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 > 喜迎二十大 >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喜迎二十大】时代如歌更奋发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 时间:2022-10-15


王睿

十载逐梦,风鹏正举,新时代中国气象万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汇聚磅礴伟力,奋进新时代,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行,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

与时偕行,勇立潮头,三秦儿女砥砺奋进——

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情系三秦百姓、关心陕西发展,三次来陕西考察,作出“五个扎实”“五项要求”“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等重要指示,为做好陕西新时代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要有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3950万三秦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奋斗者的姿态,乘时代浩荡东风,在新时代标注陕西前行足迹。

——高质量发展动能更足。现代煤化工发展水平全国领先,“陕西智造”抢占全球市场,秦创原建设带动创新驱动发展正在做强成势;

——开放的大门开得更大。积极构建国际“朋友圈”,带货“顶流”长安号跑出多项“全国第一”,陕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走深走实;

——碗里的中国粮装得更多。粮食产量实现“十八连丰”,苹果、猕猴桃产量居全国第一,羊乳制品占国产市场份额85%,农业科技在“一带一路”沿线“开花结果”;

——美丽陕西底色更亮。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三秦大地上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生动展现;

——文化自信凝聚力更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三秦大地生根开花、赓续发展、传承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共同富裕步子更稳。口袋满了,心里暖了,46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陕西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风清气正氛围更浓。陕西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面对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等急难险重工作,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冲锋在前勇担当;

……

从绿色铺锦绣的陕北,到创新涌动的关中,再到山水叠翠的陕南,一路蒸蒸日上,一路欣欣向荣。智慧的光芒和着奋斗的汗水,在这片热土上描绘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瑰丽画卷。

往昔已展千重锦,明朝更进百尺竿。

今日之陕西,牢记嘱托、踔厉奋发,于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中奋楫争先向未来。

让我们高举旗帜,坚定不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中展现陕西更大作为。

经济篇

高质量发展步伐稳


c5bd87c7-cdb5-4efd-b2ba-20470cea98e6.jpg.1

8月31日,航拍西安外环高速公路南段(资料照片)。记者 袁景智摄


2021年

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98万亿元

是2012年的2.1倍

年均增长7.3%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7.0%

智能手机产量同比增长

37.6%

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

1.9倍

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

3.6倍

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增长

1.8倍

电子元件产量同比增长

4.4倍

秦创原带动陕西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均超过30%

十年来,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西安地铁网、高速公路网持续扩大

完成4个支线机场迁建

建成5条高铁

西安地铁

7条线路投入运营

高速公路总里程

达6484公里

较2012年增长58.8%

实现“县县通高速”

2021年

全省城镇化率达到

63.63%

较2012年提高

13.92个百分点

关中、陕北、陕南

三大区域经济总量

分别是2012年的

2.2倍、1.9倍、2.4倍

本报记者 苏怡

单晶硅片、重卡变速器产量全球第一,半导体产业规模居全国第四位,新能源汽车、高端液晶面板等成为“陕西智造”新名片;

大飞机、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北斗导航、载人深潜等领域均有陕西科技力量的贡献,秦创原建设带动创新驱动发展正在做强成势;

建成5条高铁、7条地铁,“县县通高速”如期实现,5G网络覆盖所有乡镇,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加快提升,县域经济年均增长7.7%;

……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抓住用好重大战略机遇,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等精准施策,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41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98万亿元,年均增长7.3%,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实现翻番,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 锻造产业链夯实发展硬实力

9月19日,法士特新能源产品品牌“蓝驰”及4款新能源产品一经发布便受到市场瞩目。

作为汽车零部件和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法士特积极抢占新赛道,在智能化、绿色化等领域持续发力。

2021年,法士特新能源产品销量增长5倍以上,市场上50%以上的新能源重卡搭载法士特电驱动系统,企业生产的产品全面配套国内60余家主流整车企业。

“法士特从2015年开始进入新能源领域,不断突破核心技术,当下正是进入新能源乘用车领域的合适时机。”法士特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严鉴铂说。2022年,法士特将新能源市场份额目标设定为60%。“十四五”期间,法士特智能化和新能源产品市场销售占比将提升至30%。

陕西大力支持法士特、陕汽、比亚迪等龙头企业瞄准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加快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努力推动新能源汽车成为带动全省汽车产业发展的主引擎。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今年前8月,西安比亚迪生产新能源汽车51.1万辆,同比增长368%,实现工业总产值674亿元,同比增长235%。

比亚迪西安地区总经理刘振宇表示,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比亚迪将乘势而上,为陕西打造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作出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紧紧抓住全球范围内产业链转移、供应链重组、价值链变迁的历史机遇,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双向发力,印发加快推进5G创新发展的意见,补齐工业短板,推行“链长制”,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推动重点产业发展,锻造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十年来,陕西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7%、规上制造业年均增长9.1%,工业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大关,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创新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 创新驱动开创发展新局面

从做技术到做管理,45岁的孙荣军对科技经纪人这一身份有着自己的理解。

“一名优秀的科技经纪人不仅要有专业的技术背景,还要懂市场、会沟通。”孙荣军说,科技经纪人就像“红娘”,在“撮合”的过程中,让技术持有人和企业放下包袱,达成合作,实现“联姻”。

去年,为了破解成果转化难题,陕西启动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孙荣军作为陕西省第八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成为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的一名科技经纪人。一年多来,他利用专业所长成功引入“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秦创原科创中心”项目,这是首个在秦创原总窗口落地并运营的央企项目。

不久前,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秦创原科创中心正式揭牌。孙荣军说:“陕西是能源大省,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是代表我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的‘国家队’,通过秦创原,双方合作一定能结出硕果。”

陕西科教资源富集,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通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转化的“堵点”,让科技成果从“书架”转向“货架”?

