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访谈 >

用文艺作品“讲好陕西故事”

来源:文化艺术报—文化艺术网 作者:王斌 魏晓文 时间:2017-09-29

用文艺作品“讲好陕西故事”

——访陕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民

《丝路彩虹》王斌摄2 (2).JPG

杂技剧《丝路彩虹》剧照 王斌 摄

TIM图片20170927143328.jpg

歌剧《大汉苏武》剧照

IMG_1052.JPG

陕西演艺集团艺术家到汉中洋县扶贫演出

渭水华岳,秦川古音出潼关;白鹿驰原,千年古都展新貌;苍茫高原,平凡世界讲人生;巴山汉脉,丝路故里寻张骞。立足于三秦大地这方文化厚土上,我们惊喜地发现近些年涌现出一批文化单位,它们在围绕建设陕西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中奋力前行,为我们扛起文化陕西大旗,讲好讲活陕西故事,彰显文化陕西新形象。

《文化艺术报》本期高端访谈“砥砺奋进的五年喜迎党的十九大”——陕西文化行业巡礼,首访陕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民,听他阐述陕西演艺集团在体制机制创新、优秀剧目创作、打造演艺品牌、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项目带动等方面,如何走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前列。

砥砺前行,以品牌树形象

文化艺术报:请您谈一下陕西演艺集团的现状及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

张民:陕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10月,是在整合省属8家文艺院团的基础上组建的。目前集团旗下拥有陕西省歌舞剧院等9家子公司,从业人员863人。集团注册资金1亿元,资产总额3.44亿元,净资产2.5亿,年均营业收入4000万,年利润500万左右。具有创编歌剧、舞剧、京剧、话剧、儿童剧、交响乐、杂技、木偶、皮影等艺术专业队伍,形成剧目创排、演艺表演、艺术培训、剧场经营、演出经纪及演艺商业开发等较为完备的演艺产业链。连续五年被省政府评为目标任务考核优秀单位,连续两年蝉联“陕西文化产业十强企业”,先后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7年被确定为“国有演艺企业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点单位”。

文化艺术报:据了解,近年来集团推出不少精品剧目,您能不能具体为大家讲述一下都有哪些叫好又叫响的作品?

张民:多出优秀作品是国有演艺企业的核心任务。集团肩负讲述陕西故事,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和使命,相继创排了歌剧《大汉苏武》、杂技剧《丝路彩虹》、歌舞音画《金格灿灿彩》、舞剧《丝绸之路》、京剧现代戏《风雨老腔》《铜牛记》、话剧《你在灯火阑珊处》《白鹿原》、儿童剧《和你在一起》、木偶皮影剧《太阳神鸟》《梦森林》等十几部优秀原创剧目。以及《乱套了》《当青春不再怀念蝴蝶的伤》等30余部小话剧和《国学经典》系列儿童剧;修排提升了歌剧《张骞》、京剧《雷雨》、《唐乐舞》系列等多部优秀保留剧目;复排了《四郎探母》、《智取威虎山》等20多部京剧本戏折子戏。在各类艺术赛事中累计获得国家级以上奖项119项,省级奖项253项。

去年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创排了11部剧目,《大汉苏武》斩获文华大奖,《丝路彩虹》成为唯一参评的杂技剧作品。另外,在“十一艺节”期间,集团3台剧目参加了展演;配合组委会完成了19台38场参评剧目和10台展演剧目的演出协调;为全国舞蹈展演和艺术节闭幕式演出提供设备、舞美服务和组织保障,展现了陕西龙头演艺企业的实力和作用,为陕西文化争了光、添了彩。

大胆开放,以市场促发展

文化艺术报:那成立集团后与合并前相比,其优点体现在哪方面?

张民:集团与旗下院团是母子公司关系。各院团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因其情况不一样,所以集团不能以一刀切的模式来管理。转企改制之后打破了原来事业单位僵化、保守、等靠要等思想观念和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同时院团能够充分发挥艺术家的价值,调动他们的创作积极性。

改制之初,我们在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明确提出了建立一套既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又遵循艺术规律制度体系的改革目标。既不生搬硬套,也不因循守旧,换汤不换药。参股重组了民营企业中贝元儿童艺术剧院,在民企参与国有文艺院团改制方面迈出股份多元化经营的第一步。开放思想,面向市场,大胆创新,敞开胸怀,扩大合作,打破小圈子,拓展新路子,与美国张平公司等国内外多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拓了大视野。

搞活内部机制上,打破铁饭碗用人,干部能上能下,三年一聘。人员能进能出,按需设岗,分为“长工、短工、临时工、钟点工”;分配上,工资能高能低,突出绩效,合理拉开差距;在剧目运作上,推行项目制、剧组制、股份制,让演职人员投资入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激发了企业活力、调动了干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过去一条腿走路,现在两条腿走,这个转变是突出的,也是艰难的。两个效益相统一,为今后文化艺术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壮大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文化艺术报:目前我省演艺产业处于全国什么水平?集团在发展中还面临什么难题?

