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耘
李广,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人,善射,历经西汉文、景、武三朝皇帝,曾任七郡太守,共40余年。李广从结发起,与匈奴交战70余次,战功卓著。
李广曾两次征战绥德。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以重兵入萧关南侵。李广从军来到绥德,抗击匈奴。他善于射箭,百发百中,杀敌将领甚多,由军士提升为郎、骑常侍。汉景帝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因有大臣推荐“李广才气,天下无双”,汉景帝派李广任上郡太守,驻守绥德。李广到绥德后,设寨堡、战匈奴、射猛虎,留下不少故事,到现在还有几个与他有关的地名。《绥德州志》载:“城东40里之李家寨,即汉李广屯兵处。”可见李家寨的“寨”由李广而起,村名由此得来。今天的虎墕村据说因李广在此射虎而得名。《汉书·李广传》载:“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绥德州志》载:“汉太守李广射虎于此”。他是一个典型的建功绥德的英雄汉。由此,想到那首著名的李广“射虎”诗: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余子俊(1429—1489),祖籍郢州京山,其祖先在元末时入蜀地,遂定居四川青神县。余子俊十岁丧父,自幼有大志,异于常人。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任延绥巡抚。明成化九年,余子俊奏请朝廷批准,将治所由绥德迁驻于榆林卫城,榆林遂成为整个长城沿线的重要守卫据点。明成化九年、成化十年,余子俊奏请朝廷批准后,大规模修筑了东起清水营(今陕西府谷县),西抵宁夏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县),连绵一千七百七十余里的长城。自此,绥德再也不是民族冲突时的最前线,开始成为一个商业中心。与此同时,余子俊还屯田养军,开市通商、促民族融合,兴修红石峡渠(后改称广泽渠),畅学兴教、开设卫学等。余子俊“修边、移镇、凿峡”三大功绩功勋卓著,也可称为一个建功绥德的英雄汉。
大绥德地区的著名作家路遥(清涧人)在《平凡的世界》里有句名言:“生活中真正的勇士向来默默无闻”,广大的绥德人民就是生活中真正的勇士、真正的英雄汉。千百年来,雨雪风霜、大漠黄沙、黄土古道,刀光剑影、劳动号子、铁汉柔情,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响当当的“绥德汉”,随着永不停息的无定河水、大理河水,在时光的故事里奔腾不息,而绥德汉子身上的铮铮铁骨精神,必将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由此,想到绥德博物馆藏、相传为明代道士张三丰诗碑的一首绝句:
山环水匝古绥州,
一片晴光碧树秋。
雁字数行随影落,
寒烟淡月两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