以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以创新增强发展动力、以创新厚植发展优势,陕西突出抓好人才和机制建设,着力打通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通道,聚焦产业做活“两链”。截至目前,秦创原总窗口引进科技型企业近1100家,入驻各类金融机构65家,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75家。

在秦创原带动下,陕西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创新创业人才活力进一步迸发。在榆林,世界领先、国内首创的实用化零碳智慧能源中心已经投用;西安集成电路、宝鸡先进结构材料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十年来,陕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了7倍,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2年的330多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340多亿元。


38dc75f8-e722-431f-91a9-d970974a62fc.jpg.1

8月26日,机器人在法士特高智新智慧工厂齿轮数字化生产线上作业(资料照片)。 记者 袁景智摄


■ 区域协调发展步伐加快

9月28日,对于西安外环高速公路南段ZS-1合同段项目经理张高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西安外环高速公路南段建成通车。

干了17年公路建设,家门口的这条路被张高科称为难啃的“骨头”。“这个项目工程时间紧,质量要求高,创新应用多,对我来说是一大挑战。”张高科说,西安外环高速公路南段建成通车,极大地缓解了西安绕城高速的交通压力,对于西安都市圈扩容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公路总里程突破18万公里,“县县通高速”如期完成,100%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通客车;铁路营业里程超6000公里,“米”字形高铁骨架网加速构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国内外通航点达235个,国内航线网络通达性居全国第一。

眼下,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交通运输大通道让群众出行更加便捷。一条条通达乡村、穿越山岭的通信网络,正托起三秦儿女的梦想。

炒腊肉、炒笋干、酸菜面……在直播里看到的各式各样的家乡特色美食,对于远在广东打工的王森来说,是抚慰乡愁的最好方式。如今,通过中国移动平安乡村摄像头,王森可随时通过手机看到在安康市汉滨区恒口镇窑沟村的家人吃的什么饭。

一束束网线,在城乡之间架起了“信息桥”“致富桥”“连心桥”。十年来,陕西着力打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5G网络覆盖所有乡镇;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经济差距逐渐缩小,逐步形成三大区域各有特色、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全省实有市场主体数量超过500万户……

记者手记

非凡十年 精彩陕西

苏怡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是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在谋划“十四五”重大项目中,陕西剔除79个“两高”项目、17个不符合“窗口”指导要求的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器项目,在做实“减法”,精准“瘦身”的同时,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实现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打造具有比较优势、发展优势、带动优势的产业链。陕西集中力量打造制造业23条重点产业链,广泛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在补链延链强链中实现要素集约、创新集成、企业集聚、产业集群。比亚迪、吉利、陕汽等新能源汽车产业全国领先,产量占到全国的13%;隆基、美畅等光伏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年产值近千亿元。

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发展。陕西下决心改革重组一批国有企业,推进西咸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引导各级下气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建设秦创原为抓手,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非凡十年,三秦大地实现历史巨变,高质量发展十分精彩。

改革开放篇

活力涌动开新局


2e4edf00-e366-4ab7-806e-94c1090e0543.jpg.1

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西安国际港站(资料照片)。 记者 赵晨摄


截至2021年12月31日

全省800多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掌上好办”

全省实有市场主体较2012年增长3倍多

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数量居全国第8位

以陕西西安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为抓手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打造央地联动改革的新样板

国有企业资产总额

7.17万亿元

年均增长16.7%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综合排名居全球前50位

中欧班列长安号干线覆盖亚欧大陆全境,主要指标领跑全国

2021年实际利用外资

突破百亿美元

引进内资

突破万亿元

分别是2012年的

3.5倍和3.2倍

加快外向型产业集聚发展,完善海外仓和陕西商品展示中心布局,推进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建设,外贸盘子不断做大

近5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国9.3个百分点

本报记者 徐颖

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扩大开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和活力,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建设取得新突破。

目前,中欧班列长安号干线覆盖亚欧大陆全境,主要指标领跑全国。陕西自贸试验区30多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综合保税区数量居中西部第一,贸易伙伴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截至去年底,全省800多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掌上好办”,全省实有市场主体较2012年增长3倍多。

……

■ 改革带来生机活力

10月11日10时10分,市民李峰国来到杨凌示范区政务服务中心咨询办理公司注册事宜。在服务中心帮办人员的指导下,李峰国通过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服务平台,一次性完成了企业设立登记、银行开户预约等事项。30分钟后,他就领到了纸质版营业执照。

如今,在陕西,企业平均开办时间不超过1.5个工作日,比全国平均开办时间缩短了2.5个工作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以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紧盯各类难点痛点堵点问题,着力破除体制性障碍、打通机制性梗阻、推出创新性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完善改革框架布局,拓展改革深度和广度。

——以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牵引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胜势。目前,陕西已有75家高校院所开展了“三项改革”试点,21794项科技成果已单列管理,2139项成果正在实施转化。

——扭住土地、资本两大要素,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施“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和“标准地”使用改革,探索完善新增建设用地“人地挂钩”、增存挂钩、增减挂钩的分配机制,单位用地面积产出率和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把陕西西安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和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紧密衔接,在现代化治理、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场化经营机制构建和战略性重组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改革成果,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市场活力被不断激发。


88b4e19a-16b8-4e4c-a6ba-0a5fd48b38e0.jpg.1

10月12日,市民在杨凌示范区政务服务中心帮办人员指导下上网办理相关事宜。 记者 徐颖摄


■ 开放之路越拓越宽

9月29日,总投资87.87亿元、位于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能源金贸区的22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涵盖科技研发、总部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多个领域。

为抢抓自贸试验区发展机遇,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陕西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30多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同时,陕西聚焦产业链精准招商,推动外经贸稳定增长,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自贸试验区已经成为新时代陕西对外开放的新引擎、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阵地。”陕西省自贸办副主任翟北秦说,在这里,不足全省一千七百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吸引了全省十五分之一的新增企业和四分之一的外商投资企业,创造了全省七成的货物进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占到全省近一半。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围绕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目标,着力补齐开放不足的短板,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促进各类生产要素高效聚集、自由流动。

——坚持通道平台环境一起建,加快构建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不断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建成亚洲最大的铁路物流集散中心,西安航空口岸已经初步形成“丝路贯通、欧美直达、五洲相连”的国际航线网络格局。

——加大陕西自贸试验区创新力度,建成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丝博会、欧亚经济论坛、杨凌农高会等展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坚持外企外资外贸一起抓,对内外资、内外企一视同仁,并针对利用外资、招商引资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了外商投资公共服务平台和省市县三级联动服务机制。

2012年以来,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19.8%;2021年全省进出口总值4757.75亿元,创历史新高……陕西开放之路越拓越宽广,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升,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 营造更优发展环境

9月27日,今年开行的第3000列中欧班列长安号从西安国际港站始发,比去年提前了13天。目前,长安号日均开行10列左右,每天在途列车已达百余列。

长安号高质量、高频次地持续稳定开行,畅通了一条连接中亚、西亚、南亚,辐射欧洲腹地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也让陕西这个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省份与世界紧密相连。

