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访谈 >

未来打造“一院多馆”揭开秦始皇陵神秘面纱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刘青 康于 时间:2017-06-30

文化艺术报记者专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侯宁彬

未来打造“一院多馆”揭开秦始皇陵神秘面纱

1.jpg

侯宁彬院长

1974年陕西临潼一位农民在打井过程中发现秦陶俑残片后,考古工作者陆续在周边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勘探,持续到今天,秦始皇帝陵也仅仅呈现了冰山一角。

1978年,当“世界第八大奇迹”从时任巴黎市长希拉克的口中说出时,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便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国际影响力。

1987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把秦始皇帝陵和兵马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从1974到2016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接待了206位国家首脑和政要,其中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便来过五次。“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世界一流文化博物馆,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侯宁彬院长透露。

让我们跟着侯宁彬院长,一起去了解统一六国的大秦文化和背后故事。

未来打造“一院多馆”,将建多个专业博物馆

文化艺术报:作为中国向世界介绍自己的一张名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早已蜚声海内外。您能介绍一下咱们的院藏文物和建馆以来的接待游客情况吗?

侯宁彬:我们博物院的藏品可能每年会有一个变化,因为考古发掘工作一直在持续,每年都会有新的文物出土。目前我们登记入册的文物大概是6237组,62281件,当然有一些文物还在整理当中,明年这个数字可能还会变化。我们已发现的陪葬坑已经有190座,兵马俑陪葬坑有3座。馆藏文物从材质上来讲有青铜器、陶器、玉器、骨器,还有一些其他材质,包括木器、漆器,虽然说木器和漆器本体都不存在了,但是遗迹还是保存在考古发掘的现场。

博物院从1979年的10月1日开馆以来,到现在接待的游客在一亿左右,其中来自国外的观众大概将近2000万。去年一年参观人数达到最高峰,将近600万观众来到秦陵博物院参观。

文化艺术报:许多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那咱们院的镇馆之宝有哪些?

侯宁彬:我本人一直不太赞成这种说法,我觉得作为博物院来说,它的藏品都是它的镇馆之宝,不能说哪个更重要一些,我们只能说哪些可能观众更关注一些。其实有的文物比如说它的外形并不引起人们重视,但是它的历史价值又特别的高,这些东西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但是我认为我们博物院的藏品对我来说都是我们的镇馆之宝。

文化艺术报:目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为基础,以秦始皇帝陵遗址公园(丽山园)为依托的一座大型遗址博物院。未来,这样的格局会有改变吗?

侯宁彬:未来会有变化。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从2009年更名的,在更名之前,我们都叫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2009年以后,我们把秦始皇陵园整合起来,形成了比较大的一个博物院,就叫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所以说现在的博物院分了两个参观区域,一个就是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个是西边的秦始皇陵园,总共占地2.26平方公里。2010年我们在陵园内建成了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里面目前开放了两个陪葬坑,一个是百戏俑坑,一个是文吏俑坑。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未来将是“一院多馆”的格局,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目前只有兵马俑博物馆,将来我们会建铜车马博物馆、综合博物馆、铠甲坑博物馆、水禽坑博物馆,除了文物展示外,我们还准备建数字展示中心、文化体验中心、中心库房等等,这些将来都会在兵马俑博物馆和秦始皇帝陵之间安排布局,希望观众将来来到这里不仅仅了解兵马俑,还要了解整个秦始皇陵的格局,了解秦始皇本人和他那个时代的一些故事,了解秦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什么等等。我们已经编制了秦陵文化景区的发展规划,大概要在2030年前后完成这一系列的动作。

如果不能很好保护,还不如把文物埋在地下

文化艺术报:众所周知,秦始皇陵是我国秦朝的开朝皇帝秦始皇嬴政的陵墓,目前只对外开放的有三个兵马俑陪葬坑和秦始皇陵遗址公园,许多观众和网友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秦始皇的墓迟迟不被开挖?

侯宁彬:因为秦始皇陵的地宫本身是非常复杂的一项工程,我们的考古发掘不能确保地下文物不受影响或损伤。作为文物工作者来说,发掘每一处遗迹是要了解它的属性和性质是什么,如果说我们发掘对文物的本体不能很好的去保护,我们其实建议不去发掘它。因为某种程度来说,发掘本身也是一种破坏,所以我们一般的考古发掘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进行的。

比方说纺织品,你发掘出来后可能会在瞬间化为乌有,本来是非常艳丽,色彩非常好的一件服饰,几秒钟过去什么都没了。其实我们过去在这方面是有教训的,所以说国家才不太倡导所有的东西都去挖,因为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保护的问题。

文化艺术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目前在遗址保护上遇到了哪些问题或难题?

侯宁彬:作为一个土遗址类的博物馆,我们最大的难题还是土遗址本体的保护,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你比如说夯土,我们发掘出来之后,它不断地风化,不断地有一些虫害、酥碱,这些东西对文物本体都会造成非常大的损伤,我们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还不如把它掩埋在地下。

其实你们现在可以看看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这些遗址已经发掘出来30多年,其实多多少少对中间的隔梁,对旁边砌的一些砖都有影响,我们现在还在不断地研究怎样去加固它,如果不加固的话将来可能会造成坍塌,这样的话就损失太大了。

文化艺术报:对于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些世界级的文化遗产,您有什么样的倡议或建议呢?

