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振锋:艺术不能用“有用”或“无用”来衡量 来源:三秦都市报 作者:成东丽 时间:2019-07-14
的人,这个人的心性就会出现问题。曾经有这么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看来,这是很片面的。一个纯粹对艺术毫无知觉的人,他的人生是有短板的。因此,艺术教育不可缺少,艺术教育对塑造人的心灵有着重要意义。 聊起吴振锋先生的学艺之路,立刻,先生脸上洋溢起一股自豪的微笑。先生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大约是12岁)就和父亲能帮村里的人家写对联了。据他回忆说,他5岁就能读毛选,这些得益于他的老舅爷,也是他的艺术启蒙老师。老舅爷家族是书香门第,旧学功底深厚,文革期间他失学在家,是舅爷在家教他学习古文。十几岁时,就写影格,临帖范本。至今还记得挂在家中的一幅对联,“少说闲话 多挣工分”。有时候他还帮村里写标语。回忆过去的岁月,先生感叹道:老人们在他幼小的时候对他的影响很大。 吴振锋认为:孩子在小的时候,一定要接受艺术教育。艺术对人的帮助很大,艺术能培养人丰富的情感。人的大脑分为左、右脑,一般大多数人基本上用的是左脑,学艺术可以使我们的右脑发达,一个人如果左、右脑都得到了开发,那么他的创作力就很强。中国人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往往是“一切向钱看”为名利而学,实际上这是错误的。艺术应该跟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培养联系起来。孩子是天使,在他们小的时候,家长要让他们接触艺术,亲近艺术,发挥孩子的想象力,把一颗纯真的童心保持下来就好。 艺术家对社会,对历史最敏感。他们感情丰富,创作性强。一个理工科的学生,如果能够懂点艺术,会欣赏艺术,能够把这两者相结合,这个学生将来会很厉害。现时代,我们一定要把艺术变成提升人的品质,提高人的基本素质教育来做。 谈到书法,吴振锋感慨地说道:“这些年其实是书法在写我”。他认为学习书法后,是书法把他改造了,让他的品质升华了,包括他的性情、习惯、思想高度、修为、善良品性等全部都有了改变。书法重新塑造了一个他。他的这些改变其根本在于艺术。 吴振锋告诉记者,他毕业于商洛师范。毕业之后一直在学校当老师。商洛出了贾平凹。在学校期间他就以贾平凹为榜样,想象着有朝一日他也能成为一大家,文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等等。先生告诉记者,在学校教书时,他把教学当成了谋生的“饭碗”,把当作家、画家、书法家当成了自己要追求的梦想和理想。因此,25岁以后,先生就开始把书法和书法理论研究变成了他的“专业”。在学校时,他就开始全国拜师、参加研讨会、发表论文。先生感慨地说,2000年他来西安时,就已经在全国小有名气了。先生回忆自己的一生说:“我的一生很简单,一半教书,一半书法理论研究和收藏”。 吴振锋表示,他一直在“闲别人之所忙 , 忙别人之所闲”。对于书法他一直是理论研究和创作同时进行。这好比车子有双轮,鸟有双翼。像他这样理论与创作同时进行的人在全国非常少。他曾经是中国书协四、五、六届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七届隶书委员会委员。理论研究上,获得首届“兰亭奖”的理论奖;创作上获得过全国大奖,这个记录目前在西部地区还无人能破。同时,他还是中国书协资深的评委会委员。先生说:“理论和创作同时进行,虽然很辛苦,但很快乐。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痛并快乐着’,我很享受这样的生活”。 “我愿做中国文化的守护者”,待在书房的一个老宅男,访谈一直在风趣幽默地进行着。先生儒雅,温润如玉。他说读书、写字、写文章是他最快乐的。在他的书房里,笔者看到屋子里整墙的书柜,摆满了书籍,除了书架上的书,走道、椅子旁边,随手都可拿到书,随时都可阅读。先生告诉记者,架子上的书都是他读过之后才放上去的。除了一部分工具书外。读书多,词汇量就很大。吴振锋笑着说:一次一个老板开业,要给来宾每人送礼一把扇子,要求扇面上写四字吉语,他写了100多把,这100多把扇面上的吉语没有一个是重复的。肚子里没墨水,文化修养不够是绝对做不到的。 吴振锋给自己的书房起名叫万庐。讲到万庐的来历,他表示万庐象征着吉祥海云。“卍”这个字是从陶器上得来的,可追溯到5.6千年前,在古陶器上就有这个符号。也就是万字符,表示富贵不断头。 做大事的人是很沉静的。学习书法就是要磨炼孩子的心性。让孩子能够静下来学习。当一个人沉静下来,长大后他的为人、做事一定没有问题。我们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耐心和专注力。我们一定还要看到学习传统文化之后,往往忽略而看不到的东西。有见识的人,他一定是知识的贵族。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甘肃一个中学的校长要求学生从初中到高三年级,老师和学生每天写一小时大字,校长说他不希望他的学生里面会出多少个艺术家、书法家,而是要造就能够安静下来的一代人。这位校长通过书法书写来涵养人的性格、性情,丰富学生们的情感。因此说,甘肃这位校长是很了不起的。 吴振锋说:“国家现在开始在扫美盲。康德曾经说过:所有爱美之人,都是善良的。真、善、美是一体的。爱美的人一定不会去犯罪。现时代,我们要培养更多具有“坚质浩气 高韵深情”的一代人。 编辑:金苗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