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作者:墨耘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墨耘
其次说说王安石的阅山之作。
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为官任满返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一说是绍兴),听说有个飞来峰,于是顺路访名山,求灵感。这座并不算高的山,因为有坐落其上的“千寻塔”,所以让诗人获得了与自己理想共鸣的灵感,从而成就了千古名篇: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一般登山游览之作在于对山的鉴赏和感悟,但王安石另辟蹊径,不去写山,而是将着力点放在山顶的那座宝塔上,这是与当时他所处的时代和地位息息相关的。此时诗人正值壮年,抱负满满,正是可以施展才华的好年华。他特别强调古塔的高度,这座塔是周边最高的建筑物,独一无二,没有什么可以遮挡住这座塔,一种豪情油然而生,自然引出了全诗的名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可谓是大气磅礴,读来令人拍案叫绝。虽然当时王安石尚未被朝廷重用,但他坚信自己身怀经国济世之才,他的智慧和品德已达到“最高层”,在这个时代必将大有作为。
山高人为峰,只要肯登攀。再高的峰,终究会被人踩在脚下。王安石借登飞来峰之“千寻塔”,以塔喻人,以诗言志,一抒胸臆,他登的是山,阅的是塔、是人,胸怀的是天下,表达出了宽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达到了气势与哲理至臻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