侯宁彬:我觉得保护文物可能要从很多层面去思考这个问题,你比如说我们的习总书记也好,党中央也好,都说“保护文物是政绩”,我觉得这是把它提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如果说作为政府的领导者都不重视文物保护,那么光靠底下的管理机构我觉得力度是有限的。所以说作为秦始皇陵,陕西省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个保护条例,很早就把它纳入到法律保护的范畴里面。这么多年,如果没有这个保护条例,秦始皇陵的状况不会像现在这样,可能会有非常大的破坏。

所以文物保护一个是要政府层面有一个相应的保护措施,另外一个是思想上必须要重视。此外,还有就是作为管理者来说就是牢记他的保护和传承的责任,如果我们都不去关心它的现状,其他人更不会关心。同时我们也要唤起社会上对文物本身重要性的认识,你只有让人们认识到这个东西是国家的宝贝,他才能去重视它。如果全社会都形成一种共识,大家都知道“保护文物是政绩”或者保护文物可以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非常大的作用和价值,我相信大家都会携起手来去保护它。

结合互联网新成果,激发观众参观兴趣

文化艺术报:以往博物馆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循规蹈矩”“老气横秋”,而现在随着一些文化创意产品的火爆,人们欣喜地发现,博物馆也可以“萌萌哒”。这两年,我们在丝博会上就经常能看到许多像秦亲宝贝、卡通兵马俑玩偶等非常可爱的文创产品,咱们博物院这两年在这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就?

侯宁彬:作为文化产业开发这块,我觉得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过去在这方面可能不太重视,或者说是投入的精力不够。随着国家在这方面一些新的政策出台,鼓励博物馆做文化产品开发,我们作为博物馆人,也有责任去做一些新的尝试。最近几年,我们做了一些产品的开发,比如说比如秦亲宝贝、抱枕、丝巾、纪念币,还有一些数字产品。从目前的销售情况来看,还是非常不错的。

另外,我们也是希望引入更多的专业机构,比如说专门做这种文化产品开发的机构和我们共同开发整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一些文创产品。我们作为博物馆人,在文创产品这块我们可能属于外行,我们的理念就是“把专业的团队引进来,让他们去做专业的事,我们给他们提供资源”。我们希望把研究和技术结合起来,这样才会让我们的文创产品更具生命力。

文化艺术报: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奇迹文物,兵马俑让众多国家元首慕名而来。然而,作为普通游客特别是年轻群体参观时,普遍反映兵马俑“不够好玩”。前不久,秦陵博物院互联网+智慧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游客可以通过手机端自助预约导游,也可以通过像“寻找兵马俑”小游戏让每个参观者在互动娱乐中感受秦文化魅力。这一举措是否给观众,特别是年轻人带来更好的参观体验和提升参观品质?

侯宁彬:去年网上有一个帖子叫“兵马俑不好看”,我们这次跟腾讯、百度的合作,我们也是基于游客对兵马俑展示方式的质疑也好,或者不满意也好,这么一种声音,开发一种新的体验。比如说我们推出的兵马俑人脸识别系统,我们将一号坑的1100个兵马俑全部做了激光三维扫描,游客可以通过自己的样貌对照,找出与自己最像的兵马俑在哪个位置,这个兵马俑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它是军吏俑还是兵士俑,通过这种方式能提升大家的兴趣。

同时我们也会开发一些小程序和小游戏,通过它们让大家了解更多秦代的历史,比如我们现在开发的H5的小游戏,在每个展厅都有二维码,扫码之后需要下载一个APP,然后游客就能通过一步步打关让大家获得一种成就感,“我终于通关了,皇帝赐给我一个大良造”,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更有兴趣去了解兵马俑的历史。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家还是比较认可这种方式,认为这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用这种方式去了解兵马俑背后的故事。

文化艺术报:现在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博物馆,但是现状仍是“游客多,观众少”,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和建议吗?

侯宁彬:“游客多,观众少”这个现象可能是几个方面的原因,这不纯粹是我们游客本身出了问题,我觉得跟我们博物馆的工作者也有关系。我们很多年对我们的展示方式没有改变,没有引起和激发游客的这种兴趣,游客来了之后可能是陪陪客人,他本身对你的展览没有兴趣,可能只是应付一下。我们如果在展示的手段上作出一些创新和尝试,可能会激发他的兴趣。我们做的小游戏等等就是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我们希望把互联网界的一些创新成果引入到博物馆,让它为博物馆的公众去服务。通过互联网企业和博物馆的结合,能够让更多的公众去关注博物馆,最终让他进入到博物馆后,把博物馆的文化带回家,这是最终的一个目标。

文化艺术报记者 刘青 康于 图片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提供

侯宁彬,1964年10月9日出生,1986年7月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先后担任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文化研究室主任、院长助理、陕西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副处长、汉阳陵博物馆馆长等职,现任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

“馆长访谈”邀您来谈

协办单位:陕西省艺术馆

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曾撰文说,陕西拥有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在当代中国文化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陕西是当代中国的文化大省,决定了我们必须肩负起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责任。

《文化艺术报》馆长(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访谈栏目,通过对馆长们的访谈,扛起宣传文化陕西的大旗,讲好陕西故事,跳出“城墙思维”,让陕西的厚重文化走出去,让陕西和陕西人的生活更加丰满立体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邀约热线:029—89370002邮箱:whysbbjb@126.com


编辑:阿七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