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访谈 >

两代人的文保“接力赛”——访文物修复专家刘林西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梁飞燕 时间:2023-04-12


2012年,刘林西在山西晋城玉皇庙为彩绘泥塑颜料层做渗透加固处理。该修复工程获得2013年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最佳工程 受访者供图


  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主场城市活动于6月10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为迎接这一节日,本报即日起推出“我的文保故事”栏目,为大家分享关于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故事。



山西临汾后土庙圣母殿的彩塑修复前后对比明显

刘林西在修复室进行彩绘泥塑修复工作



  多年以后,当刘林西走进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时,仍能清晰地记起,1973年仲秋的那个下午,她蹲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院子里,看父亲主持修复石台孝经碑的场景。
  那时的父亲42岁,正值壮年,中等的身量被一身灰布衣服遮住。他话不多又严肃认真,到处在现场查看、记录。当吊车拉起碑身时,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生怕出一点岔子。那种紧张感,一下子传遍了现场的角角落落……
  一晃眼,半个世纪过去了。在西安碑林石台孝经碑前埋下的那颗种子,早已在刘林西的心里长成了繁茂的大树。这些年,她从父亲手里接过“文物保护”这根接力棒,像父亲那样修文物、跑现场、跟项目。儿时,满眼都是这份职业的苦累,长大后,她把自己的一腔热爱,也都给了文保事业。
  她说:“小时候只觉得父亲辛苦,如今体会过为文物续命的使命价值后,我与他有着一样的职业荣誉感。一路走来,一切苦累都值得,我对得起这份职业。”
  随身携带鱼竿的文保专家
  刘林西1963年出生于西安市。她的文物修复故事,缘起于父亲刘最长。
  二十世纪50年代末,刘最长从西北大学毕业后,被分到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不久又到北京专门学习了古代建筑。回陕后的三十余年里,刘最长一直从事全省古代建筑、古遗址、古塔、石刻文物的保护、管理、修复工作。
  自打刘林西记事起,父亲便到处奔忙。主攻古建筑保护修复的他,很少在办公室里工作。在刘林西的印象中,父亲总是往全省各地跑,隔很久才能回家,每次回来脏兮兮的,背包里塞满了脏衣服。母亲替他收拾完,休整一番后,他又出了远门。
  儿时的刘林西常见不到父亲。每天放学后,她便跑到省文管会看父亲的同事修文物。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省文管会在现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北角的几间平房内办公,家属院也在附近。大人们在屋里修文物,孩子们喜欢在院子里玩。
  “修复室门关着时,我就在窗户看;门一旦溜开一条缝,我就钻进去,站在桌前看叔叔伯伯们修文物,觉得新奇又有趣。”在刘林西的记忆里,和她偷溜进去的孩子不少,但是能耐着性子看修文物的孩子不多。“那里面没人说话,大人专心修着手中的文物,我在边上一看就迷住了,有时候忘了回家。”
  1973年,历经千年风霜的国宝级文物石台孝经碑台基碎裂、碑身开裂倾斜,陕西决定对它进行修缮。作为西安碑林的镇馆之宝,石台孝经碑的价值决定了这是一次全国瞩目的修复工程。当时的刘最长擅长石刻文物的保护修复,主持工作的重任就落到了他的身上。
  “父亲常说:‘国宝修复容不得一丁点马虎,不但需要严谨的修复方案与计划,更少不了谨慎认真的态度。’他是那样说的,也是那样做的。当时修复现场离家只有百米远,我想着父亲终于能每天回家了,但在后来的多半年里,他一心扑在工作上。经常在现场忙完,直接回办公室调整保护修复措施。”家里见不到父亲的人影,小林西放学后又去修复现场“蹲守”,这也让她意外参与了一个重大发现。
