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唐
清明时节,祭奠先祖,令人想到悼亡诗。
提到悼亡诗,人们耳熟能详的便是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词中写到梦里作者回到故乡,回到他们的小窗前,看到了妻子正在临窗梳妆。其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一句,尤锥人心。梦里梦到的亲人一般都是不说话的,苏轼梦里的妻子也是这样。他们在梦里相见了,却没有一句言语,彼此相望,只有“泪千行”。词写得凄婉哀痛、柔肠寸断,整首词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作者从心底深处挤出来的血泪。妻子亡故的整整十年,作者经历了多少风雨,又在多少个孤独的夜晚,思念着那个曾经与他共度时光的人。而如今,孤独的她却长眠于千里之外的孤坟之中,苏轼又有何处可以倾诉这满心的凄凉呢?
追溯中国的文学史,“悼亡诗”写作的滥觞,应该追溯到西晋的潘岳。唐人元稹有诗曰:“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说潘岳有些人可能陌生,说潘安就明确多了。潘岳字安仁,民间称之为潘安,旧小说里动辄有这样的话“才比子建,貌若潘安”,潘安成了中国古代美男子的代表。潘安外表英俊,情感上却并不花心,他对亡妻杨氏一直念念不忘,曾写了《悼亡诗三首》,其中如:“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等,缠绵悱恻,情真意切,读来感人至深。
潘岳之后,悼亡诗一格风气渐开,历朝各代,许多人都有悼亡诗作,其中之翘楚,当属唐朝诗人元稹。元稹是白居易挚友,小白居易7岁。据说他根据自己的一次艳遇,创作出了传奇《莺莺传》。这部传奇中的张生对莺莺用情不专,但生活中的元稹对亡妻却饱含深情,他曾写过《遣悲怀》三首、《离思》五首、《六年春遣怀》八首,共十六首悼亡诗,算是悼亡诗人之冠。其《遣悲怀》中有这样的诗句:“顾我无衣搜画箧,泥他沽酒拔金钗。”“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这些句子清新哀婉,滴血泣泪,平淡之话语,饱含无尽之心酸,后世无数人,都从中读出了自己的体味与苦难,忍不住清泪抛洒,心有所凄。
李商隐著名的《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其解读有好几种,其中一个重要解读,便说是李商隐悼念妻子的“悼亡诗”。唐朝牛李两党相争,牛党的弟子李商隐却娶了李党人的女儿,从此李商隐沉沦党争,抑郁终生。但是他并不怨恨妻子,妻子死后,他写了许多朦胧的无题诗,据考证大多是悼念妻子的,如果果真如此,李妻泉下有知,也是可以瞑目了。
贺铸是宋代词人,他为悼念亡妻赵氏写的“悼亡词”,写得满腹辛酸,是唐宋之后悼亡诗词中不可多得的名篇:“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下阕感叹他孤卧空床,耳听窗雨,随后又有谁能为他夜补衣衫!
陆游的《沈园二首》,则是一段跨越时空的爱情绝唱。多年后陆游重游沈园,唐婉早已香消玉殒。“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四十春秋已过,连沈园的柳都老了,然岁月之沧桑并未磨灭陆游的思念,反而使之愈发深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桥下的春波依旧碧绿,可曾经的佳人却已不在,唯有那份刻骨铭心的爱情,在沈园的一草一木上缱绻流连。
清代,纳兰性德与妻子卢氏的爱情短暂而美好,然而卢之早逝陷他于无尽悲痛中。他说康熙十六年重阳节前三天的夜晚,他在梦中与亡妻相会,亡妻说了许多话,临别说:“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他诧而感之作出长调《沁园春·瞬息浮生》:“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他立足现实,追忆妻子生前,以梦境与实境相比照,描写了夫妻生前的恩爱,表达了对亡妻刻骨铭心的相思和自己内心的无比凄凉。全词感情真挚,哀婉缠绵,悱恻动人。
文学长河中,这一首首悼亡诗,如盏盏摇曳的灯火,照亮了人们内心深处那些被遗忘的角落。人类的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在延续。那些逝去的人,其灵魂并没有消失,而是化作亲人心中的思念,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吟诵这些悼亡诗,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就会在人们的眼前重现,他们的眼眸、笑容、声音,仿佛会穿越时空的阻隔,与亲人们再次相遇。悼亡诗正有这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