长安号的高质量运行离不开稳定、高效的服务支撑。

今年,西安国际港务区实施陆路启运港退税试点政策,从西安港开展出口业务的企业可以享受和海港、内河港口一样的退税政策。出口企业从货物发出到拿到退税,以往要用一个多月的时间,现在最快一天就可以完成,大大提高了效率。长安号成为全国首个享受启运港退税政策的中欧班列,西安港也成为全国首个陆路启运港退税政策试点的内陆港。

“为进一步缩短通关时间,减少企业成本,我们持续推广‘铁路进出境快速通关业务模式’,实现内陆与口岸监管互认,大幅缩短货物在口岸的滞留时间。”西安车站海关关长陈晓说。

良好的营商环境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大大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把推动经济领域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突破口,按照深谋划、“小切口”、能管用、求突破的思路,蹄疾步稳、夯基垒台、积厚成势,解决了一批“老大难”问题、啃下了一批难啃的“硬骨头”;以现有通道和平台为重点,持续拓展功能,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外向型产业集聚发展,完善海外仓和陕西商品展示中心布局,推进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建设;加强与兄弟省份合作,携手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共同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了众多优秀企业来陕西投资兴业。

新时代新征程。今天的陕西,站在更高的起点,以更大力度推进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建设,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不断展现更大作为,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记者手记

改革开放增动力添活力

徐颖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立足区位优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的高度、广度、深度全面提升,在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中展现了应有的担当和作为。

从“小切口”改革入手,陕西加强对改革工作的整体谋划,聚焦重点,从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入手,出台全面深化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加快推动市政设施接入、融资税收、招标投标等领域改革,切实降低企业成本;在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方面深化街道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物业管理体制,探索新型社区生活服务体系……这些改在民生关键处、改到群众心坎上的“小切口”改革,正不断释放“大红利”,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更强劲。

改革激发动力,开放带来活力。

为破解开放不足短板,陕西坚持外企外资外贸一起抓,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运用“投行思维”“链式思维”“闭环思维”创新招商思路,突出专业化、市场化、精准化,政府团队、专业服务团队和企业团队协同招商,提升招商质效,同时广泛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在延链补链强链中实现要素集约、创新集成、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发展活力。

如今,站在更高起点上,陕西将乘势而上、接续奋斗,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扩大开放,在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中展现更大作为。

农业篇

深耕沃土富三秦


0cd40b09-1def-451d-9c66-6a5070b3fdcc.jpg.1

安康市汉滨区大河镇先锋村水稻喜获丰收(资料照片)。记者 艾永华摄


2021年

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4313.4亿元

十年来年均增长7.3%

粮食总产量

1270.4万吨

粮食产量实现“十八连丰”

粮食平均亩产

282公斤

较2012年增长5.97%

蔬菜产量

2012.8万吨

较2012年增长42.5%

园林水果面积

1754.6万亩

较2012年增长12.8%

水果产量

1896.5万吨

较2012年增长39.2%

其中

苹果产量1242.5万吨

猕猴桃产量129.4万吨

茶叶产量

9.3万吨

较2012年增长165.7%

畜牧业总产值

921.6亿元

较2012年增长49.0%

奶山羊存栏达到

240万只

羊乳制品

占国内市场份额的85%

奶山羊存栏量、羊奶产量、羊乳制品产量等指标稳居全国第一位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745元

比2012年增加8460元

增长134.6%

年均增长9.9%

本报记者 艾永华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深秋的三秦大地到处是丰收的景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认真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陕西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坚持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定位,系统谋划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X”工程,加强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2017年以来,中央和省级财政共安排特色现代农业建设资金570多亿元,推动全省特色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三秦大地,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粮食产量实现“十八连丰”,总产和单产均创新高,肉羊肉牛、蔬菜、食用菌、茶叶、红枣、核桃等全产业链加快形成,设施农业产值突破千亿元,羊乳制品占国产市场份额85%,苹果、猕猴桃产量居全国第一,世界每7个苹果中、全国每4个苹果中就有一个来自陕西。

■ 规模发展 科学种田产量高

10月10日,乾县城关街道巨洲村的高标准农田里机声隆隆,联合收割机在连片的玉米田里来回穿梭。看着金灿灿的玉米粒从收割机的出粮口喷涌而出,刘新志高兴得合不拢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刘新志是乾县城关街道木卜村人,他的父亲是一名基层农技干部。受父亲的影响,刘新志从小就对农业生产很感兴趣。高中毕业后,刘新志在镇上开办了全镇第一家农资经销店,在长期和农民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发现单家独户种地成本高、效益低,只有集中连片种植、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经营,种粮才能高产。

2012年,刘新志成立了乾县五谷丰农机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粮食种植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经过不断发展壮大,合作社共流转土地700余亩,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50多台(套)。凭借农机优势,合作社每年定向承担农户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6500亩,向社会提供耕种、植保、收割等服务7万亩以上。

“通过引进新品种,采用小麦宽幅沟播、玉米增密度集成技术和配方施肥、精耕细作,粮食产量就是高。”刘新志说,今年合作社种植的小麦平均亩产550公斤,最高亩产650公斤;玉米平均亩产650公斤,最高亩产780公斤。

近年来,陕西省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紧盯粮食稳面积、保产量两大目标,认真实施“一稳三提”行动,推动新型经营主体采取流转土地、托管服务等方式发展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依托杨凌“国家队”科技优势,农业科研团队发现小麦条锈病感病基因,开辟了抗病小麦育种的新思路和新途径;聚焦小麦、玉米两大主粮单产提升,大力推广小麦宽幅沟播和玉米增密度集成技术,实现粮食面积增加、产量稳定。2021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4506.5万亩、总产量1270.4万吨;2022年全省夏粮总产量475.9万吨,较上年增长1.13%,其中小麦总产量429.8万吨,较上年增加1.22%。


13544895-32d4-4879-bd36-9c5aeefa31de.jpg.1

9月22日,西安市灞桥区成蹊家庭农场的标准化葡萄园喜获丰收。 记者 艾永华摄


■ 示范引领 特色产业提效益

在延安市安塞区沿河湾镇方家河村的山山峁峁,坐落着一座座果园。10月10日这天,天高云淡,果农们正在采摘刚刚成熟的苹果,笑声不时从果园里传出。

“经管果园是个细心活,从修剪施肥、疏花疏果,到套袋去袋、锄草除虫,都要按时按点。”方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刘生明熟练地将一个个硕大的红苹果采摘下来,轻轻地装入果篮,他说,“除了精心管理外还要舍得投入,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产出,人不负果树,果树就不会负人。”