  在修复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了石台孝经碑的碑身由四块巨石榫卯套接而成,在石材缝隙意外发现了宋金时期木刻版画《东方朔盗桃》和怀仁集王圣教序碑整幅南宋拓本,以及宋金时期的钱币等其他文物。文物中发现文物,让在场的人无比兴奋。“虽然当时我并不知道它们的价值有多大,有什么重要意义,但处在那个环境下,我也跟着高兴、自豪。”
  上中学后,刘林西会在寒暑假时,缠着父亲带她去修复现场。“以前父亲只要出差回来,便会将一根伸缩鱼竿立在门后,谁都不许碰,出远门又会随身携带,这让我非常好奇,难道修复专家喜欢钓鱼?后来跟着去现场才知道,那时候条件不好,鱼竿就是他的教棍。父亲不但保护修复古建筑,还传帮带了一批批学生。古建筑有很多构件,靠着这根鱼竿,父亲才不用爬上爬下给学生们指点具体的部件与问题。所以他极其爱惜。”这也是极为严肃的父亲留下的为数不多的趣事。
  做出了和父亲一样的选择
  在父亲的影响下,刘林西对文物的亲近与爱惜几乎贯穿了整个青少年时期。在一次次耳濡目染中,文物修复的“接力棒”悄悄传到了她的手中。
  1985年,22岁的刘林西进入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父亲一样,成为一名文保人员。两代人的文保情,也由此接续……
  1989年,刘林西到陕西省文物保护技术中心(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前身)工作,“当时看着桌上的各种修复工具,那种熟悉感突然就复苏了。这都是我从小就见过的东西啊!”
  陕西省文物保护技术中心是意大利以“罗马文物修复中心”为模式,援建的文物检测分析和修复实验室,配有国际一流的检测设备。“那时候,文物修复的技术基本上还是靠师傅带徒弟。在此之前,文物的病害还是依据经验来判断。而我在1992年到1994年间,为了更系统地学习了解文博知识,去了西北大学文博专业学习。”
  1995年,为了培养一批会科学检测分析的文保人员,意大利在西安开办了首届培训班,学期三年。从考古研究、文物修复、科学检测分析三个专业方向,组织培训了50多名来自陕西、山西、甘肃、河南等多个省市文博机构的学员。刘林西通过层层筛选,成为其中一员。
  当时,培训班安排学员上午学习理论,下午动手实操,而上手修复的东西全是等级文物珍品。培训班先后有50位经验丰富的意大利文物保护专家参与授课。在这个培训班,她的文保理念和文物修复技术得到了很大提升。“第一次见文物修复的专业操作台,学习使用这些先进的仪器设备。过去靠经验传承,现在靠科技手段。仪器检测让结果更精确,新的修复材料更科学耐用,添加剂匹配更合适。”
  培训班毕业后,刘林西参与了2001年实施的中德合作陕西蓝田水陆庵彩绘泥塑保护研究项目。这是她接触的第一个室外大项目,从研究方案到动手操作,虽然她只是参与,但是学到了很多。之后又做了几个彩绘泥塑的大项目,研究时间长了,便一直主攻彩绘泥塑文物修复,直到现在。
  彩绘泥塑文物是中国寺庙道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修复工作通常在修复现场进行。“这么多年,我接手的项目基本都是3到5年的工期,最短也修了一整年。”经常性出差远行,让她在很多瞬间,会突然想起年轻时的父亲,明白了他当时工作的艰辛。
  彩绘泥塑是古建筑中的一部分,彩绘泥塑修复也与古建筑修复息息相关,互相影响。在不出差的时候,刘林西常会和父亲探讨修复中遇到的问题,父亲总能给出很多好建议。“当初选择主攻方向时完全是巧合,如今看来,父亲是古建筑保护修复专家,我主要研究彩绘泥塑修复保护,这是不是冥冥之中的缘分?”
  从村里归队的修复专家
  多年埋头钻研,让刘林西在彩绘泥塑文物修复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参与河南少林寺古建彩绘保护工程,到修复山西晋城玉皇庙彩绘泥塑及壁画;从担任山西临汾后土庙彩绘泥塑保护修复的技术负责,到主持修复陕西旬邑唐家民俗博物馆彩绘泥塑……三十余年来,经她手的项目都获得了国家文物局及合作省份的高度认可。
  2021年4月,在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举办的2020年度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宣传推介活动上,刘林西参与的山西临汾尧都区东羊后土庙修缮工程以较高的投票率从30余个项目中脱颖而出,位居榜首。
  山西临汾东羊后土庙始建于1282年,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内的圣母殿是明代建筑,保存有161尊大小彩绘泥塑像,壁塑、悬塑共计230平方米,是明代少有的彩塑佳作。由于多年漏雨、下沉、风化,庙内多处建筑变形、损毁,圣母殿的彩塑也残损得非常严重。
