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访谈 >

文化艺术报专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陈亮:了解中国从宝鸡开始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齐敏 时间:2017-08-28

1.jpg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2.jpg

2003年眉县杨家村窖藏出土的四十三年逨鼎

中国青铜器的艺术地位在世界上可与西方的油画、雕塑相提并论,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4000多年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

而位于陕西宝鸡的青铜器博物院以“数量多”、“历史久”、“铭文精”多方面展现着宝鸡青铜器之盛,更全面阐释了宝鸡“青铜器之乡”美誉的由来。数万件青铜器从这里出土,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闻名于世,而其中,国宝重器“何尊”上,“中国”两字作为词组首次出现。

宝鸡出土的青铜器几乎遍及世界各大博物馆

文化艺术报:首先请您对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馆藏情况,做一个介绍。

陈亮: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在原宝鸡市博物馆(1956年建立)基础上建设的目前国内最大的以集中收藏、研究和展示西周青铜器为主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博物院珍藏各类青铜器、玉器、陶瓷器、古钱币等文物475314件,其中青铜器7568件。珍贵文物3237件,其中,一级文物102件、二级文物342件,三级文物2793件。文物种类全、品位高,尤以商周青铜器著称于世。

文化艺术报:据说来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就可以了解“中国”从何而来,为什么有这样的说法?镇馆之宝是什么?

陈亮:我给宝鸡写过一条广告语:“了解中国从宝鸡开始”,就是因为在宝鸡,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珍藏的镇馆之宝何尊上,有“中国”二字的最早记载。

何尊是西周成王时期一位叫何的贵族作青铜器,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东北郊的贾村。何尊口圆体方,通体有四道镂空的大扉棱装饰,颈部饰有蚕纹图案,口沿下饰有蕉叶纹。整尊体以雷纹为底,高浮雕处则为饕餮纹,圈足处也饰有饕餮纹,工艺精美、造型雄奇。器内底有铭文122字。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建筑陪都的重要历史事件,极具史料价值,这与《尚书》之《洛诰》《召诰》中的记载相吻合,从而证实了历史文献的真实性,为西周历史的研究和青铜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更是“中国”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距今已有3000多年。这里的“中国”是方位词,在华夏民族形成的初期,由于受天文地理知识的限制,人们总是把自己的居域视为“天下之中”,即“中国”,而称它族的居域为东、南、西、北四方。当时,“国”的本意指城、邦,并非国家。这里的“中国”原意为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它并不是一个专有名词。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除了何尊以外,还有许多青铜瑰宝,如逨盘、逨鼎、伯格卣、逨盉、秦公镈等,它们有的工艺高超,精美绝伦;有的则以铭文见长,历史研究价值极高。

文化艺术报:青铜器已经是被全世界所公认的中国的国粹,甚至在世界的各大博物馆里都有专门的中国青铜器馆,青铜器能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它的魅力是什么?

陈亮:人类文明的三个标志是:城市、文字、青铜器。青铜器也是商周文明的典型代表,是宝鸡最炫目的宝藏。李学勤先生指出“陕西是青铜器发现的大省,而该省青铜器又集中发现于宝鸡地区”,“中国青铜器研究中的一系列大问题都可以通过宝鸡青铜器得到解决的钥匙”。宝鸡被誉为“青铜器之乡”,出土青铜器时间之久、范围之广、数量之大、种类之全、精品之多、铭文之重要,在全国绝无仅有。作为周、秦王朝早期都邑所在地,宝鸡当时政治发达、经济兴旺、文化灿烂,加之周边方国林立、贵族云集,青铜文化异彩纷呈。以周原遗址、国墓地、戴家湾和石鼓山墓地等为代表,都相继出土了大量古代青铜器。在世界各大博物馆里,凡是收藏中国青铜器的,几乎都能看见宝鸡出土的青铜器。

为什么人们推崇商周青铜器?魅力何在?商周青铜器的魅力除了在造型装饰基调上呈现的肃穆、庄重的气质与同一器体在设计上洋溢出来的活泼、灵动的风格巧妙融合,使其具有无穷的韵味外,最大的魅力还在于“器道合一,藏礼于器”。商周青铜器是装扮贵族生活、显示贵族身份和进行宗教礼仪活动的重要标志,成为一个时代文明的象征。特别是西周中晚期青铜器,成为礼乐文明的重要载体,担负起了特殊的教化使命。青铜礼器也被赋予了丰富的政治内涵,如“列鼎制度”、“编钟制度”等,“名位不同,礼亦异数”,严禁僭越。通过青铜器组合方式、数量多寡等外在直观形式,教化不同社会阶层遵守各自的行为准则,以实现社会大治的政治意图。这和同一时期其他地域的青铜器形成明显区别。

47万余件馆藏文物实现了科学化、数据化管理

文化艺术报:我馆在文物收藏保护和管理方面有何好的经验?

陈亮:文物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最基础性工作。近年来,在中、省文物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完成了宝鸡市近五千平米文物中心库房的文物柜架及恒温恒湿设施建设工程,使文物保护环境得到改善;完成了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我院475314件馆藏文物实现了科学化、数据化管理;完成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工程”和“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建设工程”,实现了对馆藏文物的主动保护和修复需求;国家文物局《宝鸡石鼓山西周贵族墓出土青铜文物保护修复》项目2016年11月在我院文物保护实验室正式启动。结合实际,通过项目的申报与实施,实现对馆藏文物管理保护工作的全面提升。

文化艺术报: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如今已经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青铜器博物馆,在未来有怎样的目标?

