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千年文脉 传李固精神——城固柳林镇小营村以文化为笔绘就乡村新图景

发布时间:   作者:唐伟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5e4e9cc0594fa3f72efd536b4764471b.jpg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唐伟)东汉延熹二年(159年)的文脉在此扎根,“不畏权贵、为国为民”的李固精神在此传承。坐落于城固县柳林镇的小营村,既是一座有着近两千年历史,更是一片因精神传承而焕发新生的热土。

e86f8a08119986b53eb88eb70661ef77.jpg

小营村的传奇,始于四个自然村的交融共生。早年,一二组因人口稀少得名“小营村”,三四组凭坡地区位称“高营村”,五组因蒋姓先民聚居叫“蒋家湾”,六至八组因毗邻李固庙定名“李固庙村”。20世纪50年代,村庄分属城固、南郑两县管辖,历经农业合作社时期“三星社”“三八社”的组建,到人民公社时期改为生产大队,再到1982年土地承包到户,小营村的权属与经营模式随时代变迁,却始终锚定着“耕读传家”的底色。

9dbfb2dd87ba0501f0130198f9f9ca3c.jpg

生产方式的迭代,更见证着村庄的成长。从畜力人力耕种,到1960年后手扶拖拉机、中型拖拉机的普及;从1970年前的拌桶打谷、人工脱粒,到脚踏打谷机的推广,再到2000年后联合收割机的大面积应用——每一次农具的更新,都是小营村向“丰衣足食”迈进的脚印。村民收入也从1970年前“靠农吃饭、零星养殖”的温饱模式,发展为如今“粮油种植为基,务工、经商、运输、规模养殖多元并举”的富足状态,90%农户住进整洁楼房,小汽车驶入寻常百姓家,日子越过越红火。

60a84dac82ae76da388ee9b3cba0eef3.jpg

“当一颗星照亮了你的夜空,你总会想告诉其他夜行的人,前方有光。”李固,这位东汉名臣“不畏权贵、为国为民”的忠贞,早已融入小营村的肌理。居住在李固墓周边的村民、建设村史馆的工匠、年年前来祭奠的党员干部,一代代人修庙护墓、传颂事迹,把对李固的敬仰,化作“精神上的认领、共振与同频”。他们守护的不是一座坟墓,而是“舍生取义、修齐治平”的中华美德,是“知识有重量、朴实有力量”的人生信条。

如今,借着国家支持村史馆建设的东风,小营村正以“抒写村史”为契机,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在这里,村史不仅是村庄形成演变的真实记录,是地方志编纂的珍贵资料,更是凝聚乡土情谊、弘扬传统美德的载体。村民们在笔墨间回望“从哪里来”,更在传承中明晰“要走向哪里”——他们守护的不是一座古墓、一位先贤,而是“知识有重量、朴实有力量、忠贞不被辜负”的活法,是属于小营村、属于柳林镇,更属于中华儿女的精神根脉。

柳林镇小营村人正以笔为犁,共同书写村史——既记录村庄从分治到合一、从农耕到多元的变迁,更续写李固精神的当代传承。走进小营村,是走进汉唐诗情,更是走进一场跨越千年的“人生价值共鸣”:在这里,传统没有老去,而是化作村民建设美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不竭动力;李固也从未远去,而是化作一盏明灯,照亮着乡村振兴的前行路。


编辑:西亮           责编:晓佳           终审:张建全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