张民:现在全国大部分省份都成立了演艺集团,进行产业整合,转企改制。陕西演艺集团转企改制起步早,企业化运作在全国比较成熟、稳妥。依托陕西厚重的文化底蕴,近几年创作的精品剧目在全国也处第一阵营。

文化艺术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集团逐步发展壮大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比如资本规模有限、创作资金不足、领军人物紧缺、高峰作品较少、剧场配置不足等。对此,我们建议省上设立艺术基金,配套国家艺术基金扶持艺术创作;制定针对引进艺术人才的优惠政策帮助解决定向培养人才专项经费;出台精品剧目奖励办法,对剧场建设和设备购置给予专项扶持;进一步完善文艺产品市场政府采购力度,落实演出补贴政策。

发挥能量,以人民为中心

文化艺术报:您觉得演艺产业应如何走近普通观众?陕西演艺集团在文化惠民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张民:优秀作品的价值最终要靠观众来评判。我们形成春天系列、庆典演出系列、周末惠民系列、旅游驻场系列、告祭乐舞系列、国内外巡演系列等6大演艺品牌,以及“京剧进校园”、“大学生话剧工程”、“好戏献孩子”、“小喇叭”等四个主题演出活动。“周末惠民”系列的小剧场低票价演出已成为培育陕西文化市场、培养观众的常态演出。

文化下乡每年由政府采购,深入到县乡、厂矿、高校。在文化部“三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人才培养工程开展下,我们在安康、汉中、商洛、咸阳等地搞点,让艺术家去讲座、示范等对当地进行文化帮扶。我们运用企业的体制运营,目的和落脚点是创作与演出,让老百姓看到更多的优秀作品。也需要政府加大对集团多出优秀作品的扶持和相应配套,多演多补,让院团有资金、有实力进行原创,起到国有主阵地的示范和导向作用。让老百姓看到国有院团相对高水平的剧目,这也是演艺集团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根本所在,是国有院团的企业责任和担当所在。

文化艺术报:艺术不能闭门造车,那么陕西演艺集团在对外交流、宣传弘扬陕西文化方面有何成绩?

张民:集团“告祭乐舞”系列每年都为黄帝陵祭祖提供创意策划和演出保障;《唐乐舞》、《盛世大唐》、《白鹿原》与旅游结合,常年驻场演出;近两年来,我们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大力推动陕西文化走出去,以《丝路彩虹》、《大汉苏武》、《张骞》、《白鹿原》和系列儿童剧为代表的国内外巡回演出影响广泛,足迹遍及北上广、港澳台以及丝路沿线的中亚、欧洲等地区和国家。杂技剧《丝路彩虹》在结束欧洲陆路丝路巡演后,沿海上丝路巡演项目也即将开启。在提升陕西文化美誉度、影响力的同时,也收获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另外,我们还与各类演艺机构开展合作,通过国际丝绸之路艺术节、现代艺术节、儿童剧展演月、“永不落幕的艺术节”等平台,把国内外优秀剧目引进来,满足群众需求,提高艺术鉴赏水平。

多措并举,以创新谋转型

文化艺术报:作为陕西规模最大的国有演艺集团公司,做大做强陕西演艺产业还需做哪些工作?

张民:作为企业本身,要解放思想、面向市场、扩大合作。要打破小圈圈,走向大社会。人才兴企对演艺行业尤为关键。我们把打造“懂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经营管理队伍和业务精、素质强、能创新的专业技术队伍”纳入企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通过社会融资,充分利用社会和市场优势来弥补我们资金短缺的短板,敞开胸怀,大胆与社会合作。探索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既要体现社会担当,同时也要适应市场经济大环境、文化事业、产业大趋势。在政府指引下,企业完成自身使命,结合陕西地域特点,完成事业单位到企业的真正转型。

文化艺术报:对于未来,陕西演艺集团下步有何行动与目标?

张民:陕西演艺集团始终在积极探索发展演艺产业新业态,拓展市场,扩大演出,提高演艺市场占有率。商业的大型明星演唱会风险大、投入大,所以在演出合作这一块,集团主要以引进国内外、省内外高品质的优秀舞台剧为主。同时,按照“创排一个,打磨一个,策划一个”的思路做精做优自身演出品牌,力争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期注重人才,打造队伍,建立可持续发展人才梯队,鼓励探索、深化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和内生动力。

目前,集团与洛南县政府合作的“洛南音乐小镇”项目、与秦岭野生动物园合作的“儿童天地”项目已经启动实施。陕西人艺与曲江369创意创业基地、中国电信三方合作,成立股份制“互联网青年先锋话剧团”,开展线下艺术创作、先锋剧场演出、大学生艺术实训、艺术体验服务。线上艺术直播、艺术培训,创作经费众筹、艺术产品理财、艺术网络游戏、品牌包装、票务开发、网络会员等艺术衍生产品。多措并举做好项目库策划储备,大力发展舞台艺术+互联网新兴业态,实现企业转型发展,蹚出一条具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演艺产业新路子。

下一步,集团将认真学习贯彻省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改革为动力,以创作为中心,多出原创作品,多出优秀作品,积极做好中、省国有演艺企业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点工作,用文艺作品“讲好陕西故事”,打造陕西舞台艺术创作新高峰,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为助力追赶超越加油鼓劲,用实际行动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文化艺术报记者 魏晓文 王斌


编辑:阿七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