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周吉灵
雄宏宽阔的黄土高坡,悠长平展的层层梯田,在大秦岭褶皱里嘉陵江上游西岸,用神来之笔描绘出了一条惟妙惟肖龙形山梁直冲嘉陵江边,犹如猛龙饮水,惊动了江边的两只饮水凤凰伴随着这条巨龙一左一右向山上高飞而去,最终定格成了陕西略阳县马蹄湾镇付家山村龙凤呈祥地貌特征。每年春季,山峦上成片油菜花编织的美妙旋律和丰富古村落遗迹,吸引着南来北往人们的目光,荣获了略阳县十大网红打卡地、陕西省传统村落等殊荣,现在则是闻名遐迩的略阳县乡村旅游地标之一。

付家山原名傅家山,因简化字而更名。明清时期是沟通嘉陵江与达西汉水翻山越岭的必经之路,两沟三坡,黄土厚重,土地肥沃,自古就是略阳县西部粮仓,从村中曾经出土的保存在略阳县博物馆宋代陶器印证,付家山村从唐宋时就有村落民居。清朝初年傅氏家族傅尔悦从四川迁来居住在龙脊上,才有傅家梁之名,20世纪80年代将傅简化成付,傅家梁就变成了付家山。傅尔悦居住在付家梁开枝散叶,至今已有15代人。傅尔悦初来为村中秀才,教育出了附近许多成器的异姓学子,而唯独自己嫡孙傅作仁,入学三年一直没有长进,无奈之下令其父母要求嫡孙退学。在祖孙三代的家庭会上,傅作仁幡然醒悟跪地发誓,从此一定认真学习,决心考取功名。爷爷傅耳悦才又收下傅作仁继续授课,最终考取了嘉庆九年(1804)岁殿拔贡。从此付家山声名鹊起,一直是村、堡、乡驻地。
慕名来到龙脊上付建成家,前几年翻新建设的砖木结构大瓦房上一幅巨大肃穆“孝仁堂”牌匾高悬在正屋上方分外显眼。我不解地问:这么新的房屋怎么镶个古匾?憨厚敦实的付建成和善地娓娓道出了付家山悠久历史和传承了13代古匾的秘密。
原来付建成就是清朝嘉庆九年傅作仁的大房门13代嫡孙,祖辈一直继承傅作仁的老宅,“文革”时古宅门前牌匾被人破坏,只留下“岁殿”两字残板,前些年翻修古屋,屋内正堂上牌匾却完好无损,为了继承13辈前家风与荣耀,他说啥都要坚持将240多年前的“仁孝堂”古匾镶嵌在崭新砖瓦房大门上方,精心培养子女上学读书,言传身教,不遗余力传递经久不息的家风。现在付家山付家户族已经发展到三十多户100多人,付建成也伴随学业有成在西安工作的儿女家定居。但他常常回到付家山,把门头上古匾擦拭得干干净净,古匾时时散发着古香古色。闲暇之余还坚持为户族和村里建设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即使房屋因暴雨受损,也不让村里知道,默无声息自己修缮后悄悄地离开了,把付家山亘古未变的厚风尚身体力行赓续。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沿着嘉陵江边入村公路,穿过高大的石雕大门,粉嘟嘟的山桃花布满了公路两旁山岗,不停地挥动小手,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不离不弃,就像村中的醇风溢出了村外,令人陶醉。我们从河底下、付家梁依次爬上冯家山和大梁村民小组,访古问今。沟坡间村舍俨然,山梁上梯田层层,一坎坎金黄色油菜花缀满大地,与一缕缕碧绿的麦苗相组合,层次分明,如给展翅欲飞地凤凰的翅膀上缀满了黄绿相间的羽毛,弧线流动,金光闪耀,一直延展向岭头坡尾,与蓝天白云融合贯通,就像接天连地的七弦琴,正在演奏天籁般的新春序曲。每当走进这童话般的世界,这活灵活现七彩斑斓的画卷,猛然冲进人的视野,刷新了人的眼底,赏心悦目,陶醉了一批又一批来此观光的人们,纷纷走进田园花海拍照留念,都想把萌动的春梦编织在无垠的旷野中,伴随着春风茁壮成长。
我甩掉积压已久沉重的心理负担,呼出胸中沉郁闷气,欢步跑进花海麦垄间的田坎小道,大吼一声:我来啦!花海仙境付家山,龙凤呈祥天地间!