  抢救性修复时,圣母殿的壁塑几乎都摇摇欲坠,整个大殿内有数以万计的残块撒落在地。刘林西说:“没有去过现场的人,可能无法想象把一堆碎土块,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准确地拼凑起来有多么困难。‘化腐朽为神奇’一点都不夸张,它是对文物修复工作最贴切的描述。在我们去现场前,好多专家都去看了,但都打了退堂鼓。国家立项后,山西就委托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做彩塑的修复。”
  后土庙彩绘泥塑修复项目从实勘、做修复方案到国家文物局批复通过,花了三年时间。“在此之前,我们把全国很多地方的泥塑都做过详细的研究,我也一直从事这项修复的研究和实践,虽然有信心修好,但任务是很艰巨的。我们研究了同时期的史料文献,研究了泥塑的制作工艺、材料。取样进行科技检测,分析成分配比。基础工作做足了以后,才能编制方案。动手之前如果不研究透,修上去的内容就可能有不恰当的地方。”
  方案通过后,山西又委托陕西省文保院负责方案的落地施工。“当时院里派去一个团队,我是现场技术负责。这个项目难度很大,极具挑战性,也是个细致活,所以一修就是三年多。”后土庙在临汾市的郊区,离市区大概有十来公里。那三年,刘林西一行10人租住在附近的农家,每天往返修复现场。
  泥塑修复有季节要求,冬季一上冻就做不成,所以一年的有效工作期也就六七个月。“工作间隙就到村子附近走走路,亲人不在身边,也没有打发闲暇时光的事儿做,生活是很枯燥单调的。但年复一年,除了克服没有别的办法。带过去的技工都是陕西人,吃不惯当地的饭,我们就自己做。离开修复现场,我就帮忙做做饭、采买东西调剂生活,让我们的工作人员能安下心来工作,大家基本上都是身兼数职。”每年项目暂停后,刘林西回陕西,同事们就开玩笑说:“你从村里回来了?”
  尽管修复过程很艰辛,但修复完后的后土庙,曾经破败的殿宇有了昔日的风采,殿内的泥塑也焕发了新生。“以前这个地方基本没人去,现在修好了,本地人很自豪,行业内也对这次修复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在刘林西看来,即使如今的工作再苦,也远比父亲当年的条件好得多。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父亲的很多项目一修就是两三年,借宿在当地农家,与农户搭伙吃饭,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常常吃不饱,盖不暖,却丝毫没有消减对文保工作的热爱。
  “我一直在想:文物修复的初心是什么?这么多年下来,我有了答案。初心其实就是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坚守。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年龄越大我越能深深地理解他。他对这份工作的执着与坚守也时时激励着我。”
  今年是刘林西文保生涯的第38个年头,也是最后一年。三十余年来,她见证了传统文物修复向现代科技修复的升级变化;先后参与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参加和主持编制多项国保单位和省保单位的保护工程方案;实施保护工程14项;参与多项中外合作保护修复项目,其中2011年作为志愿者之一,被派往美国参与修复“昭陵二骏”;完成修复了大量国家一二三级各类馆藏文物。
  一生钟情一份事业,刘林西把她的青春都奉献给了文物修复。“一辈子干下来,我积累了一些经验,如果有机会,还是想把这些给年轻人讲一讲,这样他们就能少走弯路,能更快地上手。陕西是文物大省,文物保护工作量很大,我们还需要培育大量的文保人员。让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从国家到省市,对文物保护越来越重视。文物修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神秘,更没有门外人感觉的那么有趣。它需要你日复一日地坚持,沉得下身,扛得住枯燥;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我希望更多热爱文保的年轻人能加入和壮大这个队伍。”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

编辑:晓佳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