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发现罕见保存原貌的明代长城城堡

发布时间:   作者:梁飞燕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 (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6月8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经过一年的保护性发掘,考古工作者在毛乌素沙漠中,发现一座明代长城城堡——清平堡遗址,该遗址是陕北地区罕有的保存原貌的明代长城城堡。

清平堡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杨桥畔镇东门沟村,距离明长城约10公里,是明延绥地区三十六营堡之一,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在建成后嘉靖年间多次遭到攻击,随后于隆庆六年、万历六年先后对城址进行增高、加砖等补修工作。清康熙时期平定噶尔丹之后被废弃。清平堡遗址南北长约600米,东西长约300米,共有三门,城堡平面大致呈长方形,北侧和西北侧城墙为弧状且有折角。

据此次考古项目负责人介绍:“由于位于毛乌素沙漠范围之中,清平堡在废弃后迅速被沙漠覆盖掩埋,且之后城内再未有大规模人类生产、生活进行,因此城内布局、遗迹等基本未受破坏。”

2020年4月,当地村民在城内取沙土修路,在取土沟中发现有泥塑造像、建筑材料等遗迹,随即上报至文物保护部门。

2020年 5月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取土地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工作。考古发现大批建筑遗迹,分属两个院落。其中南侧院落规模较大,南北长约60米,东西长约25米,有保存完好的院墙、房屋、砖铺地面等。

“在该院落内,出土一块石碑,根据碑文记载该院落为名为一座显应宫的城隍庙,石碑为万历年间明末著名将领杜松担任延绥地区副总兵时集资重修该庙时所立,碑文记载显应宫曾于嘉靖年间重修,该次重修时扩建寝宫等设施,与我们对于造像的研究相符。”考古项目负责人介绍说。

显应宫由院墙、照壁、门厅、戏台、东西侧殿、大殿及寝宫等部分组成,这批建筑房屋顶部已经坍塌,但是墙壁保存较好,除戏台外,其余建筑内均发现有保存完好的彩绘泥塑造像,目前共发现造像30余尊。这批造像接近真人大小,颜色鲜艳,造型栩栩如生,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平,且造像数目较大,保存完好。根据造像外形判断,目前揭露的数尊均为城隍、判官、夜叉小鬼等形象,与碑文记载相符。

在显应宫内,考古工作者还出土了鎏金铜像、铁质香炉等遗物,铁质香炉有铭文,记载该香炉为嘉靖年间堡内军官所捐赠,内容为祈求“保佑本堡人马平安,胡虏远遁”。出土的小鬼造像也与传统城隍庙常见的瘦骨嶙峋的形态不同,显应宫内小鬼造像肌肉丰满,孔武有力,应该也是长城地区特有的文化表现。

在发掘过程中,显应宫遗址周边出土了较多的琉璃瓦、鸱吻等建筑构件,说明了显应宫当时建筑应该较为华丽,规格较高,此外还出土了较多的瓷器残片等生活遗物,还有数枚瓷雷等防御用武器。

2020年,考古工作者还对清平堡内进行了调查和钻探,发现了大批建筑遗存。其中在显应宫东侧发现有一处较大规模建筑基址遗迹,根据碑文及县志记载,该处可能为城内中心楼址,2021年5月起,考古人员对该遗迹进行了清理,发现该楼址的过洞及楼基南侧,楼基东西长约12米,残高约3米。楼基顶部建筑破坏倒塌,该楼的发现,对于了解清平堡整体结构布局有很大作用。

清平堡遗址由于废弃后很快被沙漠所掩埋,该区域遗址很少有人类进行大规模的活动,基本以农业耕作和放牧为主,因此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很好地反应出明长城营堡的格局风貌及时代特征。该营堡是目前陕北地区营堡中遗迹保存最好、最完整的。可以最大程度了解明代营堡的详细格局与内部体系,对于其他营堡的研究、保护,也具有极重要的借鉴作用,对于科学保护和利用陕北长城遗迹有着重要的意义。


编辑:高思佳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