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农艺师陕南茶人张安说茶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张安 时间:2022-10-10
茶的来源与文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茶发乎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盛于唐宋。历史上茶的名称众多,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名一曰荼,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几个古早茶名,茶的前世。 “荼”:读音tú,古指绿色的一种苦菜。因茶叶绿色、苦的特点与之契合,茶便归类于荼。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和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茶”字最早出现在《百声大师碑》和《怀晖碑》中,时间大约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后,在此之前,“茶”是用多义字“荼”表示的。 “茶”字的确定告诉人们,茶的祖国是中国。现在,茶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的称谓。中国的茶文化及饮茶习俗在汉、唐、宋代就已向中国周边地区辐射,明清以后更传至欧美,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都证明我国是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是茶的故乡。 茶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历朝历代均在不断的产生各种不同类型的茶品,形成了不同风味的茶饮,同时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人情风土、文化修养、生活习性、认知理解等,产生了对茶叶的不同认知和理解,形成了对茶的不同称谓和雅名,也造就了茶叶的文化内涵和生命意义。 所谓“茶文化”,即在发现和利用茶作为食品、饮品、礼品和祭品的过程中,以茶作为载体,表达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情感等各种文化形态的总称。 因为《茶经》的问世,茶开始与文化结缘。(注:《茶经》背景:唐.上元初年即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浙江湖州苕溪,著作《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陆羽《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陆羽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因为众多茶诗的传播,茶与文化共生。可以讲,《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开端,茶诗是中国茶文化的基石。 茶的呢称与雅号 历史上“茶”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变化多端,有很多异名、别称、雅号,如荼、槚、荈、茗、皋芦、不夜侯等,直到如今,茗和茶还通用。就是一个“茶”字,也表示诸多意思。 在流传下来的两千多首茶诗中,茶有着众多优雅的别称。细细玩味,才能体会出中国茶文化的别样风貌。 茶的别名,从古至今,数不胜数。为了使大家更多地了解茶名的演变,本人就此内容所学的知识和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古代茶的雅称绰号别名。 茶的别称雅号有云华、碧霞、清友、不夜侯、余甘氏、苦口师、仙芽、雀舌、瑞草魁、荼、茗、龙芽风草、苦荼、鸟嘴、茶旗、灵草、嘉草、叶嘉、紫云膄等,历代文人墨客对茶有着诸多的情感,而茶叶的别称、雅号,代表着古人们对茶的体会及领悟,更是茶文化中的重要财富。 "茗":唐代后许多诗文中指茶。唐朝宋代苏轼有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唐朝诗人皎然《陪卢判官水堂夜宴》中写道:“爱君高野意,烹茗钓沦涟。”俗话说,美酒不如粗茶数盏,粗茶包含的微量元素、维生素和多糖类充实、饱满,喝起来也是美的。 "茗饮":对茶的雅称。唐杜甫《进艇》:“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瓮无谢玉为缸。”"先春":茶的别称。早春时茶已吐出嫩芽,故称。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香茗":对茶的美称。茶为茗,喝之清香解渴,故称。唐白居易《晚起》:“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雀舌":是对茶的喻称。茶芽似鸟雀的舌头,故称雀舌。爱饮茶的清乾隆帝,游江南时喜欢带玉泉山的泉水去烹茶,他有有首茶诗《观采茶作歌》,就出现了雀舌这一雅喻,雀鹰放在一起了:“倾筐雀舌还鹰爪。” "甘草":对茶的喻称。茶喝之甘甜饴美,故称。茶的绰号很多:月团、水豹囊、槚即楸树、冷面草、森伯、苍龙璧、橄榄仙、清人树、离乡草、金叶、草大虫,水厄,酪奴、冷面草、瓯蚁、森伯、晚甘侯…… 茶的称呼和文字变化,也反映了茶的发展历程。至少在汉代之前,作为正字的“荼”,起初与“苦菜”等其他植物是共用的,即“荼”是一个多义字,若无确切的语境则不能明辨其义。据现有资料看,“茶”字的音形义的最早确立当在汉代。汉代的“荼”字已有了“cha ”的读音,如“荼陵县”之“荼”,即为“茶”的意思和读音。有的印章、器具等上面的“荼”字,甚至从笔画上也已简化为“茶”了。到了唐代,因为陆羽《茶经》的影响,“茶”的字形简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此外,茶的名字、别称还折射出茶在不同地域的生存状态及其不断扩展的情况,也说明茶的树型的大小、茶叶形态的变化、生长时段的迟早等已被深入认知和细分。如“槚”表示乔木型茶树;“蔎”为古代巴蜀地区的方言;“茗”“荈”常常用于区别茶叶不同生长期的形态。如果说上述名字是对茶的科学方面的认知,那么随着对茶的文化性的认知逐渐清晰,从魏晋时期开始出现了不少有关茶的文学性称呼,如“酪奴”“水厄”“清风使”“冷面草”“不夜侯”等代称,这些生动称呼的背后,则是历代对茶在社会应用中活色生香的人文关注,充分体现了茶文化丰富的内涵。 茶的传播与发展 茶的历史,是生产与饮用、文化与科技同步的一部发展史。茶成为文化的饮品,与全社会的人文关注有密切关系。 随着茶的贸易和文化传播,中国茶的文字和称呼极大地影响了世界上多种语言对“茶”的称呼,这些语音上的联系,也充分展示了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及其重要的文化意义。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断的进步,人们对茶叶的理解更加广泛和深刻,不单单是一个名字称谓,更代表了茶叶的内含、内质、品质、地理、环境以及色香味形营养保健等等,出现了绿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红茶和再加工茶。形成了不同文化表现形式,茶道、茶艺、茶文化,丰富了茶叶的生活属性和文化内涵。 如今社会已经进入到一个文化知识的聚集时代,人们追求更高尚的琴棋书画诗酒茶精神领域,茶学理论和茶科技日新月异,分类繁细,因茶品种命名有之,山头有别而名之,工艺差异而名之,外形不同而名之等, 茶叶的名称更加清秀优雅,如“毫”:秦巴雾毫、汉中仙毫、云雾白毫 、天池茗毫。“针”:楮河银针、安化松针 。“芽”:霍山黄芽、阳羡雪芽。“绿”:龟山岩绿 。“峰”:午子翠峰、黄山毛峰、娥眉毛峰。“尖”:镇巴毛尖、汉中毛尖、鹿苑毛尖、都匀毛尖。“眉”:定军茗眉、婺源茗眉。“兰”:御品幽兰、岳西翠兰 。 可见名字的重要性。对于那些本就美好的事物,更需要有好名字以体现其本质。总之,这些茶名或优雅醇厚,或清雅俏丽,或蕴含世俗风味,或充满宗教色彩,却无不显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美。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符号。希望你在品茗的同时,能够感受到茶中的一切! 作者:张安
编辑:西亮 责编:王越美 终审:吴汉兴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