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岁月:在奋进中“加油充电”

发布时间:   作者:路汉旭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路汉旭

1980年9月,我与周家坪何家湾小学的3名同学一起,有幸考入南郑县第一中学,开启了初中生活。这所学校如今已是全省重点高中——南郑中学。能在全县最好的中学学习,对当时的农村娃来说,无疑是莫大的荣耀。

那个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劲,传统与现代文化相互激荡。每天上课前和课间休息时,学校广播室里播放着《歌唱祖国》《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校园的早晨》等歌曲,雄壮与优美的旋律交织,为校园注入了奋进的气息。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聆听名师授课,在生物、物理、化学实验室感受科学的魅力,在图书阅览室畅游知识海洋,在梧桐环绕的操场和球场上展现青春活力,我对初中生活充满了好奇、欣喜和希望。

我们班的学生来自不同背景,大多数是县城学生,还有县委、县政府领导和县级部门领导的子女,以及内建厂院的学生,而农村学生寥寥无几。城里和内建厂院的学生穿着时尚、气质高雅、见多识广,相比之下,我们这些农村学生显得土里土气,自卑和压力如影随形。我原本学习成绩不错,性格活泼开朗,但入校后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适应。我的衣服大多破旧,裤子上有补疤,鞋子是母亲做的黑布鞋,后来才买了黄色解放鞋。下雨天,同学们打着雨伞,而我只能用竹编斗篷遮雨,没有胶鞋,上学放学时只能脱鞋提在手上,走在泥泞的土路上,直到初一第一学期初冬,父亲给我买了第一双胶鞋,我才告别了冻得通红的双脚。

然而,让我倍感欣慰的是,班上的许多城里同学并没有嫌弃我,反而给予了真诚的关爱。他们送我塑料皮笔记本、稿纸,帮我买吃的、喝的,农忙时还帮我家收割麦子、插秧。李俊杰、张汉江、管军等同学,雨雪天晚自习后主动邀请我去他们父母或亲属的单位宿办楼过夜,还请我吃过几次早餐。

初中三年,我衣袋里偶尔会装上一、两元钱,但平时不舍得花,只有买学习用品时才会用。每天清晨,看到校门口卖的芝麻饼、油条、花卷,我总是馋涎欲滴,却只能强忍。夏秋季节,同学们买冰棍解渴,我只能跑到水池边喝几口水。最难熬的是上午第三节课,因为父母一早要干农活,顾不上做早饭,我常常饿得心里发慌、虚汗直冒,根本无法集中精力听课。我从小爱说话,精力不集中,上课时常和同学说笑、做小动作,出过不少洋相,也因此没少挨老师批评,同桌换了6个,还被调到最后一排。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我的成绩位居全班第27名,连最拿手的语文也成绩平平。

初一班主任、语文老师余国芳很看好我,常夸我作文和毛笔字写得好,还在语文教研组的墙上贴过我的作文。但看到我的成绩下滑,她上课时把我叫到讲台旁,严厉批评道:“你太马虎了,考这个成绩真让我失望!”后来,我因晚自习偷跑出去看电视,很晚翻墙回校,她更是生气地说:“我这么看重你,你却太不争气!你要不学好,我干脆送你回周家坪公社中学!”她还让我请家长来校,否则就不准我继续上学。我无奈之下请来了母亲,母亲回家后把老师的话告诉了父亲,当晚我被父母狠狠教训了一顿。从那以后,我痛下决心,一定要改变现状,不让老师和父母失望。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考试时,我的成绩提升了8个位次,初二时成绩突飞猛进,到初三时,语文、政治、外语跃居前列,总成绩保持在上游水平。

初二时的班主任雷开春老师多才多艺,他既教音乐又教地理。他的乐理知识丰富,歌声动听,还会弹风琴、拉手风琴。他教会了我们许多经典歌曲、红色歌曲和流行歌曲,让我至今仍喜欢唱歌。他的地理课更是妙趣横生,像是一个绝好的导游,把山川湖海、地理资源讲得活灵活现,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他的试题形式多样,只要理解透彻,不需死记硬背,一般都能考好。

初三时,语文课由从碑坝中学深耕20多年的宋德才老师担任。他是汉中语文教育战线的名师,教学相长、互动性强。他讲解课文时,从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时代背景等方面深入浅出剖析,联系实际阐释,课堂上很少写字,只标出关键词句。他要求我们课后准备练笔本,每周至少写一篇随笔,题目、体裁、字数不限,但要凸显个性。他批改作业细致严谨,大到文章结构,小到标点符号,都会一一校准。我的作文常得到他的美评和指导,写作底子也在他的偏爱下逐渐筑牢。

马志坚老师是初三时的班主任和代数老师,他教学严谨、管理严格。每天从早到晚,他都十分操心学生们的上操、上课、上自习和思想纪律。只要发现问题,他都会严厉批评。我曾因晚上学习晚起误了早操,被他多次批评,甚至要求我早自习时补跑几圈。我曾多次请求不上早操,都被他拒绝。那时,我曾记恨过他,但后来我明白,这是他对我的严管厚爱。他提议让我担任数学课代表,让我有了更多与他接触的机会。遇到难题,我总爱向他请教,他也乐意为我“开小灶”,我的数学成绩逐渐攀升,中考时甚至超过了其他科目。

学校十分重视素质教育,摒弃了死读书的传统方式,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学校邀请汉中有名的故事大王周竞,为我们讲述文学创作的历程和体会,他的作品《王奶奶的小枕头》至今仍是我的写作标杆。学校每年举办迎新年文艺汇演、猜灯谜活动,还有师生篮球赛、乒乓球赛、越野赛和田径运动会,不少学生后来成为汉中体坛的骨干力量,甚至还有学生成为空军飞行员。学校的广播室、黑板报、学习园地、荣誉窗,以及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每月一次的流动红旗竞赛,都成为思政教育的亮丽风景线。

初中三年,是我人生的“充电器”“加油站”。我会永远怀念那个美好难忘的时光,倍加珍惜那些帮助我逆境突围、砥砺奋进的恩师和同学。


编辑:西亮           责编:林夕           终审:赵梓希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