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重阳遇上现代生活:旧俗新韵里的牵挂与温度

发布时间:   作者:韩玉侠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 / 韩玉侠

农历九月初九的风,吹过千年时光,如今落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晕开了不一样的重阳景致。曾经“登高插茱萸”的传统仪式,正以更轻盈、更贴合现代节奏的方式生长,不变的,始终是藏在节日内核里的“牵挂”与“安康”的祈愿。

现代人的重阳,少了些古人“遥知兄弟登高处”的惆怅,多了些“一键联结”的即时温暖。不必再等鸿雁传书,一个视频电话就能让远方的父母看见自己的笑脸,一句“妈,我给您买的保暖衣到了”,比插茱萸更直接地传递着关心;也不必扎堆涌向名山大川,城市公园的步道、江边的观景台,甚至家门口的小山坡,都成了“登高”的新选择——带着孩子爬一段台阶,看秋日的阳光穿过树梢,拍张照片发进家庭群,简单的互动里,藏着对传统的温柔延续。

重阳节的“敬老”内核,在现代社会被赋予了更丰富的表达。年轻人不再只满足于“陪父母吃顿饭”,而是用更懂父母的方式传递爱意:会玩智能手机的子女,教父母用APP记录血压、在线问诊;关注健康的年轻人,为长辈定制体检套餐、挑选适合的养生茶;喜欢分享的晚辈,带着父母打卡网红秋景地,帮他们拍一组不输年轻人的秋日写真。这些细碎的举动,没有古人“饮菊花酒”的仪式感,却把对长辈的关怀,融进了日常的每一个细节里。

就连重阳的“秋意”,也有了现代的打开方式。古人赏菊是“采菊东篱下”的悠然,现在的我们,或许是在办公室的窗台摆上一盆小雏菊,或许是在周末去花市买一束五色的菊花插在花瓶里,又或许是在社交媒体上刷到“秋日赏菊指南”时,随手转发给同样喜欢秋景的朋友。这份对秋的喜爱,不再需要归隐田园,而是藏在忙碌生活的间隙里,简单又治愈。

其实,现代人过重阳,过的从来不是刻板的仪式,而是对“温暖”与“陪伴”的向往。它可以是一通跨越山海的电话,一次家门口的短途散步,也可以是给长辈的一份贴心礼物。就像秋日的阳光,不似夏日那般炽热,却足够温柔,照亮我们与亲友相伴的时光。这个重阳,无论你身在何处,记得把心里的牵挂,变成一个具体的行动——因为最好的节日祝福,从来都藏在“被看见”的心意里。


编辑:佑怡          责编:小木           终审:张建全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