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访谈 >

戴泽:艺术是自由的 要表达真实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梁腾 时间:2018-09-13

农民小组会(油画) 130.5×160.5厘米 1949至1950年 戴泽

戴泽

人物名片:

戴泽,1922年生,四川云阳人。1942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1949年协助徐悲鸿等人建立中央美术学院。应邀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机构创作大量作品,修复徐悲鸿《奚我后》等多幅作品。戴泽是新中国美术教育奠基人之一,中央美术学院奠基人之一,徐悲鸿教育学派代表人物。

“作为徐悲鸿先生的弟子,戴泽先生深入贯彻着徐悲鸿所坚持的现实主义艺术方向和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坚定理想,一生勤勉奋进,矢志不移。戴泽先生在1949年以前的国立北平艺专,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中央美术学院,在学院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帮助悲鸿先生做了大量繁杂的事务工作,协助开展油画教学,在教书育人上勤奋耕耘,甘为人梯,深受学生们尊敬爱戴。戴泽先生长期浸养在浓厚的学术环境之中,一方面深刻体悟师长的艺术精神,一方面不断提高自身艺术修为,始终对深入生活、面向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饱含热情,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楷模。”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如此介绍戴泽。

今年4月,从艺80多年,执教60余载的戴泽先生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举办大型个人展览,他桃李满天下,为新中国艺术教育的辛勤付出惠泽了几代艺术家。可以说,戴泽是跨越新中国第二代与第三代的油画艺术家中最具典型性的代表人物。已96岁高龄的戴泽是如何坚守自己的绘画之路的?在他看来,美育的方法和意义是什么?记者就此采访了这位年近期颐的艺术家。

遇恩师 主张写实主义

美术文化周刊:在长达80余年的艺术历程中,您的作品题材涉及风景、人物、静物、历史主题创作等,跨越的长度和广度在近现代美术史上都是罕见的。是什么机缘让您接触到绘画?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了哪些影响?

戴泽:我的父亲从日本京都工业大学留学回来在四川老家办学,所以我从小就接触了绘画,幼年时喜欢看《良友》画报,对丰子恺先生讲音乐的文章印象深刻,长大后考取了中央大学艺术系。我一生中最幸运的事就是遇到了多位好老师:徐悲鸿、傅抱石、谢稚柳、秦宣夫、陈之佛,他们都身怀绝技,一句话往往就令人受益终生。徐悲鸿先生鼓励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深入生活、勤于写生。当时徐先生刚从新加坡举行义卖画展回来,为支持抗日,他将义卖所得全部捐给国家。徐先生教导我们,一个画家首先要爱国,要有使命感,随时为国家效力,这是对我艺术观和世界观的一次深刻启蒙,也影响了我的一生。

徐悲鸿先生的教学别具一格,他会亲自为学生示范绘画技法。有一次他在我的画架前驻足观察了一会儿,便亲自动手为我修改习作,几笔下来,整个画面的关系就调整了过来。徐先生说:“脏一点就对了,笔根上的颜色是最好的。”这句话对我如醍醐灌顶,我之前作画总怕颜色脏,每支笔都洗得干干净净,颜色分得清清楚楚,却适得其反了。在创作中,我一般不太给学生改画,而更喜欢和同学们一起画,让学生学会观察,这个画该怎么画,技巧在哪里,如何巧妙地选择切入点,这是要学生自己深入去体会的。

美术文化周刊:您的作品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厚重的人文主义情怀,在艺术观念上是如何定位的?

戴泽:在艺术创作中,我一向遵循写实主义创作原则。在表现形式上,油画、水墨、水彩等都有所尝试。艺术虽然没有标准,但触动人心灵的作品所有人都看得懂,都喜欢。西方的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发展之后,与中国的艺术走得越来越近,在精神层面上,人性是永远不变的。在绘画过程中,先做加法,再做减法,度的把握很重要。

谈美育 追求完善心灵

美术文化周刊:从教数十年来,您为中国美术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如靳尚谊、王沂东等。您觉得艺术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哪里?美育的功能和途径又是什么?

戴泽:在我的教书匠生涯中,发现这么一个规律:凡是不听我话的学生,一个比一个有成就,一个比一个有本事。我很开心看到这一切。好的老师,只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工具罢了。绘画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好的画家,回顾一生,都是在画他自己。艺术创造力是区别人和机器的重要方面,因此,艺术家的想象力非常重要。

艺术是自由的,要表达真实。一旦思想自由了,艺术教育的春天也就真正到来了。绘画更多的功用在于心灵的滋养。绘画艺术带给我们更多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创造性思维、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即便是将来不从事绘画事业,这样的美育教育也有助于孩子的成长,把某一领域的知识技能、方法移到别的领域,可能会出现新的奇迹。

美术文化周刊:您认为绘画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应该如何培养年轻人的创造力?

戴泽:美隐藏在真实之中,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看到美、发现美、享受美,让大自然成为年轻人的导师。在培养感受力和创造力方面,需要多带孩子们去感受自然,多去美术馆、博物馆,感受有历史温度的城市,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孩子般的好奇心是艺术创造力的源泉。

美术文化周刊:您认为美育的目的是什么?对推进新时代中华美育您有什么建议?

戴泽:眼比手更为重要,而心比眼睛更重要。大人的审美才是影响孩子的主要因素。这是潜移默化的,是生活中来的。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时间慢慢地来改变。美育教育对于人如何认识自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有很重要的作用。艺术发展是人类思想发展的镜子,绘画就是为精神生活而存在的。绘画作为人的一种“修炼”方式,对于一个真正渴求心灵完善的人,其意义凸显。每个人都应该有对理想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憧憬与渴望,这才是美育的最终目的。

徐悲鸿先生、傅抱石先生、陈之佛先生等,每一位先生对我说过的话,我都记忆犹新。美术教育有其自然的内在规律,我们遵循规律、敞开心扉,真诚地面对自我、面对生活,就能够找到真、善、美。


编辑:张瑞琪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