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陕南地区地下党革命史的长篇小说《兴安踪影》,系陕西省委宣传部重点扶持作品,2019年底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在广大读者中产生强烈反响。
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文化艺术报记者专访安康籍八旬老作家孙扬先生,以使读者重温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和奋斗历程,激励大家在各自岗位上努力奋斗不负韶华。
有责任将历史告诉年轻人
110万字长篇小说《兴安踪影》,讲述了1938年到1941年这个阶段发生在陕南地区的地下党革命故事,记叙了在党的领导下,陕南党组织的创建、发展、壮大历程,塑造了一批革命者的光辉形象,赞颂了在灾难深重时期中华民族上下一心、保家卫国、慷慨悲壮的大无畏精神。
这是历时三年创作的一部小说,而为此准备差不多花费了孙扬先生70年的时间。
孙扬出生在陕南旬阳县,从小就听父辈们讲过这些革命故事和人物。后来他上学、参军、转业工作并走上西安市艺术学校领导岗位,心里一直想着要用手中的笔写出陕南革命史,写出那个年代的共产党员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
为了了解这段历史背景,孙扬经常泡在档案馆和图书馆,光笔记记了六本,还复印了一大堆资料。跑遍安康地区十多个县、采访百余人,搜集大量民间传说和正史野史。汉江、洵河等地理知识,一些民俗常识,也去实地体验和收集。还将创作构思向当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请教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
为什么要花如此大的精力写这部书?先生说:现在的年轻人生活物质丰富,很多人不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如何来的。作为一个作家,有责任将历史告诉年轻人,让他们通过阅读了解过去,通过对比去思考未来。第二层意思,就是让党史、国史、革命史、社会发展史等历史事件,通过人物和故事,走进文学的意境。“我们的文学应该怎么选择?归根到底,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特别是我们安康地区,在那个时代,出现过诸多英雄和历史事件。我是怀着敬意和感情以及强烈的愿望,让那些过往的人和事一个个一件件地走出来,这就是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按原来计划写了160万字,后来压缩到110万字,先生认为“总体来讲非常满意”。
“有人劝说,你这把年纪了,这是何苦呢?我口头上说,是在为自己还愿,给家乡父老乡亲们还愿,更是向先烈们还愿!心里又是这样想的,酸甜苦辣,苦也是一种味道,老了也得尝一尝,滋补自己的身子骨,用时髦的话讲,人在世上自始至终要活得有价值!只有劳累,心里才能产生舒坦的感觉。”“我想一个作家的正事是什么呢,就是写作,一直写作,讴歌一个时代,一生一世的文学情怀!”
如果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就必须要有坚实的生活基础和艰苦准备
小说出版后,带来的反响出乎意料。除了陕西省,还有北京、浙江、江苏、新疆、宁夏、河南、山东等省市读者纷纷打来电话,或发来信息给予肯定。
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齐雅丽在《文艺报》发表评论《用至诚情怀与责任担当为一方热土立传》,为作者点赞:“必须要说一句的是,对于一个作家的创作来讲,如果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就必须要有坚实的生活基础和艰苦准备,只有在思想上立起作品、在胸怀里夯实作品,才会在纸端呈现出来。这是一个作家必备的觉悟、情怀,只有进行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并且不投机取巧、不来半点虚假的准备,才会有丰沛的储备。惟其如此,才会诞生优秀的作品,也才会成就优秀的作家。在这一点上,孙先生做到了,他不独应该得到尊敬,更应该是当下年轻创作者学习的榜样。”齐雅丽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一部全景式展现陕南地下党发展历程以及陕南人民抗日救亡斗争的史诗式作品,是陕南这片红色热土的百科式展示,对陕南一个历史时期斗争史描写填补了空白。
旬阳县作家梁玲认为:《兴安踪影》是一部恢弘的历史画卷,真实地呈现了安康地区那段波澜壮阔的场景和艰苦卓绝的斗争场面,具有史料价值,塑造人物形象鲜明,令人过目难忘。
广东星海音乐学院2020级学生陈涵蕾说,从作品中读出了泪水和笑声。回顾那段历史,让人感叹不已,原来历史可以这么讲,可以讲得如此生动感人,受益匪浅。
