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旅游 >

探访堰门红军道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杜文涛 时间:2021-04-14

31b15bf262ae1c5a46e0954af131d531_img_42_103_611_266.png

红军道上新植的十里桃花

31b15bf262ae1c5a46e0954af131d531_img_678_566_186_118.png

本文作者杜文涛(右)与陈启桂老人

31b15bf262ae1c5a46e0954af131d531_img_678_704_186_134.png

游客参观红军屋


  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堰门镇堰门村,有一条红军走过的道路,被当地人称为“红军道”。
  安康起义
  堰门村村前为汉江支流洞河,河对岸为同省的紫阳县。进了紫阳县,翻过巴山,便到了以通江、南江、巴中为核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
  当年,走在这条道上的是一支由69人组成的红军队伍。他们是中共安康军特支组织发动的国民党部队起义人员,从安康城出发奔赴四川巴中川陕革命根据地。这支起义部队的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军第一纵队,于1934年2月23日(农历正月初十)进驻堰门村。
  当年的这场起义在我党的历史上称为安康起义。起义原定于2月22日晚9时举行,因叛徒告密,被迫提前于当天下午6时左右仓促举事。突围而出的69名起义人员在安康城外西药王殿山下会和后,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军第一纵队。随后,他们在沿途国民党部队及民团围追堵截下连夜急行军,溯汉江南岸而上,经吉河口、火石岩、晓道碥子,第二天中午由大道河老街进入岚皋。为避开洞河街民团,队伍弃汉江边主道进入街旁柳树沟,再经蛟腊沟、团溪沟、甘沟、熬水沟,翻越莲花寨下到泰山庙,一夜一天,急速步行一百六十多华里,终于在第二天傍晚时分进入堰门村。

