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策划贾平凹》作者王新民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魏韬 时间:2018-10-09
“拙著素雅的封面、朴素的文笔和朴实的内容也证明作家、作者和出版者的追求,那就是“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在不久前的《策划贾平凹》新书发布会上,王新民对于自己这部新作寄予了如此的期许。 这部在他看来“写的时间最长的一部作品”,的确凝结着他十多年的心血。在这部书里,他用亲身经历,以及日记、笔记和相关资料为证,真实记述了策划编辑平凹先生作品的过程,经历的时代风雨和改革浪潮。利用零碎的业余时间,从2003年开始搜集资料、整理日记,直至2017年完稿,即便一天写几百字,他依然执着地践行着自己心里的诺言。 1983年,刚参加工作不久的王新民,在单位所发的《出版工作手册》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忠诚出版事业,献身编辑工作。”他先后策划编辑(选)贾平凹著作和编写有关贾平凹的图书,计有《平凹游选记》、《贾平凹游品精选》、《坐佛》、《贾平凹书画》、《做个自在人——贾平凹序跋书话集》、《西路上——贾平凹手稿珍藏版》及《贾平凹文集》(20卷)、《贾平凹打官司》、《书友贾平凹》、《真话真说》、《〈秦腔〉大合唱》、《一部奇书的命运》、《贾平凹纪事》(1990—2000年)、《贾平凹纪事》(2000—2010年)等多种。 对于贾平凹这样一位知名作家,出于“同一个母校,同一个专业,同一个出版社”的因缘,王新民既敬服又尊崇:“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平凹先生不仅是中国当代文学具有标志性、代表性和贯穿性的领军作家,而且是中国当代出版具有标志性、代表性和贯穿性的领军作者。” 这样一种君子之交,在贾平凹眼中同样弥足珍贵。贾平凹在《王新民作品研讨会贺词》中有过这样的表述:“我们从年轻时交往到现在,不是常在一起吃吃喝喝,却相互尊重,友好如初,都是文字的交道,文学的缘分。” 《策划贾平凹》是王新民从业三十五年的一次小结,基于领军人物的示范性,小结成败得失,抢救出版史料,为了忘却的纪念。他希冀“像修志一样写出真实的历史。” 《文化艺术报》:您编辑并写过很多与贾平凹相关的书,比如《贾平凹打官司》、《书友贾平凹》、《贾平凹纪事2000-2010年》、《贾平凹纪事1990-1999年》等。从这些与贾平凹有关的书籍中,您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贾平凹? 王新民:贾平凹先生对文学十分痴情,把文学当做生活以及生命的大部分甚至是全部。从这几十年的接触认识到,他对于写作确实是非常认真投入的。从《西路上》的手稿本可以看出,即便是在最后一稿,仍有不少改动。他的作品一般要经历三易其稿,而且是手写。一般的作家几乎很难达到这样的程度,这也说明他对文学的挚爱。他右手的手指,因为长期用笔已经弯曲,有一个很大的茧子,就像辛勤的老农一样,象征了劳动的艰辛。他创作的字数在1500万,三易其稿算下来有4000~5000万字。另外,他排除干扰的能力,让我惊讶又佩服。他出名比较早,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兼任各种职务,社会活动很多。这种情况下,他还能定下心来,两三年出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般人做不到。他不愿意浪费时间,迎来送往客人很多,但他入定很快,送客之后十分钟就能进入写作状态。他很善于营造写作环境,写作时窗帘拉上,古罐里燃香,青烟缭绕,这也是他的特点。写作要选黄道吉日,长篇小说第一稿要写在豪华笔记本上,可以看出,写作对他而言,是一件很神圣的、庄严的“战役”。 《文化艺术报》:在介绍《策划贾平凹》这部书的时候,有这样一段评语,“记录了作者策划、编辑、出版贾平凹诸多“第一部”的酸甜苦辣,见证了贾平凹创作生涯的起起伏伏,堪称贾平凹“书史”。”这些酸甜苦辣,起起伏伏,能否和我们分享?另外,您想“策划”呈现一个怎样的贾平凹? 王新民:在《贾平凹打官司》这部书的出版过程,就饱含了酸甜苦辣。1994年图书市场上发现侵权书籍《霓裳》,贾平凹被迫打起了官司。从1994到1997年三年时间,我掌握了整个事件的第一手资料,根据这些写了这本书的初稿,然而出版的过程异常曲折。出版社考虑到打官司的敏感话题时有些顾虑,不愿意出版这本书,前后四五家出版社都拒绝了。最后还是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 《一部奇书的命运——贾平凹<废都>沉浮》,这本书也很曲折。