对于作品产生的影响,孙扬认为:文学作品,就是要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和效果。“我常对人说,文学,不是政治教科书,而是精神营养剂。当然,大家的认可,使我倍感欣慰,作品之所以受到大家喜欢,与我对故土倾注的爱和情感有关,因为是那方热土哺育了我的成长。”
对于革命题材文学作品,如何好看好读?孙扬说,视野放宽一点,吃透历史,创作要有结构,要有生动的语言和可信的细节。“土地是沉寂的,乡土是炽烈的,一定要在那方孤土上精耕细作,只有如此,才能展现出宏伟壮阔。还有一点,一定要让英雄永远活着。”
我的“创作地理”在故乡
有成就的作家,都有自己的“文学地理”。孙扬先生之前先后出版过小说集、诗集。他说,自己的创作方向是社会生活。
1977年3月,孙扬到解放军军政大学学习时,根据学校安排,参加了毛主席纪念堂建设。一周的义务劳动后,他心情特别激动,创作了《春天的情感》,反复修改后得以发表。后来在出国考察访问期间,创作了《感悟时差世界》等多首诗歌,有评论家说,“读了我的诗,完全跟着诗歌去世界旅游。在那个时期,除搞文学创作外,也写评论和新闻报道,慢慢地,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我的文学地理方位在秦巴山区和汉江流域,它是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基地和宝库。”谈到写作目标追求,他说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要继续完善已经创作的几部作品。
近年来,国家实施脱贫攻坚计划伟大工程,安康是重点贫困地区之一。这些年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已经实现了脱贫,真是了不起。
安康是棉织作坊和丝织作坊的繁盛地域之一,尤其是丝织业发展悠久,令人惊叹。1984年,石泉县出土国家一级文物鎏金铜蚕,就是见证。这几年,先生一直在研究安康的丝织业发展历史,计划写三部小说,其中之一《黑山虹》已经成稿,其他的还在修订中。主要反映安康地区过去棉纺作坊转型、丝绸业发展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和斗争。
几十年来,反映陕北地区革命的文艺作品有很多,而全景式反映陕南、关中革命史的作品似乎很少。是作家们没有关注到这些地域,还是其他原因?
孙扬先生认为:反映革命时期的作品,陕北多于陕南是客观事实。因为党中央在陕北13年,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陕南只是红军战略转移、路过的地方。而且那时候,陕南是国民党统治区。1938年2月,陕西省委派王力和隋同军两人赴陕南安康地区开展地下工作,之后建立中共陕西省东南委员会,存在了三年半时间。陕南革命斗争虽然不像陕北那样轰轰烈烈,但也有值得记录的人物和故事,也有大量的资源需要作家们挖掘。可以说,安康是文学创作的富矿区。
记者也注意到,长篇小说《兴安踪影》里插入了几首陕南民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应该和作者曾经在艺术学校从事的工作有关。为什么如此好听的陕南民歌,这些年似乎一直没有走出去呢?
“追根究底除了地域差别外,就是文化发展的问题,是文化发展的战略制定和怎样实现的问题。”孙扬认为,这和淘金一样,有了金子还要爱护它、雕琢它,还要培养有天分的工匠师。要发展,首先要发现这样的人才,有了人才之后 ,要创造条件保护人才、留住人才,储存文化自信的实力。在陕南民歌发展上,他希望陕南人多想办法,早日跨过秦岭、跨过黄河,走向全国。
关于创作,孙老说家人朋友绝大多数不支持他继续写,主要是担心他的身体,三番五次劝说他。“可我的身体目前还挺好,我想将‘安康丝绸三部曲’继续完善。我一向是个喜欢独行的人,当然朋友家人的劝解也是接受的,主要还是心中有梦想。”
谈到青年读书的话题,孙先生说,“人在年轻时所读的书,就是老了,也不会忘记。”他建议爱读书的朋友,多读一些党史、国家史、革命史之类的书籍,激发爱党爱国的热情,才能将自己的未来交给党和国家。另一方面,读此类书籍,可以反省自知,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努力精进学业,践行爱国主义精神,踏踏实实做到知行合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最后我想说,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走上探索的路途,莫要遗忘先辈先烈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所付出的艰辛和牺牲,在他们精神光辉的照耀下创造美好的未来!”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吴汉兴
编辑:慕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