付家山两渠伴三梁的深厚黄土高坡,造就了浓郁的农耕文明气息。过去付家、王家和何家不愁吃穿无饥年,曾经出过御史和拔贡,耕读传家风尚浓烈,留下了至今还古色古香的王家花楼等雕梁画栋古宅院落,有一观(玉皇观)一殿(观音殿)和三院(花楼院、高家院、白家院)古宅建筑群。清末民国时,付家、高家和冯家后来居上,又出上户、秀才和州判,发善修路学文化,耕读传家传佳话。清代动乱年代,付家山各大户族,齐心协力在村中制高点修起了数丈高的两个坚固石寨堡子,堡子当中还建筑了石砌房屋,常备粮油饮水,保证村中近百户人家一遇匪患就能躲进堡子生存数天,还预备了猎枪巨石,使全村老小安全度过了兵荒马乱时代。后来国内战争更加激烈,全村人又一呼百应在村后最高处瓦石山顶修建了坚固石寨,储备了大量生活用品,保障了全村人民安宁。
迎着骄阳走进还是石砌青瓦古式大门的半坡村庄高军家,一头残破古代石狮斜躺在大门外的沟渠里,依然显示他祖上的威风。高军祖上高宏,是一位教书先生,家中也曾经出过三个秀才,是远近闻名家境宽裕的上户人家,清末民国期间,兄弟3人出资,号召被黄泥巴困扰的王家庄、半坡、付家梁三个村庄村民开石铺路砌阶,用坚硬的青石板铺通了连结3个村庄近5公里道路和入户出村石板路,村落相连,户户通顺,解决了全村老百姓阴雨季道路稀泥烂滑、行走艰辛的历史。现在虽然村庄里用水泥硬化了公路,但入户串门和部分进田劳动依然沿着古老的青石板路行走,使造福桑梓的善行义举融进了每个人的心中,代代相传。无独有偶,清末民国期间付家山候铨州判高成举,不恋仕途不恋官,扎根付家梁耕读传家造福乡邻,先后为儿孙修建了七座廊道相连的四合院,雨天七院来往不湿脚,晴天各院走动不晒太阳,富甲一方。他还出巨资在瓦石山组织村民修建了24个连山石堡高家寨,雄踞全村最高处,守护了百姓安宁,在当地传为美谈。高成举在民国九年善老寿终,被例赠徵仕郎,留下隐于乡间乐山水的佳话。
付家山民国时为陕西略阳县72牌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源于这里民风淳厚,居住集中,人旺心齐,曾经从1950年设立了付家山乡政府。后来一直是行政村建置。今天,在外创业发达的高氏后代高涛和在外工作的杨春同样心系家乡建设,主动献计献策,带头捐资修建了高大的入村大门。杨春还持续不断地为付家山美丽乡村建设和古村落保护奔走呼号,充当义务宣传员和协调员,搜集了第一手资料,锲而不舍为付家山发展添砖加瓦。近年还有传承家风学业有成,远赴美国留学定居的学子也不断显现。
早在20世纪70年代,付家山群众发扬战天斗地精神,就将三山两沟一面坡修建成了环山缠绕层层叠加的水平梯地,解决了粮食夺高产和温饱问题,随后又在梯地坡坎上栽植了1000多亩连片苹果园,每到夏秋果红叶绿,染红了整个山乡,红彤彤的日子甜美了全村农户,瓜果飘香闻名全省全县,粮足民富远近羡慕,至今还在村中留下了那时建造的全县唯一一个半穴式冷库,深刻记录着这个村往日的辉煌历史。

如今全村240户640多人都以耕读传家为乐,在4000多亩的一道道梯田里精耕细作着油菜、小麦、玉米和大豆,一年四季总是在田地里用锄镐描绘着色彩斑斓的画卷,富裕了农家,美化了家园,靓丽了乡村,古韵换新装。特别是到了春季,千亩连片的油菜花,夹杂着绿油油的麦田,黄绿相间,如诗如画,美不胜收,引来了大批游客前来光旅游,也招来了商机。汉中市名优产品高山油菜籽开发公司,主动上门指导订单种植原生态油菜,生产高山有机菜籽油,富裕农户,振兴乡村。原生态榨油坊和油菜花观花景点项目也已落户生根,给付家山耕读传家的风尚融入了新鲜血液,也激发了古老付家山新业态;百丰苑农业种植公司投资建设的260亩金银花产业园以及百亩蚕桑产业和千亩核桃产业已经实现投产达效,让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生机。
我真想隐居在这山间去追回往日的时光永不还俗,但现实催促我“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临走时,我再次爬上村中龙形山嵴,揽一把白云擦擦付家山明光华丽照耀出的沸腾热汗,扯一片蓝天扇扇惊心的凉爽,遥望眼前猛龙舞动、双凤升腾的龙凤呈祥磅礴气势,仿佛看到村中一座古院落中匾牌上“克振家声”文字在无限放大,也看见了村前高速公路上的车流前仆后继、嘉陵江上波涛一浪高过一浪和眼前龙飞凤舞升平景象。
作者简介:周吉灵,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作协理事和签约作家、秦岭研究会理事、汉中市作协原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