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合阳县新池镇:一张“慰问卡”背后的改革

发布时间:   作者:高盼成 赵江秀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高盼成 通讯员 赵江秀10月的傍晚,暮色正浓晚风微凉。渭南市合阳县新池镇北顺村红白理事会成员李俊奎手里捏着一张崭新的卡片和红白理事会记录本,正脚步匆忙地赶往丧事事主家中。这张印有“慰问卡”三个大字的卡片,是新池镇红白理事会的最新“发明”,也是这个渭北旱塬小镇殡葬改革的一个缩影。

“老李,听说上次给老娘操办丧事,既简单又体面,还省了不少钱呢!”路过的村民打招呼道。

“是啊,章程就是最好的‘挡箭牌’,里面既规定了宴席标准,又明确了殡葬程序要求,还将烧服二纸与换服同一天进行,省去了乐人哭孝、小白狮祭祀、数十人抬轿等习俗,以前就怕面子过不去,硬着头皮攀比,现在谁也不好意思说啥,风气一下就正了。”李俊奎笑着指了指立在旁边的《新池镇红白事章程实施细则》说道。

这样的对话,在新池镇已不鲜见。这个刚刚荣获“全国文明镇”称号的小镇,长期以来坚持以殡葬改革为突破口,在不断深化一场移风易俗的深刻变革。

据悉,以往一场丧事平均花费5-6万元,相当于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重殓厚葬”的陋习让不少家庭不堪重负。

改革要从一张卡片开始。

今年4月,新池镇成立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重点推进殡葬改革。经过调研和征求意见,镇里制定了《红白事章程实施细则》,创新推出“双卡”管理模式——红事发“恭祝卡”,白事发“慰问卡”。

“卡片不仅是提醒,更是一种情感纽带。”新池镇党委书记邹晓岗介绍,理事会成员在事前主动上门,既表达关怀,又引导事主节俭办丧。

北王庄村的张小军是第一批体验者。4月底母亲去世时理事会第一时间送来“慰问卡”,上面印有丧事简办标准和慰问话语,提倡食饹由重要亲属办理,原则上一事一副、物品共享;建议餐标每桌不超过320元,烟每盒不超过12元,酒每瓶不超过60元,乐人不超过10人;对所有执事、帮忙人员“前不请 后不谢”,按需安排便饭即可等提示。最终,张家减少了鼓乐、缩减了酒席,花费节省了一万余元。

“开始心里打鼓,怕被人说闲话。”张小军说,“没想到乡亲们都说好,几个要好的还特意来帮忙,比花钱请人实在多了,乡亲间的情分也更重了。”

据悉,新池镇先后召开移风易俗专题党委会、工作推进会、广泛吸纳“两委”干部、农村执事、关工委相关人员参与其中,在《合阳县深化殡葬改革指导意见》的指导和领导小组的调研下,制定下发了《新池镇移风易俗倡议书》《新池镇红白事章程实施细则》等,并与辖区餐饮行业、流动餐车负责人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推动移风易俗工作有章可依。

同时,健全红白事事前主动报备、事中上门服务、事后奖惩激励“三项机制”。事前,红白理事会成员深入事主家中宣传标准;事中,将《新池镇红白事实施细则》置于棚前,村文艺志愿服务队义务为结婚新人庆贺,白事将请鼓乐队改放逝者生前喜爱的秦腔戏曲等,同时对宴席标准、食品安全进行检查;事后,将婚丧事宜评价结果与爱心积分兑换、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分红、“文明家庭”评选挂钩,对违规操办案例,进行批评教育,并通过“红黑榜”公示,形成全流程闭环监管,不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改变观念非一日之功。新池镇通过发挥“五老”作用,组建宣讲团,用乡音土语传播新理念。

79岁的退休教师王振国是“五老”宣讲团成员。他将殡葬改革编成快板,在村广场表演:“八项规定是明灯,实施细则村村通,厚养薄葬才是孝,大操大办没必要,红白理事严监管,移风易俗早行动……”

这种接地气的宣传效果显著。“老人最听老人的话。”王振国说,“我们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比发文件管用多了。”

新池镇还充分发挥文明实践阵地的“桥梁”作用,结合“我们的节日”“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过佳节”等主题活动,深入群众身边、田间地头,通过“干部讲政策、群众讲故事”原则,运用“院子会”“道德讲堂”“田间课堂”“百姓名嘴”等方式开展多元化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活动,宣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理念,让群众在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时,接受移风易俗教育引导。同时,韩庄村、北顺村、牛庄村还积极组织身边好人、典型模范“现身说法”,引导广大群众争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践行者、推动者。

确保改革的可持续性,仅凭宣传倡导难以实现,必须建立坚实的制度与物质保障。新池镇还积极探索“积分制+移风易俗”模式,将殡葬改革纳入积分管理。

在街道社区的“积分超市”里,村民雷春燕正在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简办父亲丧事积了30分,参与村容整治又积了20分。”她笑着说,“不仅省了钱还能换东西,划算!”

积分不仅能兑换实物,还与集体经济分红、“文明家庭”评选挂钩。目前全镇已建立4个“积分超市”,2个兑换点,累计兑换1.2万人次。

“物质激励是手段,目的是培育移风易俗的新风尚。”镇长刘伟说,“现在谁家办丧事比阔气,反而会被笑话。”

经济发展滋养文明新风,移风易俗反哺经济活力。新池镇通过发展葡萄、红薯产业,让农民腰包鼓起来,为文明新风提供物质支撑。

“现在大家心思都在种葡萄上,没闲心比谁家丧事办得大了。”南沟社区葡萄种植大户秦高峰说。葡萄、红薯产业园里常年务工人数可达200余人,社区工厂缝纫机的哒哒声此起彼伏,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变身产业工人,每月3000元的工资让笑容爬上了曾经紧锁的眉头。“每月都有稳定收入,谁还惦记那点份子钱。”在社区工厂务工的雷大姐说。

如今的新池镇,丧事大操大办的少了,文明祭祀的多了;比阔气的少了,讲亲情的多了。据统计,改革以来全镇累计简办丧事100余起,户均节约1万余元。

“随份子钱少了,人情味反而浓了。”牛庄村支书屈双民感慨,“现在谁家有红白事,乡亲们都主动去帮忙,这才是真正的乡情。”

伴着夜色,街道社区的“夕阳红歌舞团”又在文化广场唱起了新编快板:“殡葬改革就是好,减轻负担少烦恼;移风易俗树新风,文明新池展新貌…”这歌声飘过葡萄园区,掠过积分超市,融入万家灯火,诉说着一个村镇的文明蜕变。


编辑:佑怡           责编:王越美           终审: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