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什么年代了,就别“无论文不成席”了 来源:红网 作者:郭元鹏 时间:2019-08-19
徐骏/作 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教师蒋华松从教33年,公认课讲得好,但因为缺少论文,在副教授的岗位上一待就是12年。今年3月,南京林业大学在对教学专长型老师进行职称评聘时,不再以发表论文数量作为考核内容。没写一篇“达标”论文的蒋华松终于评上了教授。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百余所高校进行了职称评审改革,逐步打破长期以来“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评价导向。(8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 这是职称变革的一大喜事。如果没有职称评选方式的变革,这位副教授一辈子也就无缘教授职称了。近几年,国家接连出台关于改革高校教师评价制度的文件,均明确提出改变“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人才评价标准。“没论文也能评教授”是教育界的可喜可贺的变革。然而,在为“没论文也能评教授”叫好的同时,也需要一次深刻反思:评职称改革,岂能只在教育界小圈子里可喜可贺?眼下,还有多少行业,多少部门的职称评定在坚持“无论文不成席”? 笔者从事新闻工作已经30年了,至今连个初级职称都没有。当然,原因是复杂的,而其中之一就是“没有论文发表”。确实,发表几篇论文并非是没有办法,也并非是做不到的,即便我自己不会写论文,要想发表几篇论文也不难。只要愿意花点钱、买点版面,代劳者会是趋之若鹜。笔者经常收到一些此类“盛情邀请”。只不过是,我觉得评不评职称也无所谓。 让我“愤愤不平”的是,其实我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就因为“无论文发表”就不能评职称真的公平吗?这么多年来我在全国媒体发表的新闻作品有一万多篇,这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而遗憾的是这些“新闻作品”和“职称论文”是不同的,不能作为“评选条件”。 “会写论文的人”不一定是业务骨干,业务骨干不一定能“写好论文”。“论文发表多的人”也不一定都是“自己写的”。也因此“花钱发表论文”“抄袭发表论文”成为一种现象。有的人当了“一辈子业务骨干”,兢兢业业却因为“没有论文发表”不能在职称上更进一步,这是职称评定方式的尴尬。都什么年代了,就别“无论文不成席”了。 “没论文也能评教授”是一大好事,“教得好不如写得好”,“干得好不如写得好”的情况早就该变革了。检验水平的应该是业绩,是水平,而不该是一篇“谁都看不懂的论文”。“没论文也能评职称”,要走出教育界的小圈子。 作者:郭元鹏 来源:红网 编辑:张瑞琪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