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已累计注册企业54066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发布时间:   作者:高盼成 张颖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高盼成 张颖)9月21日,渭南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渭南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武就该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市行政审批局副局长张增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魏伟答记者问。发布会由渭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蒙胜军主持。


微信图片_20230922113948.jpg


据张武介绍,截至2022年底,渭南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数量达到29.2万户。其中民营企业63891户,个体工商户219883户(不含韩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8238户,占全市市场主体总数的98%以上,2022年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8.7%,税收贡献率达50.27%。全市7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民营企业有6户,占总数85%以上,全市49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有43户,占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数的87%以上,全市198户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有180户,占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90%以上。上市企业方面,陕西美邦和黑猫焦化2户企业均为民营企业。在产业板块上,全省24条主要产业链均有渭南市民营企业的身影,发展和形成了具有渭南市特色的“353产业集群”。民营经济已成为渭南市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群体,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保持市场繁荣、扩大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渭南市工信局印发《渭南市中小企业纾困帮扶若干措施》,内容涵盖财税、金融、社保、就业、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从增加企业现金流、提升融资率、减轻运营负担、恢复生产四个维度进行帮扶。出台《关于印发渭南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从开展企业梯度培育专项行动等8个方面为发展民营经济提供了更为牢固的政策支撑。起草《渭南市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从优化工作机制、打造良好发展环境等9个方面制定了34条具体措施,力求破解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系列问题。8月中旬召开民营经济座谈会,征求30户民营企业和20个市级部门意见建议,形成《渭南市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审议稿)》,并于8月25日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讨论,正在根据工作程序提交市委常委会讨论,待通过后印发。同时,发挥渭南市企业码平台便捷性,线上梳理推送政策427项,新闻资讯1198条。开展送政策进企业系列活动,收集汇总各部门政策100余条,编订政策汇编,深入华州区、华阴市等7个县市区,向70余户企业开展送政策专题活动。组织专家赴潼关县、白水县与企业交流,开展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政策专题解析,解读重点政策30余条。

围绕全市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新材料、3D打印、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支持各类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重点技术研发工作,今年以来共征集到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30余项。组织举办2023秦创原·渭南百项科技成果转化蒲城行、陕铁院行、富平行,活动中,陕西美邦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陕西道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陕西样样祥乳业公司等15家民营企业签订了成果转化合作协议。推进“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8家,民营企业占到92.42%,“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3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79家。启动秦创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先行区建设,支持临渭区双创基地创建省级高新区,中创高科云谷获批秦创原总窗口协同创新基地。加快秦创原(渭南)创新促进中心建设,加大与总窗口合作,成为陕西省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联盟发起单位。开展2023秦创原·百项科技成果转化县市行系列活动,分别在4月20日、6月2日举办2023秦创原渭南百项科技成果转化蒲城行(渭南经开区)、陕铁院行活动,累计现场成果路演8项,校企双方对接技术需求130余项,发布科技成果470余项,促成签订校地校企合作协议10项。

推行“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服务改革。成立集成改革工作专班,印发工作方案,在落实国务院及省政府提出的15个“一件事”的基础上,将电力接入工程列入改革内容,全市共推出16个“一件事”集成服务改革。在市级行政服务大厅开设了集成服务综合专区,公开办事指南、办事流程,开通受理渠道,在网上开设改革专栏,涉企不动产、企业开办、企业简易注销、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灵活就业、员工录用、企业职工退休等10个“一件事”已上线运行。制定《行政审批业务综合受理改革实施方案》,设置8个综合窗口,优化运行机制,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综合审批、窗口统一出件”,实现将窗口压缩67%。同时,从群众需求出发,聚焦高频事项进行内部集成整合,推出“药械经营许可一件事”,将新开办药品零售及第三类医疗器械企业许可筹建和验收两个环节进行一次申报、合并审批,实现审批环节减少50%,审批时间减少66.7%。推行企业开办“一表申请,一窗出件”改革。建立“一门进出、一次告知、一窗受理、一套表单、一次采集、一网通办、一次办好、一次送达”“八个一”工作机制,将“五险一金”整合至企业开办环节,通过“一窗接件、内部流转、限时办结、一窗出件”的模式,让企业开办各类证照办结时间缩短30%以上,企业需提供的资料减少40%以上,实现企业开办全流程1个工作日办结。同时,聚焦“三个年”活动,开展“百名律师进百企、助力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55家律师事务所450余名律师与115家民营企业建立结对服务机制,搭建律师服务民营企业新平台。充分发挥陕企通服务平台作用,组织召开“陕企通”诉求服务专员、政策发布管理员及“陕企通”注册推进会,提高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做好服务保障。截至9月11日,渭南市共注册企业54066个,注册量和注册率均位居全省第二。

