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访范园

发布时间:   作者:李振峰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李振峰

今年春节后我从河南伊川老家返西安途中,顺路又到范园(范仲淹墓)凭吊瞻仰。

我三到范园,每一次都思绪难平、浮想联翩,心胸受到涤荡净化。

葬母   大宋名臣的尴尬

18年前,我从北京学习返回老家时到范园瞻仰。

范仲淹不是伊川县人,怎么会埋葬在这里?

图片1.png

范仲淹(989—1052)祖籍邠州(今陕西彬州),出生在苏州,两岁丧父(范墉),母亲谢氏改嫁到了山东长山(今淄博)朱文翰家,范公改名叫范说。范公学习刻苦,勤奋努力,“划粥割齑”的典故流传千年。他27岁考中进士步入仕途,把母亲从朱家接出侍奉,自己也恢复了本名范仲淹。范公先后在泰州、兴化、苏州、饶州、润州、越州、延州、耀州、庆州、邓州、杭州、青州、开封等地任官,还在朝中担任过大理寺丞、秘阁校理、右司谏、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等。他始终心怀天下,不计个人得失,竭力为民兴利除弊,为国家尽忠履职,凡有作为,必尽其力,所至施恩,泽溥天下。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被后世树为做人干事的标杆,他的学生孙复、张载等也都成为一代大儒。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在宋朝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有重要影响。

天圣四年(1026),范仲淹母亲病逝,丧事成了困扰范公的难题,按照旧时规矩习俗,范母不能在河北娘家下葬,也不能入范家祖坟安埋。无奈之下,范公只好在其夫人娘家商丘浅葬暂厝。范公遵制守孝期间,专到伊川万安山下姚崇墓吊唁。唐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姚崇(651—721年),河南三门峡市陕州人,五朝为官,三居相位,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而名垂青史,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称其为唐代四大贤相之一。姚公的身世与范公相同,也是年幼时母亲改嫁致使去世后埋葬为难,后来姚崇看中伊川万安山下这块风水宝地,遂葬母于此,自己去世后也葬于此地。范公感同身受,于是也选定在姚园西侧迁葬了母亲。

图片2.png

公元1052年范公在徐州病逝,由于他长期廉洁从政且捐款行善,家中竟无钱办理丧事,后朝廷拨款和同僚捐款帮助,按照范公遗嘱将其安葬在母墓跟前。后来他的子孙去世,也安葬于此。伊川老百姓出于对姚崇、范仲淹的敬重,把二公墓园称为“姚园”“范园”,并自觉加以保护至今。

如今的范园,占地20000平方米,与东边三百米的姚园为邻,环境幽静,交通便利,距洛阳市30公里,到龙门景区车程约十分钟。进入园中,只见20米高的汉白玉范公雕像高大巍峨,古柏苍翠,青松成荫。范公祠中高悬光绪皇帝亲书的“以道自任”匾牌,范公事迹展示清晰醒目。苍松翠柏之间,范公及其母亲、儿子等墓冢安葬,一派庄严肃穆。“范园”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文保单位,也是爱国主义和廉政教育基地。

当年范公逝世后,大宋名臣、范公好友富弼撰写了墓志铭。大文豪欧阳修撰写了神道碑文,大书法家王洙书丹,宋仁宗亲书篆额“褒贤之碑”,世人称为“三绝碑”。碑文说:“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石碑高4.08米,宽1.41米,厚0.48米,规制宏伟,气派非凡。

图片3.png

三绝碑

范公墓在母墓之西南,母墓之北是范公长子范纯佑(辞官照顾奶奶)的墓,这种形式充分体现了“母慈子孝”的优良风尚,范母过世前交代范公:“我到阴间要背着孙子,让孙子离我近些,葬我上边,你老了,葬我下边”,当地把这种墓葬排列叫作“扯儿背孙”。

范公还有三个儿子,次子纯仁,三子纯礼,四子纯粹,均距范公墓之北四五百米远,也是很有讲究的,范纯仁官至宰相,过世前曾说把他埋在父墓之后远一些,给父亲留足拜谒空间。这样,也避免别人说父亲做官不如儿子大。

    范公是文武大才,文可提笔安天下,武可上马定乾坤。宋仁宗起到清末,多位皇帝和志士仁人为范公题词或写文称颂。宋代大儒朱熹称范公是“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梁启超说:“五千年来历史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两个人:范仲淹和曾国藩。”这两位,死后都被朝廷赐予了“文正”的谥号。

三贬   良吏忠臣的本色

十年前我再到范园,感受最深的,除了范公庆历新政、戍边御敌、执教兴学等,则是他的三次被贬。范公虽没有唐时刘禹锡27次被贬的次数多,但他这三次被贬是历史上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

图片4.png

第一次:天圣七年(1029),18岁的仁宗皇帝准备率领百官为章献太后祝寿,范仲淹认为此举混淆了家礼与国礼,就上疏仁宗说:“皇帝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无私无畏的范仲淹,还上书太后,请求放权还政于仁宗。范公因此被贬至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市)任通判。对范公有举荐之恩的大文人晏殊告诫他谨言慎行,范公写了《上资政晏侍郎书》表达自己刚正直言的决心。后来司马光说范公:“谠言直节,奋不顾己”。当时,同僚城郊送别,举酒说:“范君此行,极为光耀呵!”

