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芳川
咸阳老街不寻常,大秦雄风震四方。
新兴油坊溢清香,凤凰台上箫声扬。
古老的咸阳,当属现在的咸阳市老城区一带,隶属渭城区。南到渭阳东路,北到人民东路,西至乐育南路,东至抗战南路。据载,咸阳老城区从建城开始,到咸阳解放,都被咸阳城墙包围着、保护着。
咸阳老街南阳门前,天下第一津——咸阳古渡便坐落于此。自古以来,咸阳城因秦朝统一六国建都名闻天下,咸阳成为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的京畿之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的中心,商贾云集,人流如潮,在咸阳老街里发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亦留下许多精美的诗篇,《渭城曲》(唐·王维)经典流传,咸阳成为诗人抒怀之处、文人骚客感慨之地。
咸阳当年的繁华,富丽堂皇,从《阿房宫赋》(唐·杜牧)中就能清晰地领略“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的长度、宽度和厚度,欣赏“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鬼斧神工的精巧和奇妙,真是“咸阳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唐·李商隐《咸阳》)。每次读《阿房宫赋》,既能感受文辞的华彩,又能感受阿房宫建筑艺术的精妙和雄奇。假如没有项羽的那把火,逶迤绵延雄伟奇特的阿房宫必将成为现代文旅融合之经典、网红们打卡之圣地。在痛恨项羽造成了“咸阳初起阿房宫,六籍已焚兵已镕”(元·程文海《阿房宫》)悲剧的同时,也为秦朝的暴政导致衰亡命运而扼腕叹息。
咸阳城东边有座西北名楼——清渭楼,据载它由宋代黄孝先建造。文人骚客对清渭楼的书写,莫过于《登咸阳县楼望雨》(唐·韦庄)“乱云如兽出山前,细雨和风满渭川。尽日空濛无所见,雁行斜去字联联”和《咸阳城东楼》(唐·许浑)“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诗人登上清渭楼极目远眺,欣赏咸阳的美景美色,又抒发了登高远望的思乡愁绪。
咸阳不仅是秦王朝的京畿之都,也是兵家争夺的要塞。“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唐·杜甫《兵车行》)就是最好的佐证。战火不仅对百姓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也对咸阳这座城池造成巨大的灾难。元代战火焚烧了咸阳城与清渭楼,焚毁的还有秦楼、城楼、井楼、齐云楼、宝钗楼、贞女楼、公子楼等著名楼台亭榭。咸阳楼台众多,“万户楼台临渭水,五陵花柳满秦川”(唐·崔颢)。可惜,咸阳城与楼和阿房宫的命运一样,留给后人的除了惋惜与遗憾,便是愤怒与谴责。
咸阳城也是送别之都,思念之城。“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场春雨、一座客舍、一杯青酒、一对朋友,描写出了咸阳都城的清新景色,抒发了王维与元二的深厚情谊,借酒抒情怀,借酒诉衷肠,借酒话无奈。“我送舅氏,曰至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先秦·佚名《渭阳》),表达了外甥从雍城送舅父回渭阳的家,到了舅家思念已故母亲的情愫。
咸阳地处关中腹地,北靠九嵕山,南邻渭河,远眺终南山,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连年风调雨顺,自然生态优美隽秀,风景更是旖旎袭人。“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意气人所仰,冶游方及时。玉检茱萸匣,金泥苏合香”(唐·李白《古风·咸阳二三月》),“古槐堤上莺千啭,远渚沙中鹭一群。赖与渊明同把菊,烟郊西望夕阳曛”(唐·陈上美《咸阳有怀》),“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唐·温庭筠《咸阳值雨》)。无论是李白的“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陈上美的“古槐堤上莺千啭,远渚沙中鹭一群”,还是温庭筠的“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从中感受到了诗美,咸阳的景色更美。无论是二三月的春天、蒹葭杨柳的秋天,还是河堤上的黄莺、沙滩上的白鹭,以及雨中的咸阳桥、渭河里的钓船垂钓者,都让人心驰神往。
古诗词中的咸阳是隽秀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咸阳,在中国历史上是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古城。是古老的咸阳成就了文人骚客的优美诗词,传承下来的诗词歌赋成就了古老的咸阳,人与物、景与色、诗与词,让咸阳这座城市显得历史更悠久、韵味更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