夜宿堰门村
  出生于1927年的陈启桂婆婆,发白如雪,却耳聪目明,住在堰门村二组卢家院子,已五代同堂。她至今记得当年红军到来时的情景:“红军来的那年我七岁多了,已记得事,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多没见过的人,还个个背着枪,八十多年了,到现在都忘不了。我记得,队伍来这时,天麻麻黑了,村里人见来了队伍都躲到山上花栎葩树林里。来的队伍有几十号人,都穿着灰军衣,住在卢家四房院子、祠堂院子和马家院子里。战士们见屋里没人便到树林边喊,说老乡莫怕,我们是红军,是穷苦人的队伍,请老乡们回家吧。胆子大的男人们回家了,见没啥事便喊叫树林里的人,树林里的人也都回家了。有三个人住在我家,我在门外不敢进屋,有个人对我说,小娃娃,你莫怕,我们是好‘粮子’,不欺负人。三个人说着外地口音,抱着枪围着柴火,坐在木凳上靠着墙睡了一晚上。第二天天一亮,我妈给那三个人煮了一顿红苕苞谷粥饭吃,他们便到下面院子里集合到一起走了。”
  出生于1959年的卢在宝向笔者讲述了他去世多年的父亲说过的话。他的父亲叫卢本群,红军来时二十多岁。当时天冷,卢本群就给红军抱来两个花栎树疙瘩根烤火。院子里住着二十多个红军,天井正屋里有三个领头模样的人开会,其中一个高个子的背上背个“长把子”,手上捏个“短壳子”,门口有三个人在放哨。
  笔者多方查阅资料,根据1985年12月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辑的《陕西党史安康起义专题资料集》记载,在屋里临时开会的三位红军,应该是纵队的三位首长,分别是纵队长袁作舟、纵队政委王辛德、纵队游击指挥王泰诚。
  八十多年前红军进驻堰门村的事在村中口口相传,从另外几位老人口中,笔者听到当年更多的细节。
  第二天天亮的时候,红军在他们住的地方煮饭吃。那时穷苦农民家里也没啥吃的,都是些红苕、洋芋,好的便是些苞谷米。红军有给银元的,也有打借条的,吃完饭就以拍枪托为号,到祠堂院子旁边的田坝集合。
  集合后,红军往洞河河边走,想蹚水过河进入紫阳县。队伍刚下到河边茅草葩时,洞河对岸紫阳县庙沟国民党民团一个团丁向红军连开数枪,走在队伍最后面的一位红军小战士被击中牺牲。那团丁开枪后便往身后的板凳寨山上跑,队伍里一位红军跑向河边,趴地举枪,一枪便撂倒了那团丁。
  红军小战士牺牲后,当地老乡受纵队领导的委托,将其埋葬于洞河东岸覃家湾山脚下。埋葬时,村上一位老秀才对着小战士坟头说:“长眠吧!”后来村民口耳相传,把“长眠吧”叫成“长眠坝”。现在,在洞河岸边,即小战士长眠处,有一条长的沙滩,当地群众为了纪念红军,把这条沙滩叫作长眠坝。
  抵达川陕革命根据地
  据党史资料记载,红军第三十军第一纵队为躲避当地民团阻截,从堰门村下游的青春村曹家老院子门前涉水渡过洞河,溯红岩口沟而上进入紫阳县。正月十一经苗河,过深磨;正月十二宿营高桥乡龙凤寨;正月十三经铁佛寺抵达绕溪乡;正月十四进入联合乡盘厢河;正月十五清晨过营盘大梁时,误将团丁当向导,误入国民党紫阳驻军王耀晨团和紫阳毛坝镇李靖山民团重兵包围。经过一整天的激战,至夜晚9时,纵队游击指挥王泰诚壮烈牺牲,纵队政委王辛德等大部分官兵被俘,纵队长袁作舟带领十多人成功突围,最终到达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纵队政委王辛德等被俘人员后被押回安康集体枪杀。纵队长袁作舟到达川陕革命根据地后在反击刘湘六路围剿的一次战斗中牺牲,解放后前几十年一直不知道他的下落,地方党史记载他时把他列为下落不明人员。2016年,陕西省、安康市党史部门通过大量走访,前往巴中市查阅历史档案,发现当年红一纵队一部在纵队长袁作舟的率领下成功突围,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战斗,经紫阳黄草梁到达川陕根据地与红三十军会合,会合时部队仅剩四人。到达川陕根据地后,红一纵队的番号被保留下来,袁作舟仍为纵队队长。同年8月,袁作舟在反击刘湘六路围剿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袁作舟下落的发现,使党史部门得出安康起义新的历史结论——即安康起义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起义是成功的,它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在陕南的统治,支持了川陕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历史不会忘记
  红一纵队浴血战斗的英雄壮举,一直影响和激励着后人。近年来出版的多部史志文献中,都记述了安康起义红一纵队的英雄事迹。
  纵队政委王辛德,又名建英,陕西洋县东韩村人,1911年生人,牺牲时23岁。王辛德就义时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去刑场路上,沿途高呼“打倒国民党”“汉江苏维埃万岁”等口号,并在刑场向群众讲话,激励革命后来者,其英雄气概广为流传。
  纵队游击指挥王泰诚,1912年出生于陕西临潼县北田镇尖角村,牺牲时22岁。王泰诚的哥哥王泰吉黄埔一期毕业,是陕甘边区创办人之一,曾任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师长,后也壮烈牺牲。解放后,陕西省人民政府在西安革命公园建立了“王泰吉、王泰诚烈士纪念亭”,永志缅怀。习仲勋同志与王泰吉有着深厚的战斗友谊,曾写过一篇《深切怀念王泰吉同志》的文章,刊发在1984年3月3日的《人民日报》上。
  纵队队长袁作舟,陕西澄城县人,生年不详。1927年考入冯玉祥西北军官学校学习,1931年,任安康安绥军司令部迫击炮营一连连长,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迫击炮营副营长。
  今天,红军道沿途广植十里桃花,红一纵队曾留宿过的卢氏祠堂、红军屋旧址,正在建设红军道展示馆。春天的桃花盛开着,它们沿着当年的红军道红扑扑地绽放着,一树树,一行行,在堰门的山坡上,蜿蜒而又生生不息地行走着。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