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团参观金蚕之乡展览馆 刘青/摄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刘青)作为中国西部第一蚕桑产业大县,北依秦岭、南枕巴山的陕西安康市石泉县被誉为“丝路之源·金蚕之乡”。8月7日,“探源中华文脉·发现宝藏陕西”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石泉县,开启探寻丝路历史文脉及双产融合发展之旅。
国宝见证千年丝路历史
池河镇,地处石泉县东南部,古称直城,是古子午道上的重要城镇,也是西北蚕桑第一大镇,著名国宝鎏金铜蚕就发现于此。
展览馆内陈设 刘青/摄
金蚕之乡展览馆讲解员向媒体采访团讲述了这段历史:1984年12月20日,石泉县池河流域谭家湾农民谭福全,在河水中淘金时,发现一条金光灿灿的金蚕。这只蚕通长5.6厘米,胸围1.9厘米,胸高1.8厘米,首尾9个腹节,胸足、腹足、尾足清晰可辨,头部昂起,做吐丝状。此种鎏金蚕是迄今国内首次发现,经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珍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采访团参观展览馆 刘青/摄
据史料记载,池河镇蚕桑丝绸始于商周,鼎盛于汉唐,远在西周,就有兴桑养蚕的记载。汉唐时期,为蚕桑丝绸集中产区和丝绸外贸出口基地,拥有着悠久而灿烂的蚕桑文化,是闻名于天下的“蚕桑之乡”。
玲琅满目的桑蚕文创产品 刘青/摄
2000多年前的汉代,张骞开辟古丝绸之路,打开了东西方互通有无的历史之门。而在石泉县池河镇发现汉代的鎏金铜蚕,恰恰是古丝绸之路的有力佐证。金蚕虽小,意义重大,不仅是古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也是产业繁荣兴盛的实物印证。
立足蚕桑资源优势,借助鎏金铜蚕文化符号,目前,池河镇正在着力打造金蚕小镇,规划建设鎏金铜蚕文化溯源区、最美桑海农旅体验区、蚕桑科技产业区、丝路风情温泉康养区四大功能板块,建成了明星村、五爱村两个农旅融合示范村,打造了最美桑海博览园及荷塘月色丝路风情度假区两个旅游景区,让金蚕小镇成为生态宜居地、度假宜游地、绿色宜业地。
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当日下午,媒体采访团走进石泉县池河镇明星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排排独具特色、错落有致的民宿坐拥于桑海之中,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站在网红景点“天空之镜”观景台上,天光云影相互映衬,吸引不少游人拍照打卡,也可以清楚看到远处“中国·醉美桑海”几个大字。
采访团打卡“天空之镜” 刘青/摄
明星村党总支书记刘家满在桑田边向记者介绍,明星村坐拥万亩桑田,在石泉县全域旅游战略东线规划中成为最美桑海农旅体验区,并初步确定了“一景带三园、三园强四业、四业促增收”的发展思路,通过发展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旅、文旅、三产融合,培育形成了蚕桑、养猪、养鸡、乡村旅游四大产业,形成一二三产全覆盖。
刘家满接受采访 刘青/摄
今天的明星村,已经从一个依赖传统产业发展的普通村落华丽转变成为一个通过特色文旅产业的“明星村”。在发展传统种桑养蚕产业的同时,还建成了优质高效桑园、果桑采摘园、蛋白桑体验园、品种桑博览园,发展了桑园养鸡、桑园套种,围绕打造研学旅游基地、康养旅居基地,建成了精品民宿、乡村酒吧、天空之镜、空中漂流、山地摩托等游乐设施,正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
“仅2022年明星村就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年养蚕6000张、出栏生猪3.6万头、养鸡20万只,全村总产值达2亿元,村集体经济收益46.8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502元。”言语间,刘家满脸上露出微笑。
“一片桑叶富裕一方百姓、一枚金蚕助推乡村振兴”已成石泉县发展的真实缩影。2022年,全县蚕桑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8亿元,全年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石泉县通过打出“蚕桑产业+文旅产业”发展牌,不仅助推县域经济发展高质量发展,也让更多的百姓群众走上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