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评论 >

这些作品为什么获得茅盾文学奖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编辑 时间:2019-08-19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选历经6轮投票,234部候选作品,梁晓声的《人世间》、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的《北上》、陈彦的《主角》、李洱的《应物兄》5部作品获奖。

62位评委遵循的原则是,要把那些思想健康、有正能量、艺术上有创新的作品挑选出来。对于作品优劣的评判见仁见智,但坚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不变的标准。

评奖原则: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李敬泽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本届评奖和颁奖正值全国各族人民共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本届评奖的范围是2015年至2018年,参评及获奖作品正体现了中国文学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指引下,深入生活,潜心创作,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高原”迈向“高峰”的努力和成就,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对本届茅盾文学奖的评奖条例进行了修订,同时在以往评奖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修订了评奖细则。评奖条例明确了茅盾文学奖评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导向性、权威性、公正性,褒奖体现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思想和艺术高度的优秀作品。评奖标准也做了相应修订,茅盾文学奖评奖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原则。获奖作品应有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展现中国精神。对于深刻反映时代变革、现实生活和人民主体地位,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作品,尤应予以关注。评奖注重作品的艺术价值,鼓励题材、主题、风格的多样化,鼓励探索和创新,鼓励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作品。

总体印象:不仅回应现实问题,而且回应精神问题

评委陈晓明:这届申报的作品中有写现实的,有写历史的,写地方的,写工业的,写农村的,写高校的,写文化人的,写农民的,语言风格也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多样性非常鲜明。这是突出的一点。

另外一点是作家深耕地域文化,很多作品按照地域性的特点来书写。这届茅奖也延续了对中国文学的传承,整体上具有历史感的作品比较受重视,它容易写得厚重;写当下的相对少一点,越是当下的生活,写起来难度越大。但是,作家还是要有勇气有能力来表现丰富复杂的现实,这仍旧是摆在中国文学面前的巨大挑战。

这次入围作家各个年龄段的都有———可见文学创作队伍整齐、壮大。每个年龄层都有很壮实的队伍,可以看到,作家们的创作都非常认真努力,都在寻求个人突破的道路。

作家创作作品时不只凭才气,还要凭下的功夫、体验以及材料的收集。中国作家的写作越来越倾向于案头功夫,我觉得这是对的。文学为当代中国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活力的领域,我觉得这是值得肯定的。

评委徐贵祥:这次申报的234部长篇小说,总体来说,各有所长,但在追求新颖、与时俱进的大方向是一致的。质量总体向上向好,但是要说今天的小说创作进入到某种高度,能够超越已有的成果,也不见得。评出来的五部作品,总体看,各有千秋,都有大气象。

评委杨庆祥: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衡量,本届参评作品相对以往几届有所提高,但是如果说它提高到了什么程度,不好贸然下结论。

这四年中的一个重要发现是:长篇小说在我们的历史语境中一直跟社会进程密切相关。从这届茅盾文学奖的入围及最终获奖作品中可以看到,文学创作在回应一些重大的现实问题:社会发展进程中,国人身上出现的精神性的东西、生活的变化以及中国世界地位的改变,都能在作品中找到对应和投射。这些优秀作品不仅回应了当下的现实问题,而且回应了重大的精神问题,这是长篇小说创作非常重要的价值。

从题材上看,现实题材在五部获奖作品中占了重要比重。纵观获奖作品,突出的特点是底蕴都比较厚重,格局都非常开阔,不拘泥于表现一时一地一人,而是在展示社会、历史、族群的变迁史。这既是茅盾文学奖的评奖要求,也体现了对茅盾先生写作精神的继承。除“回应社会现实”,具备“大格局”以外,茅盾文学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评判标准,那就是作品“是否对长篇小说这样一个文体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茅盾文学奖是一个重要的文学奖项,因此对文学性的考察是重中之重,“作家和作品身上体现了哪些新变化,以及创作为文体提供了哪些新的质数”,恰恰集中体现了对长篇小说这样一个传统的小说门类的文学性观照。

在本届茅盾文学奖评选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带有探索性的作品。比如李洱的《应物兄》,葛亮的《北鸢》,叶舟的《敦煌本纪》。

评委观点:一定是有个性的作品,是有大关怀的作品

评委徐贵祥:前面九届已经获得茅奖的作品里面,有些逐渐成为被广泛接受的经典,有些确实销声匿迹了。茅奖的使命不仅是奖掖作家,更重要的是为社会提供好的文学作品,引领经典阅读。我个人在评奖过程中一直坚持的标准是:大格局,具有史诗品质;正能量,不携带错误的价值观;气象新,有新的思想含量和艺术追求;留得住,奔着经典去。

评委陈晓明:茅盾文学奖一直比较强调创作的厚重。怎么写出厚重的作品,对作家是非常严峻的挑战。作家既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又要保持现实关怀;对现实既肯定,又要有一种批判的眼光。鲁迅先生说过,作家对现实的态度考验水准,考验胸襟,考验能力。这次我们注意到,虽然描写现实还有相当的难度,但是作家们还是做了有益的探索。茅奖起到的一个召唤作用是作家一定要下苦功、下气力,倾注全心去创作作品。另外,茅奖一定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茅奖评出的一定是有个性的作品,是有大关怀的作品,是关怀历史、关怀现实、关怀人类命运的。

突出感受:青年作家强调艺术性,但内在逊于前辈

评委张莉:青年一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中坚力量。青年作家们的长篇不仅饱含丰沛的生命能量以及对现实与历史的深度思考,同时也有着对新的长篇小说创作可能性的有力探索。与四年前相比,青年一代的长篇创作有了飞跃式上升,新一代作家已然成为中国长篇小说创作领域重要而不可忽略的力量。

评委刘大先:这些青年作家普遍都受过完整的高等教育,有着丰富驳杂的阅读经历,所以往往长篇一出手,从技巧语言上来说都比较成熟,但在内在的激情或者生活阅历上也许要稍逊于前辈作家。当然这只是我的直观总体印象和感受,其实作家代际之间的差异,可以从主题、题材、思想、感觉方式、美学风格等多方面进行细致比较,还要考察同代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无法一言以蔽之。

评委陈晓明:从入围作品看,“70后”作家非常可喜的一点是强调艺术性,在艺术或者小说的技术上,他们都掌握得很好。文学虽然是才情的体现,但是也得有技术,他们注重思想、关怀、艺术,同时也注重技术,他们的技术处理已经相当成熟,这很值得欣慰。他们与前辈相比,更强调小说的艺术性,且特点比较鲜明,比如时空的处理,比如反映人的关系的变化。

评委马步升:青年作家的长篇小说创作,与上一代作家相比,在写作风格和艺术追求上有明显区别。其中更重要的区别就是他们更注重文体的创新,也就是对长篇小说形式上的创新;他们的作品更趋于精致化——结构上的精致、语言上的精致以及细节的精致。比如提名的10位作家中,徐则臣、葛亮的作品都涉及到广阔的社会层面和历史纵深度,但他们的写法不是史诗性的写法,而是较多截取历史上的断片,以此来展现历史的广阔和纵深。

综合自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作家网


编辑:张瑞琪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