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蒲城县:让历史“潮”味足 让研学“趣”味新 来源:蒲城县文化和旅游局 作者: 时间:2025-06-27
北纬34°的关中平原上,洛水与沮水在此交汇成“V”型褶皱,如同大地书写的文明符号。将相故里——蒲城,一座被自然厚爱、被历史选中的城市,正以底蕴为根、焕新为脉、合作搭桥、融合破界,勾勒出一幅横跨古今、连通人文与自然的研学新图景。在这里,每一块秦砖汉瓦都藏着文明密码,每一次出发都是对世界的重新发现。 研学蒲城,是跨越千年的人文对话,更是知行合一的成长之旅! 底蕴如磐:触摸文明的立体档案库 蒲城的厚重,是渗透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间的文明密码,是可触碰、可感知的文明肌理。建筑里的时光胶囊:蒲城文庙前的六龙壁“鳞张爪舞”,琉璃工艺诉说着古城气象;清代考院的号舍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科举传奇仿佛重现,学子们可执狼毫、破八股,在“金榜题名”的仪式中叩问千年选才智慧。精神长河的璀璨星辰:王鼎“尸谏振朝纲”的孤勇、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担当,在纪念馆的青史卷帙中定格为民族精神的坐标;时间博物馆内,“北京时间”诞生的幕后故事,让“326精神”的奉献之光穿透时空。自然与人文的交响诗:唐桥陵的獬豸石刻“蹄踏风云”,见证着唐代雕刻艺术的巅峰;永丰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间,“解放西北第一战”的烽火记忆与卤阳湖湿地科普宣教馆里的候鸟迁徙,共同谱就“历史厚度”与“生态宽度”的研学二重奏。蒲城的每一寸土地都是鲜活的文明切片,正以最鲜活的姿态,向每一个来访者敞开胸怀。 焕新向潮:打造品质升级新范式 蒲城以“标准化建设+特色化培育”双轨并行,以“千年底蕴为基、创新转化为翼”,构建研学品质升级的底层架构,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打造特色鲜明的研学新生态。 依托“将相故里”的文脉积淀,清代考院还原“科举实景体验”——学子穿襕衫、过泮池、写八股,在“金榜题名”仪式中领悟古代选才智慧;王鼎、林则徐纪念馆推出“十无益、家风家训诵读”,将廉政文化融入实景教学,让历史人物的精神坐标转化为可感知的价值引领,千年文脉已被转化为可触摸的研学磁场;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更具巧思,蒲城打破“静态展陈”局限:县博物馆引入AR导览,以生动科技之力,让千年文物“活”起来;时间博物馆“时间礼堂”以科技手段揭秘“北京时间”诞生历程,以科技赋能让抽象科学知识“可视化”。生态与红色资源的协同开发更显匠心,卤阳湖湿地设置“候鸟守护官”岗位,学生通过监测设备等前沿科技,近距离触摸湿地生态脉搏,在数据记录中探索生态交织的密码,开启一场知行合一的生态求知之旅;永丰革命烈士陵园的实景剧场中,让“解放西北第一战”的历史记忆从展板走入沉浸式场景,烽火记忆被重新演绎,拓印烈士名录的墨香里,信仰有了可触摸的温度。非遗与研学的交融共进更绽新彩,孙镇阿坡村的酱缸前,“阿坡酱油七十二艺”课程揭开古法酿造的密码,从筛豆制曲到翻晒搅拌,每一道工序都是农耕文明的活态注脚;麦草画工坊里“熏蒸染色”的古法工序与最新潮的几何纹样碰撞出创意火花;玉女土织布技艺中亲手穿梭经纬间感受千年纺织文化的温度,让传统手工艺在指尖传承与焕新。在古老技艺与现代创意的交融共进中,走出了一条非遗传承的“活化态”路径。 从“一粒黄豆的发酵哲学”到“一块石刻的艺术密码”,蒲城研学以“场景破界、古今融合”的方法论,让每一次研学都成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古今交织中生长出“可体验、可思考、可带走”的成长养分。 合作共赢:织就全域研学共同体 蒲城这座底蕴深厚的魅力之城,正以开放包容之姿,链接八方资源共筑研学生态圈。课程分层定制,研途成长有径:充分考虑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年龄群体,定制专属研学方案。