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秦
老宅是乡愁的一个片段、一个符号、一个背景,甚至是一种情结。
周末及假期,我喜欢背上相机,到乡镇去、到村庄去,寻找各个年代留存下来的老宅。
那天,慕名到了陕西咸阳三原县城关街道龙中村。天气热,村道上几乎没有人走动。走着,看着,前面一株月季红花开得鲜艳,旁边的石凳上坐着一位老奶奶。
我问老奶奶高寿,奶奶耳聪目明,她比划着手势说:八十啦!
问老奶奶村里最老的宅子是哪家,她说:你顺着这条小巷子进去,三十多米,那个宅子啊,是和三原县城隍庙同一个时期修建的。
搜索资料,得知三原的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供奉唐代名将三原人李靖,还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真是惊喜啊。我便进了小巷子,敲门,说明来意。开门的先生慷慨地让我进去。他不是屋主,是附近的居民,帮着保管钥匙,时不时来打扫庭院。
“来寻老宅的人多呢,我接待过不同的人,有建筑家,有画家,有家长和学生,也有像你这样爱照相的。这样的宅子,只会越来越稀罕呢。修缮保护要好。”他边介绍边说,“你随便拍,没事。”
欣赏老宅,我是有备而来,粗粗观赏了这座宅子的柱础、铺地、柱、枋、斗拱、屋檐、屋顶、瓦作、走兽,基本能判断基底是明清年代留存而来,经不断修缮保存至今的。
明清民间庭院多为三合院、四合院,或者是外加跨院的形式,整体建筑布局按照轴线布置,依次为大门、轿厅、客厅和正房,还有侧间、女厅、后屋、阁楼等等。
这座庭院目前保存下来的,是一个三合院形式。漫步其间,依然能感受到它的往昔场景——一个大家庭进进出出、欢聚嬉戏、来往奔走。那是那个年代的家庭生活美学。
人伦,呈现的是生活美学;建筑,呈现的是秩序美学。在这座宅子,秩序美比比皆是:鱼鳞状的瓦片排列,屋檐上规整统一的瓦当“面孔”,檐下墙顶处的装饰雕花,无一不体现着秩序之美。
这座庭院的园林目前非常简朴,可能主人暂时还没有打算建造的原因吧,因为园林是需要日常养护的,花草、流水只有和人密切地互动,才会充满生命力。现在,这座古宅的天井庭院,只种了柿子树,树龄不大,寓示着“事事如意”。
庭院承载着“家”的安居乐业,承载着“福禄安康”的美好愿景,和柿子树的讲究一样,屋脊上的“二龙戏珠”,有祈雨、祈福的寓意;照壁上的“福”字,墙上的莲花莲子图,地砖上的莲花图,都有祈福儿孙满堂之意;明清庭院开始大量用灰砖砌墙,墙顶上有“蝙蝠”造型,也有驱邪纳福的意思。
正是中午时分,阳光很烈,之于庭院,像是一个灯光师,把庭院变幻成了光影的舞台。天地有大美,庭院承接着天与地的美意。风霜雨雪、和风暖阳,庭院都敞开怀抱来接纳,庭院的树木、花境,益养着人居环境,更顺应着自然天地的四季轮回。
显然,这座能保存至今的古宅,经过了一代代接续者的精心修缮,修旧如旧,传承它的匠心和美学,同时内部装饰也焕然一“芯”,毕竟是民宅,居住价值也是考量的重心。
古宅因保护和传承,更具生命力。老宅夹杂在新居中,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有了历史的分量。有分量的美丽,叫气质,或者叫风度。
于是,我记住了这个有风度的村子:龙中村。
编辑: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