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旅 >

往来欢畅的游人,在唐诗花灯下,是否还能体会唐人“雁塔题名”心境?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孟欣 崔凯 时间:2023-11-14

千年游赏说雁塔

文/孟欣 崔凯

1.jpg

近几年来,西安的大唐不夜城步行街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文化旅游景点。在彩灯高悬的大雁塔之下,街衢中欢声笑语、人流如织,盛唐长安风情与现代西安魅力融为一体,令人回味无穷。早在唐代,大雁塔一带就已是士民争相游赏之地。大雁塔始创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由高僧玄奘所倡建,是唐长安城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千余年来与黄鹤楼、滕王阁等名楼一直是海内登临之名胜。

很多人以为唐代大雁塔的外形就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样,其实不然。据唐代《慈恩传》载,其塔“仿西域制度”,有五级,“并相轮、露盘凡高一百八十尺”。也就是说大雁塔初创时是仿西域式样建造的五层方塔。然而西化造型的雁塔并未能长久,经过50年风剥雨蚀,塔身日渐颓坏,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又按照中国木构建筑形式改建为十层砖塔。唐代宗时进士章八元《题慈恩寺塔》诗云:“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可以想象其巍峨盛况。

唐末长安城被毁,大雁塔虽幸存但残损严重,五代后唐时复加以改建修复,此时的塔貌在北宋张礼所作《游城南记》中有真实描述。书中记载“(长安中)重加营建至十层……塔自兵火之余,止存七层”,唐宋诗文的两相呼应让我们对大雁塔的沿革有了更清晰真实的认识。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该塔再次大修,在维持塔体造型基础上整体外砌了60厘米厚的包砖,由原来的瘦削高挑变成了如今敦厚雄壮之形制。

无论如何改建,雁塔的高崇在任何时代都毋庸置疑,为一方亘古之壮观。尤其在唐代,其地下邻水流屈曲的黄渠,南至终南山之南五台,北对大明宫含元殿,成为长安士民最爱登临的形胜之地。

2.jpg

当寒冷的冬季过后,春天正式拉开序幕。身处皇宫新年御宴中的崔日用,登殿堂之高、赏皇家之乐,还不忘抬头南眺与大明宫遥遥相对的雁塔与曲江,在瑶筐开宝胜、彩笔颂春椒的节庆仪式中诵吟出“曲池苔色冰前液,上苑梅香雪里娇”的诗句。

仲春之后,长安天气渐暖,登临雁塔看到平时空中飞翔的禽鸟如在脚边徘徊,极目远望山峦岗岳、原隰相间,清晰可辨;回首城内宫阙楼台、城垣池囿,似在眼前,黄昏之时细雨落下,整个长安一派“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濛濛”的祥和氛围。若逢晴明之日,塔下牡丹院中花团锦簇,得意士子不免吟出“澹荡韶光三月中,牡丹偏自占春风”的喜悦。有人欢喜有人愁,白居易目睹春色将尽,“惆怅春归留不得,紫藤花下渐黄昏”,似乎在感叹年华易逝。喜喜忧忧,时光也在一次次雁塔游赏中流淌而过。

唐时长安的盛夏酷热难耐。夏日来塔登攀多只为避暑降温。中唐时颇有诗名的刘得仁,用《夏日游慈恩寺》《慈恩寺塔下避暑》两首诗,把寺塔带来的清凉、游人数量之多描述得淋漓尽致。“何处消长日,慈恩精舍频”“古松凌巨塔,修竹映空廊”,安静纳凉固然好,既至塔下何不登临?“闲上凌虚塔,相逢避暑人”,原来想通过登塔得清凉的人不在少数,可扎堆避暑的坏处就是“却愁归去路,马迹并车轮”,来时好好的,回时却大堵车了……

秋季天朗气清,引得大家纷纷前来大雁塔登高眺远、以畅秋志。景龙二年(708年),中宗李显带着宫妃侍女、王公大臣直接在大雁塔上过了个重阳节。普通官员平日工作节日休息,而御用文人则是平常没事节日加班,半天工夫上官婉儿就和学士、高官20多人一口气做了30多首奉和诗。“献寿菊传杯”“杂佩冒香萸”等句呈现出君臣同乐、菊萸飘香的景象。而“咸英调正乐”“开筵妓乐陈”的歌舞宴乐则直接将长安欢愉的节日氛围拉满。

对于大多数长安人而言,塔下呼朋引类永远是更现实的生活。春夏秋冬,变换的只有季节,不变的是雁塔游赏之情。塔下论道、休憩、煮茶、对弈,伴着竹林、碧池、寒泉、青苔好不雅致。而密友之间,哪怕是芝麻绿豆的小事也要你来我往地写几首诗说道说道。尤其是白居易和元稹这一对老友之情,在大雁塔下都有流传:“闲行曲江岸,便宿慈恩寺”“游想慈恩杏园里,梦寐仁风花树前”。而那些描绘环境的诗歌更是触到塔周围的角角落落,留下“萧萧远尘迹,飒飒凌秋晓”“送暖初随柳色来,辞芳暗逐花枝尽”的风雅。

唐李肇《国史补》云:“唐进士既捷,题名于慈恩寺塔,故今谓之雁塔题名。”大雁塔周围还是唐时新科进士聚会之处,“雁塔题名”更是流传千古,成为高考得胜的代名词。

往事越千年,如今,唐人题名皆已隐于塔壁之内,得意与失意也都化为过往云烟,只有大雁塔依然屹立不动,默默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变化。塔下往来欢畅的游人,在诵读挂满唐诗花灯的同时,是否还能体会唐人当年的心境呢?

图片:孟欣/摄


编辑:子墨           责编:王越美           终审:赵梓希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