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电视

发布时间:   作者:黎盛勇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黎盛勇

央视转播的以演奏约翰·施特劳斯作品为主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节目,我从1988年元旦开始收看,从那以后至今,我是一次都不曾缺席的。第一次看,是在单位同事周明玉老师家里。那时候,到邻居家蹭电视看,是人情之常态,主人不介意,看的人也很自然。因那时候有电视机的人家少,电视要凭票供应不说,一般收入的家庭,不要说买不起,也是买不到的。单位里其他人看电视,大人小孩,周末晚上聚在会议室里看公家电视。公家那台电视,是文化部分来的24吋“东芝”牌。会议室很大,新隔开一部分,住着新任馆长一家人。看公家电视的,主要是馆长一家人,馆长是由一乡村学校校长转任的,对文化工作不熟悉,交往有距离感。

我妻子偶尔陈芝麻烂谷子地翻我的旧账,说我年轻时候带孩子是如何马虎,说经常是孩子放了学,我却不在家,是周老师帮着又看护又管饭,瞌睡了就睡在他们家。说实话,倒并不是我真的马虎,是周老师照看我们孩子的时候确实多,也是那时候单位离学校近在咫尺,还不曾有放学时间必须家长亲自接的规矩。
  我参加工作后带薪进修毕业,直接被分到了县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学创作辅导工作。记得那是八七年秋天,我迈进文化馆大门的时刻,已经是那日的夕阳西下时分了。如同门路不熟的刘姥姥一进荣国府遇到周瑞家的,我进文化馆大门,第一个遇到的是周老师。
  “你是小黎啵,早上开会就说你今天要来报到的!”
  周老师笑容满面地先开口招呼了我。她一边说着,一边就帮我分拿了些行李。她在前面走,把我带到分给我住的屋子里。又领着我从库房里找来办公桌、床板、支床用的凳子等。待把我都安顿好后,她又从自己家里提来一热水瓶水,放下一把新锁。记得那天的晚饭,我也是在她家里吃的。
  周老师那时候是四十出头,有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子。她衣着朴素得体,动作干练,说话内敛。在单位,她是主管图书阅览,兼做财务后勤工作的。我在单位的业务,是编辑一份双月出刊的油印文艺刊物。每到刊物装订的时候,都是大家一起动手,从分拣到装订流水作业。这时候,周老师总是动作最麻利、最快的一个。分拣时,她教给我们一个好方法。我清楚地记得:她用一手的拇指按在厚厚的纸叠上,同时用力旋转,下面的纸张就都均匀地呈扇面展开了。这样,纸张就不再重叠,也就好分拣了。这让我明白,好的方法,对完成工作的重要!
  周老师是教师里有文艺方面特长才被选调到文化馆的。我们经历相同,交往上,感觉到没有芥蒂。我到单位后,工资关系还没有转来,可第一个月的工资,周老师都如数给我发了。也没有听她催我自己去办过什么迁转手续。大约都是她到局里给我办好了的。那时候,我妻子带孩子在乡下工作。我一个人在城里,还经常出差。手头拮据的时候,总是跟周老师私人借钱用。借的时候,不管多少,只计数,从不用开借条,她也不问我一个字的用途,让我心里没有一点压力。出差回来,我最怕填那麻烦的报销票据,每次,都是周老师动手粘贴,代我填好。我在局机关食堂吃饭的时候,听局里管财务的老股长评价,在县文化系统,数周老师的业务能力强,说她做的账,干净利落,丝毫不错。
  不见周老师对人点头哈腰,她也从不歧视我们这些新来的年轻人。业务上,音乐舞蹈,她都能干。她的热情、善良、内秀、内敛和善解人意,让我感觉到,她就像体贴暖心的大姐。单位几个有怪癖的,如群文组的王老师、曲艺组的汪老师、美术组的邢老师,从不到会议室看电视,都愿意挤到周老师家。大家讨论的话很多,三句不离本行,电视剧人物表演的技巧,故事情节的处理方式,细节表现的优劣,一首歌曲、一个小品的好坏……你评他说,表达的是真知灼见,热热闹闹,很是和谐,我从中受益良多。
  我一个人平时在距离单位三百米远的上级机关食堂吃饭。这是记账式,每天得早上报名上伙。我外出回到单位,时间上来不及上伙时,吃饭不方便,都是周老师叫到她家里吃饭。一般饭后,就在她家看会儿电视。
  直到1990年,妻子拿出攒下的钱,我才托周老师的先生从西安买回来一台14吋“黄河”彩电。从此,结束了到周老师家蹭看电视的历史。
  省文化厅拨款建了新的文化馆,两年后,又建了新的图书馆。文化馆、图书馆自然就得分家办公了。
  周老师被分到了图书馆。她一家搬走的那天夜里,我看到周老师住的屋子没有了灯光,这时候,我心里立刻生出一种强烈的失落感,感觉到再在这个单位待着,已经没有什么意思了。不久,我就写申请调走了。

编辑:一加(实习)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