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亚东
提起吃面,眼前就会浮现出关中油泼面、岐山臊子面、陕北羊肉面等颇具地域特色的面食。还有一些陕西地方面食,因为饮食习惯的差异不为多数人所知,很难流传更广。就是说这类面食只在当地传承,走出这个地界就很少有人能一睹它的“庐山真面目”。
汉中梆梆面。据说这种手擀面是从汉朝开国皇帝刘邦那里传承下来的,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汉军行军打仗,经常晓行夜宿,一到营地,大家都想着能赶紧吃上一碗热乎饭,消除一天的鞍马劳顿。火头军埋锅造饭,擀面杖在案板上一阵“梆梆”声过后,一碗热气腾腾的手擀汤面很快摆在刘邦面前,他问身旁的人:“这叫什么面?”没人知道,去问火头军士,军士答:“梆梆面。”
汉中人的饮食习惯是早餐要么吃热面皮,要么吃梆梆面。有一次我在汉中吃梆梆面,听到旁边一对老年夫妇私下说:“汤好。”一句话便道出了梆梆面的特点。它的汤味以酸、辣、咸为主,用热油炝葱花,炒出豆豉馨香,捞出煮熟的面条,加汤、放入葱花、香菜、胡椒粉即可,简单方便。由于面条擀得薄,下锅两滚即熟,很快就能做好,成为军营快餐也就不足为奇。
神木面杂碎。与榆林杂碎的做法不同的就是一个用粉条一个用面条,用粉条做的叫粉杂碎,用面条做的叫面杂碎。面杂碎是神木本地特有,走出神木地界就只有粉杂碎。不管是粉杂碎还是面杂碎,都是以羊杂为主料。最早的面杂碎是一碗一碗烩出来,后来吃的人多,便开始一锅一锅地烩。我在神木工作期间,经常一大早起来跑去吃一碗面杂碎作为早餐。人们吃面杂碎都放羊油辣子,桌子上放一个大盆,盆里是一坨用羊油泼的辣子面,吃的时候用勺子剜一块放进冒着热气的碗里,羊油辣子遇热后迅速溶化,碗上漂着一层红油,油香与羊杂香直冲味觉,让人有了百分百食欲。
南泥湾香菇面。最早起源于延安的南泥湾,后来在延安各地都有。听说是战争年代三五九旅在大生产运动时期出现的一种面食。面条分山西刀削面和陕北揪片面两种,臊子里有泡发好的干香菇、小炒肉片。肉丸子分两种,一种是油炸丸子,一种是水汆丸子,油炸丸子外焦里嫩,水氽丸子外嫩里鲜,一黑一白,突出一个色。我曾去过多次延安二道街一家很有名的香菇面馆,每天到了饭点食客满堂,有时还得排队等候多时才能吃到一碗。前些年从榆林开车到西安,来回路过延安市安塞县,安塞县城是包茂高速西榆段唯一一个距离高速路口最近的县城,每次路过都到中午饭点,所以我经常会停留吃饭。出安塞高速路口四百米远是县中学,县中学斜对面有一家香菇面馆,每到中午食客络绎不绝。驻足在那里吃上一碗香菇面然后上路,既充饥又解长途路上的疲乏。
店头肚丝盖面。上世纪九十年代,黄陵县店头镇的石腰子棍棍面,与三原县的瓦头坡油泼面、洛川县的圪崂拌面一样,是往来司机中途吃饭歇脚时的主食。石腰子棍棍面以便宜、分量足、味道好远近闻名,后来应运而生了肚丝盖面。与时下流行的爆肚面不同,爆肚面用的是牛肚,肚丝盖面用的是猪肚。肚丝盖面是用青椒丝、卤猪肚切成丝炒制后,盖在煮熟的扯面上。看似极其简单的做法却成了招牌,可见必有过人之处。闻名不如一见,我专程赶到石腰子村,正是中午饭点,走进面馆,里面坐满了食客,有的在看手机,有的在喝茶聊天,显得很有耐心的样子。找个位子坐下,向老板要一份20元一碗的肚丝盖面。等了一会从厨房端上来一碗面,不是我的;又等了一会从厨房端上来一碗面,还不是我的。我钻进厨房去催促,看到里面两个人正在忙碌,女的在炒菜,男的在下面。看了半会我才弄明白慢的原因,男的把扯好的面下到锅里捞出来,女的才开始倒油炒菜,等菜炒熟后盖在面上,这样一碗一碗地做当然慢。于是继续坐回去耐下性子等,轮到我吃的时候已经过去一个钟头。虽说是慢了些,却是一流的口感、一流的味道。面扯得又细又筋道,菜炒得辣劲十足,卤猪肚的酱味与面香充分融合,产生出独特的“化学反应”,还真是名不虚传。
八百里秦川是三千年来陕西得天独厚的小麦产地,每逢夏忙时节,走进关中平原的村村落落,没入皇天后土的乡间小道,一浪一浪金色的麦穗在风中摇曳,发出呼啦啦的欢叫声,令人陶醉。正是因为盛产小麦,才有了陕西面食的多种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