刘生明是土生土长的方家河人,初中毕业后回家务农。“过去,方家河村没有主导产业,大多数村民只能以打工为生。”他说,“2008年起,村里开始发展果园,村民的生活才逐渐有了起色。”

从村民小组长到村党支部书记,刘生明始终是方家河村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共发展果园3300多亩。“作为村干部,咱要给村民作示范引领,生产出好苹果,卖个好价钱。”刘生明把果园管理得年年丰产,他的苹果园被认定为省级高效苹果示范园。他还成立了合作社,给自家的苹果注册了一个响亮的品牌——大红果子。

“进入盛果期的果园,只要按标准管理,正常年景每亩收入上万元不成问题。”刘生明说,“如今就靠这一个个红苹果,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以苹果为代表的果业是陕西农业最具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近年来,我省坚持把加快果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立足“稳规模、提品质、增效益”,聚焦苹果和猕猴桃两大产业,积极开展“强苗木、优布局、高效园、后整理、促营销、全链条”六大行动,推动全省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在2021年“中国品牌日”活动发布的100个区域公用品牌中,我省洛川苹果、眉县猕猴桃、大荔冬枣等6个品牌榜上有名。2021年,陕西水果产量1896.5万吨。其中苹果产量1242.5万吨,猕猴桃产量129.4万吨,均居全国第一。

■ “链条”带动 绿了山岭富百姓

“干毛茶到了,大伙赶快卸货入库。”10月9日,陕西泾阳百富茯砖茶有限公司车水马龙,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一辆满载干毛茶的货车开进公司大门,易平安赶忙招呼工人搬运货物。

出身茯茶世家的易平安从小对茯茶情有独钟,经过多年的打拼,在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后,于2012年创办陕西泾阳百富茯砖茶有限公司。

“企业在建设初期,就把传统茯茶制作工艺和现代标准化生产技术融为一体,以保证产品的质量。”易平安说,经过不断研发创新,目前公司拥有“百富”“陕西官茶”“泾茯源”等30多个产品,其中,“泾茯源”牌茯砖茶先后荣获“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茶产业博览会黑茶组银奖”“后稷奖”等奖项。公司每年生产茯茶300多吨,实现产值3000多万元,产品远销北京、辽宁、西藏、青海等地。

“要生产出高品质的茯茶,原材料是最关键的,必须采用优质的干毛茶。过去公司用的原料都是从湖南调运,近几年,逐渐转向用陕南生产的茶叶。这样既节省了长途拉运的成本,又可带动合作企业和茶农增收,实现双赢。”易平安说,“目前,公司与安康、汉中等地的5家茶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每年收购干毛茶150吨以上。”

陕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陕西省将茶产业纳入全省9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加快茶产业链建设。坚持以标准提升品质,以市场引领生产,全省茶产业快速发展,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高。2021年,陕西省茶叶种植面积298万亩,茶叶产量9.3万吨,产值196.3亿元,其中,茯茶产量7520吨,产值16.4亿元。安康富硒茶、汉中仙毫、泾阳茯茶区域公用品牌总价值超过88亿元。茶产业带动超过200万农民增收致富。

记者手记

特色产业花似锦

艾永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

陕西省南北跨度八百多公里,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各地产业特色鲜明。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的关键。

特色就是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系统谋划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X”工程,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技术支撑,推动全省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黄土高原的肉羊、苹果,关中平原的奶山羊、时令水果,秦巴山区的茶叶、食用菌等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现代农业已经成为陕西一张张亮丽的名片,如火如荼的特色产业让广大群众实现了增收致富的梦想。

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为了让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我省在持续深化农业特色产业“3+X”工程的基础上,出台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实施意见,全力打造乳制品、生猪、苹果、蔬菜、茶叶、肉牛肉羊、家禽、猕猴桃、食用菌等9条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我省从优化农业产业体系、做强农业生产体系、壮大农业经营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强化政策措施,着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

设施农业产值突破千亿元,羊乳制品占国产市场份额85%,苹果、猕猴桃产量居全国第一……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陕西特色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生态篇

绿水青山入画来


0139f475-7339-4b1a-9d21-a74f58e94ec1.jpg.1

宁强县千山生态茶园(资料照片)。 记者 袁景智摄


2021年

全省空气质量达到新监测标准实施以来最好水平,空气质量6项指标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首次迈入全国达标省份行列

10个国考城市PM2.5

平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

优良天数295.4天

水环境质量创近20年来最好水平

111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1%

主要河流优良水体占比超过九成

汉江、丹江水质始终保持在Ⅱ类以上

铜川市、榆林市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列全国城市排名第一位和第二位

近十年来累计造林

4532万亩

退化林修复和森林抚育

3582万亩

森林覆盖率

达到45%以上

森林蓄积增加1.1亿立方米

达到5.67亿立方米

全省90%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保护

生物多样性实现恢复性增长

朱鹮种群数量从十年前的1000余只发展到现在的7000余只

秦岭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增幅、密度、DNA调查获取率均为全国第一

以大熊猫、羚牛、金丝猴和朱鹮为代表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计159种

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12种

记者 申东昕

蓝蓝的天空鸟儿飞翔,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连绵的群山披上了绿装,奔腾的江河碧波荡漾……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国之大者”高度狠抓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狠抓秦岭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放眼望去,今日的三秦大地,天空明净,大地绿浓,河湖澄澈。从陕南到陕北,从群山到高原,绘就了一幅洋溢着生态文明的山水画卷。

■ 蓝天白云空气新

雨后初晴,阳光明媚、天空湛蓝、空气清新……

在西安环城公园陪家人散步的王女士说:“西安的好天气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刚下过雨,整个天空像被洗了一样,明亮清新,令人舒畅,希望每天都可以见到这样的‘西安蓝’。”

蓝天白云来自铁腕治霾。“近年来,我们因地制宜,加大了秋冬季铁腕治霾力度。”西安市新城区解放门街道城管办负责人李龙说,“针对辖区老旧小区及棚户区较多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空中管家’工作模式,实现空地巡查一体化,消除巡查盲区,提高巡查效率,促进辖区治污降霾工作有效开展。”除此之外,解放门街道还成立了由网格办、执法中队、保洁员组成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小组,每天对辖区道路、工地、餐饮店进行巡查。

陕西坚持铁腕治霾、科学治霾、协同治霾,深入开展蓝天保卫战,强化秋冬季治霾攻坚和夏季臭氧污染防控,扎实推进关中区域“一市一策”精准治霾,加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强化重污染天气预警应对,积极推进企业绩效分级管控,重点推进汾渭平原大气治理联防联控。