陈亮: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既是荣誉,更是压力。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博物馆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的专门机构,还是提供展示、教育、开放服务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如何适应新形势,开拓博物馆工作的新局面,也是我们当下关注的问题。我们将继续立足“学术立院、管理兴院、服务强院”的办院理念,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最大化拓展博物馆藏品优势,通过高水平策划、高质量陈列和多形式社会教育活动、多品种衍生品开发,努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为社会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

队伍建设是博物馆建设的关键所在。我们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引进、内部培训、委托培养和学术交流等形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和知识结构。并通过在全院范围内建立公平竞争、择优上岗的工作机制,尽快形成一支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博队伍。

要让博物馆变得“有趣起来”

文化艺术报:博物馆作为教育与文化机构,在界定和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实践中正扮演一个日益重要的角色。您觉得当今博物馆的重任是什么?

陈亮:博物馆作为展示、教育、开放服务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以开放的心态、服务的姿态和发展的状态进一步融入社会。新时期博物馆承担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地域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任。我们要加强馆藏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力度,打造以优秀展览为核心的文化精品工程。加强博物馆的传播与交流,加大以周文化为核心的文创产品研发力度,让观众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整合博物馆教育资源,拓展博物馆教育内涵。通过多形式的交流和体验服务活动,让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真正成为青少年学习的重要课堂,成为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成为全社会接受科学和文化再教育的大学校。

文化艺术报:近年来在社会教育方面,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做了哪些工作?

陈亮:社会教育是我们院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结合实际,强化服务意识,加强院校合作,近年来策划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教育活动:

一是加强博物馆与高校合作,借智借力实现共赢。我院自开放以来,积极发挥博物院社会教育职能,注重加强教育基地建设,积极与高校开展各项合作。先后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等高校签订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通过与高校的“共建”活动,大大的提升了我院对外影响力和专业科研能力,同时为高校科研转化、教学实践、素质教育提供实践平台。

二是加强博物馆与中小学校合作,让博物馆成为延伸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先后与宝鸡市区20多家中、小学校签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建协议,每年接待青少年观众21万人次。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编写适合青少年观众的讲解词,精心安排参观内容,设置知识问答、展厅寻宝等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加参观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博物院周秦文化宣讲队,不定期深入各中、小学校开展“历史文化进校园”宣传活动,结合未成年人的教材和兴趣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和讲座。

三是加强博物馆延伸性教育项目,让青少年学生爱上博物馆。“青铜乐坊”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精心策划打造的公众教育体验品牌。通过画青铜器脸谱、做青铜器灯笼、学青铜器剪纸、塑青铜器造型等手工活动,让游客和孩子们在活动中亲身体验传统文化,在活动中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利用节假日不定期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服饰礼仪体验、说文解字做拓片、小小考古学家等系列“青铜乐坊欢乐行”活动,展示自我,享受快乐。

文化艺术报: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在文物对外交流上有什么成果?如何吸引日趋年轻的观众?

陈亮:要发挥博物馆的社会作用,就要从“以物为本”走向“以人为本”,不断提高馆藏文物利用率,让沉睡在库房中的文物“苏醒”起来,让馆与馆之间的文物“流动”起来。为此,我们结合馆藏优势,整合文物资源,先后推出商周青铜器系列、古代玉器系列和秦文化系列共5个对外原创展览,先后在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湖北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深圳博物馆等30多个省市级博物馆巡展。例如2016年我们精心策划的《天下一统——大秦帝国文物特展》先后在浙江省6家博物馆巡展以来,观众反响强烈,对弘扬历史文化,提高宝鸡美誉度作用重大。今年,我院组织的《周原膴膴——宝鸡地区出土西周青铜器展》、《凤鸣岐山——宝鸡青铜器精品展》、《琢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典藏玉器特展》在大同、深圳、成都展出。另外,我院还有大量的文物精品每年随中省文物交流中心组织的展览项目,到美、英、法、日等国家和港澳台展出。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文物已走过了大半个中国。通过一次次的文物交流展览,我们也有不少的收获。首先,宣传了宝鸡。通过展览,再一次展示了文物大市的软实力,提高了宝鸡的知名度。其次,开阔了视野。展览不仅是一次普通意义上物的交流,更是人的交流,是思想观念的互鉴。第三,锻炼了队伍。通过一次次的展览交流,我们的策展人员从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教训,积累经验,逐渐成长为独挡一面的专业人员。

要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走进博物馆,我们当下主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继续强化特色,创新发展理念。一个没有鲜明特色的博物馆是没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西周青铜器的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是我院区别其它博物馆的最大特色,也是吸引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走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重要原因。二是积极与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联合,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为博物馆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多策划举办适合年轻人口味的特色展览,注重提升“用户体验”,加强智慧博物馆建设,让博物馆变得“有趣起来”;四是适应形势需要,逐步把文化商品店、咖啡店、冰激凌店、主题餐厅等引进博物馆,让年轻观众在博物馆满足需求、享受生活,留下良好印象与体验。

文化艺术报记者 齐敏

“馆长访谈”邀您来谈

协办单位:陕西省艺术馆

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曾撰文说,陕西拥有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在当代中国文化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陕西是当代中国的文化大省,决定了我们必须肩负起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责任。

《文化艺术报》馆长(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访谈栏目,通过对馆长们的访谈,扛起宣传文化陕西的大旗,讲好陕西故事,跳出“城墙思维”,让陕西的厚重文化走出去,让陕西和陕西人的生活更加丰满立体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邀约热线:029—89370002邮箱:whysbbjb@126.com


编辑:阿七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