针对小学阶段学生,以趣味性、体验性为导向,推出“民俗童趣之旅”,让孩子们在手工体验、木板拓印等民俗文化活动中,玩传统游戏、学民间手艺,感受蒲城文化的独特魅力;面向中学生,注重知识深度与思维拓展,打造“状元御街夸官巡游”“时间科技创想之旅”“士子之梦情景剧”等课程,通过实际操作、沉浸式体验等形式,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与合作意识;针对高校学生及专业研学团队,推出“文化产业调研”“生态保护实践”等研学项目,为学术研究、专业实践提供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节庆浸润文化,民俗传承有途:近年来,蒲城充分挖掘自身文化资源,将研学活动与民俗节庆活动紧密相连,为游客带来了一场场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盛宴。每逢春节、元宵节、端午等传统节日或者假期,蒲城都会举办盛大的民俗节庆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研学元素无处不在,让大家在感受节日氛围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蒲城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剪窗花、木雕拓印、民俗展演、非遗漆扇制作、知识问答、汉服体验等一系列丰富的研学体验活动,让学生们不再是站在文化边缘的旁观者,他们亲手参与制作、亲口讲述故事、亲身传递感情,真正成为民俗文化传承的参与者与推动者。在这沉浸式体验中,古老的民俗文化在年轻一代心中扎根发芽,实现从单纯观赏到主动传承的角色蜕变,巧妙架起民俗文化节日与研学的桥梁,让蒲城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也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沉浸式研学盛宴。协同守护安全,筑牢研学屏障:蒲城在打造全域研学共同体的征程中,交警与志愿者成为守护研学安全的坚实力量,以无私奉献织密安全保障网。研学过程中,交管部门同志们着装严整、精神抖擞,铁骑开道时,风驰电掣却井然有序,用速度与激情为出行队伍开辟安全通道,为研学之旅保驾护航;景区内志愿者踊跃投身其中,成为研学安全保障、活动有序组织的温暖补充。在蒲城,护航服务不仅是保障研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举措,更是城市温暖与人文关怀的生动彰显,助力全域研学共同朝着安全、有序、和谐的方向稳步前行。 融合破界:创造研学的无限可能 蒲城,这座历史与人文交相辉映的古城,凭借深厚底蕴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研学资源体系。在这里,打破边界成为创新底色,让研学成为跨界生长的催化剂:以王鼎、杨虎城等历史名人故居为依托的将相文化地标,以清代考院、唐代帝陵为核心的科举与盛唐文化载体,以永丰革命烈士陵园为代表的红色记忆坐标,以时间博物馆、卤阳湖湿地科普宣教馆为亮点的科技生态探索场域,以“阿坡酱油”“玉女土织布”等为符号的非遗传承工坊,以及以税收博物馆、市井美食、民俗节庆为脉络的烟火经济场景……多元资源交融,绘就蒲城研学的立体版图。 蒲城县文化和旅游局精心策划了将相故里与家国情怀主题线路、科举文化与唐陵探秘主题线路、红色基因与革命传承主题线路、时间科技与创新探索主题线路、非遗技艺与传统文化主题线路、寻味生活与烟火经济主题线路等六大主题十四条精品研学线路,丰富的主题线路与融合创新模式,为研学机构与游客提供多元选择。蒲城六大主题研学体系,既深耕历史厚土,又拥抱科技浪潮,既传承非遗匠心,又激活市井活力,以“一条线路一个故事,一次体验一种成长”的理念,为研学市场提供兼具文化深度与体验温度的“蒲城样本”。通过“文化+科技”“历史+体验”“本土+全域”的多维破界,蒲城研学正在超越传统边界,让千年古城的人文魅力在行走中持续绽放,成为串联知识、链接情感、融合创新的无限可能之旅。 当晨光掠过唐陵的阙楼,当非遗工坊的锤声唤醒街巷,这座“活着的历史实验室”已敞开大门。无论你是执卷求知的少年、探寻创新的教育者,还是深耕文旅的开拓者,蒲城都将以“一砖一瓦皆故事,一草一木总关情”的诚意,与您共赴一场“以研为帆,向远而行”的成长之旅。 这个季节,让我们在蒲城的古意与新潮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每一次探索都成为生命的注脚——研学,就是与更广阔的世界相遇。 六大主题研学线路推荐 编辑:佑怡 责编: 姜琼 终审:慕瑜上一篇:金融支持文旅产业再升级!六部门联合发文释放消费新动能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