强有力的措施,换来了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1年,陕西空气质量达到实施国家新标准以来最好水平,蓝天保卫战3项国考约束性指标全面超额完成,全省PM2.5平均浓度首次“破四进三”,重污染天数减少到8.7天,空气质量6项指标全部达到二级标准,大气污染防治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4e08eba7-fe57-450a-9c00-82c51ce8a67f.jpg.1

朱鹮翱翔(资料照片)。记者 申东昕摄


■ 碧波荡漾润三秦

说起漆水河的变化,已过不惑之年的王建平打开了话匣子。

王建平从小生活在铜川市王益区。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铜川市区工业化的加剧和人口的剧增,漆水河变成了“污水河”。“那时候,河水不仅流量小了,还隐隐发臭,鱼虾也都不见了。”他说。

十年来,铜川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漆水河流域治理,下大力气加强河道管理,建成了一大批沿河公园、梯级小水坝、湿地等,使漆水河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失的鱼儿、青蛙、泥鳅等又回来了。

“河里的‘美食’吸引来白鹭、翠鸟等。吃完饭,我们在河边散散步,既愉悦了身心,也锻炼了身体,美得很。”王建平说。

陕西省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碧水保卫战的首要任务,以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为主要抓手,深化流域污染防治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水土保持,推广高标准淤地坝建设和高西沟村生态治理模式,抓好黄河西岸绿色廊道建设,巩固毛乌素沙地治理成果,大力推进渭北“旱腰带”生态恢复治理。

同时,以河湖长制为抓手,陕西在全省系统实施碧水保卫战,建立“两大流域—3个板块—25个重点河流控制单元—111个国控断面”的管控体系,强化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黑臭水体整治等,建成了覆盖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水质监测网。2021年,陕西主要河流优良水体占比超过九成,承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70%水量的汉江、丹江,水质始终保持在Ⅱ类以上,实现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141bdb5a-0e1c-45ea-a900-2fcd8aa38ed2.jpg.1

退耕还林后的吴起(资料照片)。记者 申东昕摄


■ 绿染山川景色美

7月,西北大学和太平国家森林公园的科研人员在对陕西秦岭生物多样性进行野外调查时,在太平国家森林公园发现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荞麦叶大百合的一个野生居群。据统计,该居群大约有50株至60株野生个体,该物种是在秦岭陕西段首次发现。

“荞麦叶大百合花期短,在之前的研究中没注意到。太平国家森林公园的园林工程师姜洋发现该植物在秦岭中有所分布后,我们去了多次,拍照、测量、考证……最后确定为荞麦叶大百合。”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忠虎教授说,“荞麦叶大百合的发现,是秦岭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增加的体现。”

陕西以秦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为重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自然保护地建设等保护工程,推动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不断巩固提升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将全省行政区域统筹划分为优先保护、重点管控和一般管控3类环境管控单元。

随着保护措施不断加强,秦岭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罕见物种频频现身秦岭。5月,安康市宁陕县发现真菌新种宁陕裸盖菇;6月,汉中庙坪林场发现西藏杓兰种群;7月,秦岭北麓发现葱属新种秦岭薤。珍稀动物的栖息地面积持续扩大、种群数量稳定增长。朱鹮种群数量从十年前的1000余只发展到现在的7000余只。现在,探访秦岭深处的黄柏塬等地,很有可能与野生大熊猫不期而遇。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陕西绿色版图向北延伸了400多公里,黄土高原腹心地带自然保护地群基本形成,以陕北为核心的黄土高原成为全国连片增绿幅度最大的地区,曾经的毛乌素沙地,经过大规模治沙造林,已经变成了颇具规模的林地和草原。

绿水青山入画来。十年来,陕西空气日益清新,绿水愈加灵动,青山更加苍翠,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颜值”也越来越高!

记者手记

增进绿色福祉

申东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持续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是民生福祉。从大处看,整治复绿,恢复生态环境,天更蓝水更清,是宝贵的生态财富;往小处讲,居民区的小游园、口袋花园栽上绿树红花,做成微景观,同样也是宝贵的生态财富。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优良等级面积达99%,主要河流优良水体占比超过九成……前不久举办的“中国这十年·陕西”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我省空气、水环境、土壤环境质量发生的巨大变化,成就鼓舞人心。

绿水青山带来的民生福祉,不仅是生活品质的优化,也是发展环境的提升。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在安康市平利县,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如今,“一片叶子富一方”的故事在三秦大地处处可见。我们看到一处处荒山荒坡,变身休闲公园乃至游览胜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社会各界参与的模式日臻成熟;通过“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引进的产业项目让一个个村子脱了贫,农民过上了好日子……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文化篇

百花竞放绘锦绣


fd84c9ed-801e-4369-84cd-9c8036b2e52a.jpg.1

2022年全新升级的《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依托西安城墙,以全新的视角、行进式的互动体验演出,展示大唐盛世的礼仪文化,演绎丝路盛景(资料照片)。记者 戴吉坤摄


陕西有

各类不可移动文物

49058处

可移动文物

770余万件

各类革命纪念馆

51座

118家公共图书馆、119家文化馆(群众艺术馆)、20605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免费开放

“文学陕军”共获国家级重要文学奖项40多个

“陕西戏剧”共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20个

电视剧制作跻身全国六强

电影制作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2021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法人单位1665家,营业收入1209.8亿元

陕西有

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1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个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城市

8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A级旅游景区523家

5A级旅游景区12家

五星级酒店17家

陕西十年来累计接待游客

超40亿人次

本报记者 柏桦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三秦大地生根开花、赓续发展、传承升华。

■ 文脉传承焕光彩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化积淀深厚,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多年来,一代又一代陕西考古人筚路蓝缕,扎根田野,实证追溯,探寻中华文明发展的脉络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历经整整十年的筹备、建设,4月28日,全国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试行开放。这座集考古科研、文物保护、教育展示、文化产业为一体的博物馆,在为公众揭示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同时,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广博厚重。

7月30日,耸立在秦岭脚下、雄伟恢宏的西安国家版本馆开馆,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华版本资源集聚中心、西部区域中心和地方特色版本中心。收藏于此的209万册版本资源、160TB数字资源,在传承发展中华文化、汲取历史智慧的高度自觉中,描绘着中华文明延绵赓续的历史画卷。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在陕西,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49058处,在522家国有文物收藏保管机构中,收藏有可移动文物770余万件。

