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发掘的北魏时期孙定仁墓葬,对我们研究北魏末期的社会格局、政治军事等都有重要意义。”9月4日,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举办的“钟南宣古·学术新声”考古成果发布会上,陕西泾阳马家堡北魏孙定仁墓葬考古发掘的项目介绍人王红英介绍说。
文物保护现场
2023年4月—8月,为配合机场高速联络线马家堡至泾阳公路项目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市泾阳县高庄镇马家堡村北发掘清理了古代遗迹 65处,包括墓葬44座、汉代灰坑19座、明清陶窑2座。其中发掘的北魏秦州刺史孙定仁的墓葬因形制完整、纪年明确、出土器物丰富、志文内容翔实,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墓室中部器物出土照
此次发掘的孙定仁墓,是西安周边近年来发现的规格较高的北魏纪年纪名墓。该墓葬所在的咸阳北原,地处渭河以北、泾河以南,地势高亢,是两汉北朝至隋唐时期高等级墓葬乃至皇家园陵的首选之地。墓葬坐北朝南,是带有长斜坡墓道的穹窿顶砖室墓,总长约42米,由墓道、封门、甬道和墓室等部分组成。墓室位于墓葬最北端,由主室和东侧室组成。墓室四壁可见白灰抹墙,顶部有零星彩色条块,脱落严重。
墓葬的随葬品均出土于主室内,共164件(组),包括石墓志以及俑群和鼓、碗、壶、灯、灶、仓、井、踏碓等陶明器。其中墓志位于墓室东南部,明器主要出土于墓室中部。俑群集中出土于墓室中部和南部,其中,陶俑共132件(男俑97件,女俑35件),均为立俑,泥制灰陶,单范模制,实心平背,烧成后施以彩绘。可分为小冠俑、风帽俑、高髻俑、双髻俑4类。
墓道北侧封门
“此次发掘的陶俑采取前半模,后背抹平的制作方式。刚开始我们认为这些陶俑非常像西魏时期的典型风格,直到墓志出现,完全确定了这是北魏末期太昌元年(公元532年)的墓葬。由此可知,这类陶俑是北魏晚期开创的典型风格特征,具有重要的‘标型’意义。”王红英介绍说。
墓主孙定仁,在史书中没有记载。但是据志文内容显示,此人任北魏豳州刺史,曾参与了北魏末期镇压河北起义和关陇起义的重大事件。从志文可知,河北起义与关陇起义之时,孙定仁的年龄在33—40岁之间,正值壮年,并且他征战所到之处也是北魏军队与义军交锋之地。“因此,可以推测墓主应该先于邺城、邯郸一带参与了镇压河北起义的军事行动,而后西至甘陇,参与镇压关陇起义军,并收复豳州。在这两次北魏末期的战争中,墓主孙定仁立下军功并得到了加官进爵的机会。他极有可能与当时领导北魏军队镇压义军的尔朱荣、尔朱天光、贺拔岳等人过从甚密。”
太昌元年,孙定仁“陨身中野”,葬于长安,赠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秦州刺史。墓志记载:孙定仁“薨于北地之东军”,北地指今陕西富平一带。结合这一时期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考古专家推测孙定仁的死亡与太昌元年尔朱天光率兵自关中东出洛阳、侯莫陈悦和贺拔岳袭取长安等事件密切相关。他很可能参与了袭取长安的行动,并在交战中“一朝辍辔,殒身中野”。所以他薨逝的地方北地郡,应该是交战地点之一。
王红英介绍,从墓葬形制看,孙定仁墓继承了北魏洛阳时代高等级墓葬流行形制——长斜坡墓道、弧边方形砖室;从时代来看,墓葬风格处于北魏向西魏过渡的关键阶段,具有重要的“标型”意义,为研究社会变革与丧葬制度与文化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虽然孙定仁这个人物史书没有记载,但是他的墓志里边所涉及的镇压‘河北起义’‘关陇起义’等一系列事件都是能与文献记载对应上的,对于我们研究北魏末期的政治格局和军事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 实习生 任俊丞
图源:陕西省考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