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祥夫
数天前,不知和朋友说起了什么,说着说着就又说到了酒上,遂说起山东河北一带乡下人们经常喝的薯干酒。之所以说山东和河北,好像是,别的地方很少有喝这种酒的,即如东北三省,在我的印象中是没有这种酒,江浙一带更加像是没有。因为没喝过这种酒,但也知道这种酒并不好喝,是贩夫走卒之类喝的东西,这么说不是没有道理,鄙人从来没有见过有人在饭店请客上薯干酒的事。而且这种酒也大多都是大酒缸里存放的散酒,那种大酒缸合作社时期的供销社里有,个头很大,须两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水浒传》里的武松把蒋门神的小妾一下子举将起来扔在一口大酒缸里,也许就是这种酒缸,大肚小口。说它小口,其实也不小,是因为那酒缸实在是大,而且大多是黑釉,缸口上放一个红布包的盖子。鄙人过去在家门口的小百货商店里见过这种酒缸,但里边大概不是什么薯干酒,我们那一带出上好的高粱烈酒,打开缸盖把脸凑过去,一般人大多会被缸里的酒气杀到睁不开眼。这才是上好烈酒,用既浅而又是广口的那种酒碗舀多半碗上来,擦根火柴把它点着,那火苗是蓝的。再就柜台上要三四块熏豆腐干,因为过去的那种小店里几乎什么都卖,为了酒鬼们方便,酒缸边上就放着些盐煮花生米和豆腐干之类方便下酒的东西。下酒的好东西猪头肉当然是数一数二,但鄙人没有见过酒缸边有卖猪头肉的,当然你从别处拿来猪头肉再到他们那里买两碗酒他们也不会反对。简言之,在这种小百货店里,下酒的东西大致就两样:花生米和豆腐干。如果是大雪飘飘的冬天,这样的烈酒,那样的既浅且广口的小酒碗,再来几块豆腐干或用草纸三角包包的那种盐煮花生米,足以挡风寒也,为穷人的恩物也。
关于薯干酒,朋友们讨论过它的酿造方法,大多都说不明白,今天是既没有雪,强劲的北风也没有,却忽然想起酒来,而且想起的是山东河北一带底层人喝的薯干酒。为什么会想起酒,为什么又偏偏会想到薯干酒,这也算是一件奇怪的事,我想这件事应该问问深通酒道的杨小凡,他也许知道。杨小凡喝的好酒,一斤白酒下去像是什么事都没有,但是要给他鄙人这里的那种高度的高粱烈酒,让他来一斤,我想他也许会抵挡不住,也许会不免东倒西歪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