为了保护好、管理好这些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加强研究利用,提高展示传播水平,陕西摸清守好文物“家底”,坚守文物安全底线,创新文物保护模式,让承载着中华文明密码的“国宝”焕发出新光彩。

陕西实施50余项大遗址保护展示项目,完成997处石窟寺专项调查,18处55个大遗址被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十四五”专项规划;11项考古成果入选国家“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8项考古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陕西共建有各类革命纪念馆51座,共有70余处纪念馆和革命旧址对外免费开放;积极实施“互联网+文物教育”“互联网+革命文物”等项目,文物资源信息正在实现开放共享。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近年来,随着代表性文物持续“走出去”,陕西对外交往的新窗口被打开,陕西文物成为促进国际合作、推动交流互鉴的“金色名片”。


18e44153-3140-48cb-a3ff-538a4a0c2b95.jpg.1

九月十四日,游客在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了解秦腔文化。记者 杜玮摄


■ 厚植沃土百花妍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陕西灿烂的历史文化、丰厚的革命文化和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文学、影视、戏剧、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的发展提供了沃土。

以真实人物为原型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音乐家》《柳青》,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视剧《白鹿原》《黄土高天》《装台》,以历史真实为线索的话剧《共产党宣言》《麻醉师》,反映时代主旋律的歌曲《丝路放歌》《一路走来》等,陕西文艺工作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提炼主题,从时代脉搏中感悟艺术脉动,一部部吸引人、感染人的优秀文艺作品热忱描绘着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

作为陕西的文化名片,“文学陕军”至今已斩获国家级重要文学奖项40多个;异军突起的“西部影视”,自2015年至今为陕西捧回130多项国内外大奖;不断推陈出新的“陕西戏剧”,共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20个;新人辈出的陕西曲艺,自2014年至今连续5届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共摘得11朵“牡丹”;实力不凡的陕西群众文艺创作,自2016年以来连续三次获得群星奖……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

十年来,陕西创建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授牌12家非遗就业工坊,出台《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等文件,让古老非遗绽放全新光彩;编制印发《陕西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建设,打造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标识;118家公共图书馆、119家文化馆(群众艺术馆)、20605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免费开放,更好地满足了全省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制作《十二时辰长安秀》《丝路春晚》《送你一个长安·一梦千年》等一批新型文化节目,“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让传统文化面貌一新。

三秦大地上,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的文化长卷徐徐展开……

■ 砥砺奋进再出发

轻语浅笑的不倒翁小姐姐、别具韵味的俏唐妞、随处可见的各类演出,以盛唐文化为背景,以唐风元素为主线,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旅游、商贸为一体的大唐不夜城步行街,作为陕西的一张文化旅游名片,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之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作为全国首个唐风市井文化生活体验街区,“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将影视剧IP全场景还原,以沉浸式体验和文化消费场景为核心,让文化可触摸、可参与、可互动、可消费,成为西安古都特色与传统文化热潮相结合的成功案例。

融合带来创新,融合促进发展。十年来,陕西顺利完成《陕西省“十三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主要目标,出台《陕西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陕西省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实施意见(2021—2025年)》;创作推出70余个在全国具有知名度的旅游演艺项目;创建1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2个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城市,8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立项3个国家文旅科技创新项目,形成多个对外文化交流品牌。

十年探索,十年发展。陕西文化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串串耀眼的数字,更有文化理念的更新、文化产业的拓展和文化自信的提升。站在新的起点,陕西将坚持守正创新,坚定文化自信,扎实加强文化建设,奋力书写三秦大地气象万千的华彩篇章。

记者手记

找到传统和现代的连接点

柏桦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连接着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十年来,陕西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在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别开生面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找寻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陕西考古博物馆对外开放、西安国家版本馆建成开馆……一座又一座博物馆拔地而起,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为观众生动阐释“何以中国”的深刻内涵。

一批精品力作获得茅盾文学奖、文华大奖等奖项,电视剧《白鹿原》《装台》等深受公众好评……陕西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作出一大批有深度、接地气、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优秀作品,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丰富,“家门口”的公共文化设施让群众乐在其中。

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十年来,陕西文旅融合提质增效、蓬勃发展,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等成为打卡热门景区,陕西累计接待游客超过40亿人次,奏响了陕西文化和旅游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华彩乐章。

民生篇

生活幸福万家乐


1bc80042-8090-4755-8bd3-1677c7479915.jpg.1

西安市碑林区五味什字小学学生在课间进行跨越障碍互动游戏(资料照片)。记者 安涛摄


2012年至2021年

陕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均分别增长

8.1%和9.9%

全省5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46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全部脱贫

全省累计下拨

中央和省级民政事业经费

1261.2亿元

惠及970多万名群众

城市低保标准从2012年的每人每月363元提高到如今的每人每月652元

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从2012年的每人每年2008元提高到如今的每人每年5358元

建成各类养老机构及服务设施

1.65万个

床位总数

30.5万张

农村互助幸福院

覆盖82%的行政村

日间照料中心

覆盖70.49%的城市社区

2013年至2021年

全省年均就业人数

超过2100万人

就业规模持续稳定增长

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累计401.55万人

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21%—3.63%的较低水平

2021年医疗救助

资助困难群众参保

107.65万人

直接救助

135.36万人次

支出救助资金

15.69亿元

8所高校20个学科

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惠及90多万户居民

本报记者 杨小玲

幸福是什么?对于紫阳县蒿坪镇东关村62岁的搬迁群众蔡威平来说,幸福就是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好多外村的人说,像我这么大年纪的人,每个月还能在村上挣4000多元,他们羡慕得很。”蔡威平笑声爽朗。

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生活,是所有幸福共同的底色。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陕西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办好民生实事。

十年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面小康的梦想,化作一个又一个笑颜绽放的故事,映射出三秦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

■ 织牢民生保障网

“多亏了党的好政策,这笔救助金真是雪中送炭,让我卸下了心头的石块。现在孩子已经顺利入学了,真的非常感谢你们。”9月15日,65岁的贾群安紧握着前来回访的西安市雁塔区小寨路街道办事处社会事务科科长刘颖的手激动地说。

贾群安是小寨路街道大唐社区的一名低保户,自离异后一直独自抚养儿子贾云龙。贾群安因体弱多病,长期靠低保金维持家庭生活。贾云龙今年被西安高等电力专科学校录取后,学费成了压在贾群安心头的一块石头。7月底,贾群安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小寨路街道办事处求助,办事处工作人员在详细了解其家庭情况后,为贾云龙申请了5000元的临时救助金。仅5天时间,贾群安就拿到了这笔救助金,顺利为孩子交了学费。