特别是在贾平凹处于低潮期,作品受到批判的时候。但我这个人比较单纯,他是咱们陕西的作家,就应该写出来,给一个公正的评价。不能因为一个作家的作品受到批评,就疏离这个人。这个时候要一如既往,该写还得写。通过编辑策划关于贾平凹的书,我对于他也有一个逐步加深了解的过程: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活生生的人,而不是高高在上,完美无缺的人,他是一个个性鲜明的、非常厚道的人。每当提出策划,他只要觉得可以,就很支持配合。编辑《平凹游记选》的时候,他大热天跑了两次把稿子送来,还不断地补充新的稿件。他也很尊重编辑的意见。能配合的地方,他尽量会配合。 《文化艺术报》:作家孔明先生在代序《不能不说的话》里写道,,当你还不认识贾平凹的时候,他曾问你最佩服陕西哪个作家,你的回答是:贾平凹。为什么有预见性地佩服贾平凹? 王新民:那个时候,我读过他的作品,但不认识人。对他的敬佩,建立在我对于他作品阅读的基础上,在大学里听过他和和谷来给我们做的文学讲座。后来,阅读了他大量的作品。可谓“未见其人,先闻其文”,我喜欢他清新的文风。贾平凹作品一读我就非常喜欢,这可能与他大部分写陕西的生活内容有关。我是商洛的女婿,贾老师也说我是半个商洛人,我多多少少熟悉商洛,对于他写商洛的内容感觉很亲切。另外,和贾老师的交集也很多,同一个母校,同一个专业,同一个出版社,有过共同的经历,我们讲“知人论世”,这些都有助于我对他作品的深入了解。 《文化艺术报》:不久前,《文学自由谈》发表了一篇题为《贾平凹为何越写越差》的批评文章,文章说,“岁月不饶人,业已老去的贾平凹,即便还在写作,却早已是在坐吃山空,甚至反复折腾。以平均两年一部长篇小说的速度,粗制滥造出一本又一本有名无实的雷同之作。”作为一个陕西作家,或者说熟识贾平凹又研究贾平凹的作家,应该如何去回应这种言论观点? 王新民:客观而论,贾平凹的作品真的就完美无缺吗,我说,不是的。他之所以一直在写,就是因为还没有写出他认为理想的作品。但是,也绝对不是有些人说的那样一无是处。这显然对于他是不公平,对于他的作品也是不客观的。他是一个不断追求完美的作家,他的作品并不是完美的,总体来说,他还是在不断地努力创新。《贾平凹书画》,1998年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学院派认为他的书画没有临过帖,他也确实承认没有临帖,但他读过大量的帖,写过上千万字,所以对于汉字的规律和间架结构,体现在书法上有自己的风格。当时在这点上有争议,后来才逐渐统一认识。《山本》描写地域的突破,过去的作品长篇和中篇,要么写商洛,要么写西安。《山本》有了突破,地域和视野非常开阔。写的人物和人群有突破,既写了红军游击队,国民党军队,又有地方武装,同时还有土匪等各个阶层的人,地主富农,贫苦百姓等,这也是一个突破。这部小说的人物关系图是很复杂的,以前的作品没有这么多的人物层次和群体。有的人没有读过,或者没有读完贾平凹的作品,只不过为了批评而批评。总体来说,他的作品不断推陈出新,应该值得肯定。 《文化艺术报》:您写过一篇《关于文艺批评的感想和建议》的文章,那么在您看来,对于当代文艺批评,应当秉持怎样的态度和方式,以改观您提出的“马后炮”现象? 王新民:我是从出版角度来讲的,我觉得这和管理学的“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事后管理”是一样的。联系到作品创作出版来看,国外作品出版前要召开研讨会,接受评论家和资深出版人的意见,现场给作者把脉,这一点应该借鉴。书出版之前,除了出版社的三审制度以外,还要有一个完善的制度。比如贾老师的作品定稿以后,一般要复印若干份,要著名的评论家提出意见。书稿到出版之间有个过程,少则半年,多则更长,所以有必要将遗憾消灭在出版之前。 《文化艺术报》:您在这部书的后记中说,1983年,在单位所发的《出版工作手册》扉页上写道:“忠诚出版事业,献身编辑工作。”献身编辑及写作事业35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对《策划贾平凹》这部书的出版是否有所裨益? 王新民:我一直没有离开过这个行业,一个原因是我本身爱书,另一个原因是,既然投入到出版行业,就要热爱这个行业。平凹先生对我一直鼓励,不要忘记正业,我自己也算是基本上按照这句话走的。我业余一直在编辑,写作,践行着自己的诺言。一直没有放下笔,总觉得利用闲余时间编选几本书或写作几本书,感觉实实在在,颇有点成就感,也算是对读者的奉献,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或按现今的话讲,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文化艺术报记者 魏韬 编辑:慕瑜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