第二次:明道二年(1033)冬,郭皇后不慎误伤仁宗,宰相吕夷简与内侍阎文应、范讽等,按仁宗心愿力主废后。对此,范仲淹带领群臣跪伏垂拱殿外,请求召见汇报不应废后,仁宗派宰相吕夷简出来,范仲淹与其争论。第二天,范仲淹带领群臣去找吕夷简继续争论,众人行走途中,朝廷诏书下达,外放范仲淹为睦州(今浙江建德市)知州,小范公18岁为范公辩护的欧阳修和富弼等人也被贬或被罚。后来当宰相的韩琦称范公:“雄文奇谋,大忠伟节。充塞宇宙,照耀日月。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者”。同僚城郊相送,赞许:“范君此行,愈为光耀!”

图片5.png

第三次:景祐三年(1036),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范仲淹在朝堂慷慨陈词尖锐批评,劝说皇帝掌握好官吏升迁等事。吕夷简诬陷范仲淹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等,范仲淹被贬知饶州(今江西鄱阳县)。为范公抱不平的欧阳修、余靖、尹洙等也牵连被贬。这次也有官员到城郊送别,正直的王质扶病载酒而来,称赞:“范君此行,尤为光耀!”贬到饶州后,范公并不悲观,他吟诗《郡斋即事》:“三出专城鬓如丝,斋中潇洒胜禅师。……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同情范公的大诗人梅尧臣写《灵乌赋》寄给他,劝他拴紧舌头,锁住嘴巴,不要再议论朝政了。范公即回一首《灵乌赋》,说他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忧乐   立身做事的圭臬

今年我三到范园时,适逢园中没有别的游人,环境十分清静,暖阳高照,惠风和畅,古柏森森,曲径通幽。无论我是在范公墓前肃立默思,或是在园内缓步行走,心中充满了对伟大范公的崇敬和仰慕。我想,范公在《岳阳楼记》中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等思想,对中国的帝王官吏乃至文人志士、平民百姓影响有多大?文同、三苏、岳飞、文天祥、史可法、李时珍、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孙中山等,还有新中国的谷文昌、焦裕禄、孔繁森等大批廉洁为民的干部受其影响没有?旧时生产工具简单等,那么大量的水利工程、建城修堡、抬田修地等,还有奋起抵御外敌入侵,等等,涉及的众多官员、军人、平民受其影响没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号的提出受其影响没有……

图片6.png

千年过去,沧海桑田。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范公“先忧后乐”的思想还有用吗?我的看法是肯定的,并且认为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我们的各级领导和各级公务员,都应该向满身学问才大心高去世无钱安埋的范公学习,把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始终放在首位,坚持把先忧后乐作为初心和行动准绳,这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一定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范仲淹所写的《岳阳楼记》文字雄浑,言辞激荡,是一篇描写山水的文学佳作,更是一篇畅舒胸怀的政治宣言,堪称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天花板杰作,跨越时空并千古不朽!伟大的范仲淹在国家内忧外患之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屡遭贬黜,仍进取不息,其一生为政清明,辛劳奉公,个人生活十分清贫,但精神世界非常充实和精彩。他未给子孙留下什么财产,却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图片7.png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要继承和发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他说:“离开了人民,我们将一无所有,一事无成;背离了人民的利益,我们这些公仆就会被历史所淘汰。”不为人民,还需要公务员吗!

所有公务人员既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不为名利遮望眼,不使浮躁乱初心,不失公仆真本色,在工作中用心做事,实心为民、初心不变。 所有干部尤其是领导,一定要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坚决不触底线、不越红线,自觉做到自己清、家属清、身边清。要修身慎行、怀德自重,不为物欲所动、不因小利失节,在付出中升华境界,在奉献中成就精彩人生。

图片8.png

我们这些退休人员,也应向范公学习,保持本色,维护晚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清淡度日,健康生活,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绵薄。

离开范园时,我问干了一辈子农活的66岁堂弟:“你来过范园吗?”他说:“来过。”我问:“咱这农村人都知道范仲淹吗?”他说:“都知道,好官嘛!”是啊!农民都知道范仲淹是好官,真是千古不朽的范仲淹!

作者简介:李振峰,汉中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国学研究会顾问,汉台区作家协会顾问。


编辑:西亮           责编:林夕           终审: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