陕西不断完善民生保障体系,让困难群众舒展了紧锁的眉头。

十年来,陕西在持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低保、特困群体和低保边缘户、支出型困难群体以及其他遭遇突发情形的困难群众“三个救助圈”,采取不断拓展救助制度覆盖范围、探索“物质+服务”的综合救助等方式,为困难群众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服务。一笔笔雪中送炭的救助金,为困难家庭点亮希望之光;一项项救急救难的保障政策,为困难群众织就牢不可破的安全网。


f02692f4-6e5e-48ed-a963-bc92dbbdd702.jpg.1

9月24日,西安市红会医院医生在义诊。 记者 安涛摄


■ 扩大就业“蓄水池”

灵动的手指在针线间飞舞,素色的绣布上花团锦簇。9月28日,在位于武功县游凤镇的武功县馨绣民间手工布艺开发有限公司宽敞明亮的厂房内,几十名妇女穿针引线,正在抓紧时间制作绣品。“赶在节前把手头的这些活做完,国庆假期我就能多陪陪家人了。”游凤镇焦阳村村民梁卫平笑着说。

今年53岁的梁卫平是众多绣娘中的一位。丈夫去世后,她要照顾一双儿女和年迈的公婆,每天忙得不可开交。2009年10月,她参加了刺绣技能培训班,至今已在刺绣行业干了14个年头,从一名初级工逐渐成长为骨干技工。“在这里务工每月能有2000多元的稳定收入,挣钱顾家两不误,孩子也顺利地考上了大学。”梁卫平脸上满是笑容。

如今,“武功绣娘”已成了全国响当当的劳务品牌,1万余名农村留守妇女通过接受刺绣技能培训,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一个劳务品牌,一张就业名片。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陕西结合各地资源禀赋、文化特色、产业基础等优势,培育和发展有特色、有口碑、有规模的劳务品牌,越来越多的群众掌握了一技之长,获得稳定收入,走向致富之路。“紫阳修脚师”“武功绣娘”“西岐名吃”“蓝田厨师”……陕西已培育劳务品牌80多个,累计带动转移就业121万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幸福之源。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扩大就业“蓄水池”;拿出“真金白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实施精准帮扶,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推进职业技能提升,提高就业质量……陕西将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让人民群众端牢“饭碗”、稳定增收,让民生之本扎得更深、立得更稳。

■ 架起民生幸福桥

“这个开在家门口的餐厅,一荤三素只要9.5元,饭菜物美价廉、软糯可口,非常适合我们老年人。有特殊需要的话,还可以定制餐食,真是解决了我们老年人的大问题。”10月8日午饭时间,66岁的居民陈兴华拿着刚刚打好的饭一脸喜悦地说,“吃完饭还可以在这里休息、按摩,美得很!”在西安市莲湖区北关街道宫园壹号社区,提到社区内的莲心餐厅,老人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一张张笑脸的背后,是陕西不断升级的养老服务,是越来越完善的社会保障,更是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养老更舒心。我省建成各类养老机构及服务设施1.65万个、床位总数30.5万张,农村互助幸福院覆盖82%的行政村,日间照料中心覆盖70.49%的城市社区……一串串数字背后,是我省不断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十年来,我省不断探索“一刻钟养老服务圈”“老年餐车”“养老驿站”等养老服务新模式,为城乡老年人托起稳稳的幸福。

——教育更公平。“不断加大学位供给”“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双一流建设”……一个个关键词背后,是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教学楼,是日益先进完善的软硬件配置,是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喜人转变。十年来,陕西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

——看病更省心。从“不敢看病、看不起病”,到看病自费比例不断降低;从辗转到国外买昂贵的进口药,到在市内医院就可以开出实惠的国家医保谈判药品;支架和人造关节从之前的“万元档”,到如今的“千元档”……越来越多的患者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福利。随着我省医疗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以加速解决。

——幸福感持续增强。十年来,我省大力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质增效,惠及90多万户居民。一个又一个原本失去“光彩”的老旧小区获得新生、展露新颜;建设了联通全国、辐射全球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让市民出行更加多样、便捷;深入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陕西建设,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民生暖色,折射出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一张张民生清单、一项项民生实事,是陕西对“以人民为中心”最生动的诠释,是对“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最有力的回答。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十年来,三秦大地上那些幸福满满的故事,已然生动地写进了百姓心间。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陕西聚焦百姓冷暖,在为人民谋幸福的新征程上追赶超越,让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增进民生福祉同频共振,让三秦百姓共沐幸福阳光。

党建篇

清风浩荡正气扬


d4bc8951-c7dd-49f7-9cf8-ad096457ee7f.jpg.1

延安宝塔山(资料照片)。当代陕西记者 冯雪峰摄


截至2021年12月31日

全省共有党员

2970496名

其中

正式党员2839726名

预备党员130770名

全省共有党的基层组织

130751个

其中

基层党委6383个

党总支7107个

党支部117261个

全省329个城市街道、990个乡镇、16854个行政村、3253个社区全部建立了党组织

五年来

新发展党员

447681名

其中

35岁及以下党员

387357名

占总数的86.53%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党员

181620名

占总数的40.57%

累计选派2万余名第一书记到贫困村驻村帮扶

扶持发展集体经济重点村2900余个

党组织和党员“双报到”,全省约60万名党员志愿者常态化参与社区治理服务

大力挖掘延安精神、照金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西迁精神的时代价值,对1100余名新提拔省管领导干部进行延安精神再教育

组织3万余名厅处级干部赴延安、照金、马栏等地接受党性洗礼

全面提升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水平,推动全省3000多个“三无小区”物业服务全覆盖

推进40个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开展“千村示范、万村达标”活动,创建省级示范村908个

记者 王佳伟 刘居星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

今年中秋、国庆“双节”前,省纪委监委通报了一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典型案例,进一步严明纪律,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效,营造风清气正良好节日氛围,推进清廉陕西建设,以作风建设良好成效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清风浩荡正气扬。近年来,全省上下锐意开拓进取,苦干实干、勇毅前行,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 战斗堡垒坚强有力

国庆假期,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村民梁慧艳家卖完了最后一茬冬枣。

“今年冬枣长得漂亮,行情也还不错,好枣一斤能卖十几块钱。我家承包了20多亩冬枣,预计纯收入能有几十万元。”梁慧艳腼腆地说,言语间尽是喜悦。

在小坡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是这样的喜人景象。提起如今的好光景,村民们一定会说到党支部书记薛安全。