组织各县市区和市级有关部门梳理收集拟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截至目前,共收集上报拟推介项目21个,计划总投资217亿元。积极组织申报民间投资新开工项目贷款贴息,共申报项目3个,计划总投资3.55亿元,申报贴息贷款300万元。制定印发了《渭南市市级投资项目“容缺+承诺制+并联审批+全程帮办代办”审批办法(试行)》,精简22.3%的项目审批中的主审材料,明确容缺材料名单容缺材料27份,项目单位提出申请并做出书面承诺,即可启动容缺审批程序。出台《渭南市高质量项目融资服务工作方案》,推进全市高质量项目融资服务制度化、常态化、精准化,助力全市重点项目建设落地见效。截至7月末,全市16家银行机构上报新增支持市级重点项目融资34个,累计投放金额55.54亿元。

通过走访企业、发放问卷调查等形式,在全市开展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调研,共梳理总结4条共性问题和17条个性问题,形成调研报告并将相关情况向有关部门反馈。建立健全工作台账,认真核查办理投诉问题线索,及时督促督办,持续推进清欠工作,化解了一大批积淀多年的复杂问题,有力维护了企业合法权益。在全市开展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融畅工程”,充分借助金融联络员工作机制,下沉金融服务资源,协助企业融资纾困,活动开展期间累计组织融资培训活动百余场次,参训企业700多家,促成459家企业签订借款合同13.15亿元。积极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海通证券与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借助其在资本市场运作方面的专业优势和平台优势,助力渭南发展。今年以来,科技类企业共获得股权融资1.52亿元。截至6月底,全市民营企业贷款余额620.65亿元,贷款户数26.22万户。今年5月,建立了包括1个观测中心、10个观测站、106个观测点的全市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观测体系;6月初,结合全国工商联、省工商联调研任务,对渭南市营商环境进行了问卷调研,形成了渭南市营商环境观测专报,有效反映了影响渭南市营商环境、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问题,为市委市政府优化营商环境把脉定向、精准施策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指导高新区开展企业人才招引活动,组织域内重点企业进西安工程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工业大学等精准引才,招引专业技术人才23人;积极推动市级专家工作站建设,柔性引进一大批专家教授,经资料查核、实地考察等,现提出拟设立15家专家站初步名单。

张武表示,下一步,渭南市工信局将把做好民营经济发展工作作为开展“三个年”活动的具体举措。注重强化项目产业方向、投资强度、亩均产出率等关键性指标,把土地、资金、人才等有限资源落实到重点项目,全面推进重大项目建成落地。对支撑经济增长权重较大的规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五大行业营业收入、批零业、房地产销售等指标以及回落明显或增速较慢的短板指标加强跟踪推进,强化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联动作用,层层压实责任、传导压力,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推动中央、省级等各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高效落地,公布涉企政策清单,拓宽宣传申报渠道,提高政策透明度和知晓度。建立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充分了解和听取企业家实际需求,让涉企政策更接“地气”。充分发挥科技带动和人才带动效应,把提高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核心环节,贯彻落实好各类人才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渭南分中心和秦创原渭南科技服务团作用,提升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培育孵化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实现特色化、集聚化发展。

 

编辑:大风           责编:高思佳           终审:吴汉兴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