小坡村地处黄河岸边。之前,被河水漫灌后,不少地方成了盐碱地,难种庄稼难打粮,村民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到8公里外的村子包地种。

为了找到适合在盐碱地种植的作物,薛安全带着党员干部辗转多地学习考察,发现枣树的耐碱性特别强,便鼓励村民种植,但穷怕了的村民没人敢“接招”。薛安全就动员村里23名党员每人包10亩地带头试种枣树,他自己更是承包了560亩地。

盐碱地缺水,薛安全就和大家从3公里外一桶一桶地拉水。后来,他靠着县里的配套资金,自己又借了些钱,修成18公里水渠。

修好渠的第一年,党员们带头种植的冬枣大获丰收,卖出了好价钱。之后,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自发种植冬枣,这才有了远近闻名的“冬枣第一村”。

“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近年来,一支支想干敢干、能干实干的基层党员队伍,构筑起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挺立在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疫情防控、服务群众等的第一线;每一名党员犹如一面旗帜,关键时候“站得出来、顶得上去、冲锋在前”,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认可,凝聚起最广泛的力量。

■ 选人用人导向鲜明

今年4月,“90后”的王超任职礼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的消息一出,许多人纷纷表示肯定和认可。

2020年初,在武汉疫情防控最吃紧的关键时刻,王超作为礼泉县疾控中心一名普通干部,主动请缨支援武汉青山区流行病学调查和巡回督导工作。2021年底,他又支援西安抗疫,出色完成多次流调、溯源工作。

“的确年轻,也确实敬业、专业、能干。”礼泉县疾控中心主任米军说,“对王超这样优秀年轻干部的提拔任用,将激励更多年轻干部担当实干。”

近年来,礼泉县积极面向基层使用干部,通过组织推荐、竞争性选拔等方式,一大批基层一线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重点关注和使用一批在三大攻坚战、疫情防控、项目建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扛硬活、打硬仗、表现好的干部。”礼泉县委组织部明确提出的这一要求,正是我省选人用人的共同导向。

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干部,是政治生态的“风向标”。不看“谁该用”,只看“该用谁”,我省大力选拔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具体工作中真抓实干、成效显著的干部,注重在一线选拔使用低调务实、埋头苦干的干部和宗旨意识强、群众口碑好的干部,坚持人岗相适、人事相宜,极大调动了干部积极性,激发了干部奋勇争先的干事热情。

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今年8月以来,全省各级党委党组提拔重用1457名作风扎实、表现优秀的干部,对不胜任、不适宜或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163名干部进行了调整。


3fcec1e7-83ed-4957-b9a7-ee2e52a8ad60.jpg.1

国庆期间,礼泉县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帮助群众秋收。 通讯员 洪世豪摄


■ 正风反腐驰而不息

“无蟹不中秋”“今年中秋就送蟹”……西安市纪委监委在日常监督和调研中发现,中秋、国庆“双节”前,有关大闸蟹的推销广告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且大多数货品价格不菲,极易诱发腐败和作风问题。

西安市纪委监委提前发出廉洁过节通知,并会同市商务局、税务局和市场监管局等部门组成联动联查监督检查组,进一步加强对天价蟹和豪华月饼等节礼销售情况的监测分析,重点检查和纠治故意炒作、过度包装、渲染和暗示向领导干部送节礼等乱象背后的“四风”苗头,深挖细查背后的腐败和作风问题。

我省以钉钉子精神加强作风建设,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惩治腐败。去年,全省立案23595件,党纪政务处分23507人,移送检察机关362人,其中立案厅局级77人、县处级554人。

开展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干预工程建设和矿产开发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推动完善矿业权审批、工程项目投资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等方面制度规定;对发生典型案件的地区和单位开展以案促改,推动环保、金融、高校、司法等领域监督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在严肃查处腐败案件的同时,我省不断做实案件查办“后半篇文章”。

9月,省纪委监委联合省委网信办、省文联印发通报,对我省廉洁文化微电影微视频征集展播活动评选出的《一张电影票》《廉洁之花遍地开》等95部作品,以及西安市纪委监委、省纪委监委驻省委办公厅纪检监察组等10家优秀组织单位进行表彰,同时对获奖作品进行多平台网络展播。省纪委监委将继续抓住“不想腐”这个根本,在加强廉洁文化阵地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营造崇廉尚洁、抵制腐败的良好社会风尚。

不敢腐的震慑不断强化、不能腐的笼子持续扎牢、不想腐的堤坝日益稳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真正做到了“抓铁有痕、踏石留印”。

■ 靠前监督为民解忧

“叔,麻烦问一下,您家的可耕地亩数是多少?近几年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有没有都足额发到农补卡上?”不久前,西安市临潼区行者街道小寨村监督员程丽娟走访了部分村民,并对照我省财政惠民补贴“一卡通”公众服务平台上的大数据信息,深入排查了解相关补贴发放过程中是否存在应享未享、虚报冒领等问题。

今年以来,临潼区纪委监委聚焦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及实际种粮一次性补贴领域,充分发挥村(社区)监督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紧盯村组干部等重点人群,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排查、坚决查处违规违纪违法问题,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从去年5月起,省纪委监委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加强作风建设、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工作,“剑指”停车收费、住房、教育、医疗等多个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保护群众合法权益。

8月,十四届省委第一轮巡视的13个巡视组完成巡视进驻工作,对略阳县、镇巴县、安康市汉滨区等11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区)和周至县、麟游县、淳化县等15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市、区)开展常规巡视。

巡视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性制度安排。我省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巡视巡察工作各项部署要求,不断完善全省巡视巡察上下联动格局。“利剑”直插基层,我省持续通过真巡细察,为民解忧办实事。

全面从严治党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正风反腐最终受益的是人民群众。我省持之以恒激荡清风正气,凝聚党心民心,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记者手记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王佳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

我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推进。

无论是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线,还是在重点项目建设现场,我省党员干部把“勤快严实精细廉”要求落实在岗位上、工作中,恪守为民之责、激发奋斗之姿,担当“急难险重”。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等急难险重工作中得到充分彰显。这些是我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效体现。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抓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好用好秦创原……蓝图催人奋进,使命呼唤担当,我省将继续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过硬作风保障各项事业发展,持续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来源:陕西日报


编辑:寸化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