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鲁迅长安行》(连载73)

发布时间:   作者:王鹏程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王鹏程


鲁迅游孔庙,观察可谓细致,这当然和他自己的蓄须以及对胡须很有研究有关。目前可见鲁迅最早的留胡须的照片是1909年摄于东京,时年二十八岁。自此直至逝世,鲁迅不但一直留胡须,而且愈来愈浓密。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他的好友奥田杏花在为他制作石膏面模时翻模过程中不慎粘黏了鲁迅遗容上的些许胡须,今天我们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可以看到这尊珍贵的面模(馆藏一级文物)。
  三 游荐福寺(小雁塔)
  鲁迅日记1924年7月17日:“昙。午同李、蒋、孙三君游荐福及大慈恩寺。”荐福寺与大慈恩寺、大兴善寺合称唐代长安三大译经场,是唐代佛教传播和僧侣研修的重要场地,也是举行重大社会活动的场所。
  荐福寺毁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十二月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之后,后以小雁塔为中心,全部迁至安仁坊范围内(今西安市永宁门外友谊西路)。
  荐福寺旧址为隋炀帝杨广在藩为晋王时的府邸。唐武德元年(618),唐高祖李渊将此地赐予尚书左仆射萧瑀,称“西园”。唐太宗时为襄城公主宅邸。襄城公主去世后,为唐高宗与武则天所生第三子英王李显的府邸。弘道元年(683),太子李显继位,即唐中宗,英王府邸循例为“潜龙旧宅”,不与人住。李显继位一个多月后,被其母武则天废黜,贬为庐陵王,其弟李旦继位,为唐睿宗。《唐会要》记载,唐睿宗文明元年(684)三月十二日,敕令以原中宗府邸改建献福寺,为高宗追福而建。实则出自武则天之意。天授元年(690)九月,武则天登上皇位,十一月改寺名为荐福寺,并亲以飞白体书写“敕赐荐福寺”匾额。神龙元年(705)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景龙年间(707—710),唐中宗下令在开化坊以南的安仁坊西北隅另辟荐福寺浮屠院,并由皇室宫人集资建立了荐福寺的佛塔,正名为荐福寺塔,后俗称小雁塔。史学家概括为“女皇立寺,中宗造塔”。明清时期,陕西地方乡试取中的武举人,效仿唐代进士大雁塔下题名的习俗,到荐福寺小雁塔下刻石留名,形成“雁塔武举题名”之风。
  小雁塔之名,是针对此前玄奘法师所建的大慈恩寺塔而言。佛塔被称为雁塔,缘于玄奘《大唐西域记》所载“坠雁供僧”的典故,玄奘将“葬雁”之塔带回,此后便也将佛塔称为“雁塔”。后来随着“雁塔题名”的兴盛,大雁塔逐渐被固定为大慈恩寺塔的俗称。从高度上看,大慈恩寺塔高六十多米,荐福寺塔高四十多米,顺理就被称为小雁塔了。现存的清雍正十二年(1734)《荐福寺来源碑》中“浮图名小雁塔”,为小雁塔之名的确切记载。小雁塔及其古钟所成的“雁塔晨钟”景观,为“关中八景”之一。
  小雁塔是唐代密檐式砖塔中最早的一座,是极具代表性的佛教建筑遗存,对于研究中国古塔的发展演变、艺术风格、唐代的译经活动以及唐长安城的历史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鲁迅自然要去看一看了。不过,1924年7月鲁迅前往荐福寺时,荐福寺已经颓败不堪。就在六年前“护法战争”时期,靖国军张义安、董振五、冯子明、李虎臣等部以荐福寺为重要军事据点,攻打陈树藩军。经历多次激战,荐福寺及小雁塔弹痕累累,损坏严重。面对满目疮痍,可能因为极其失望,鲁迅只是非常简单地记下了游荐福寺。
  四 游武家坡(五典坡)
  据当年《西北晨钟》创办人康少韩对单演义讲:“有一次鲁迅先生、段凌辰先生,还有我,同游大、小雁塔及武家坡,返至城东南原上,伫立回望,段先生指着庄严的小雁塔说:‘似老僧入定。’鲁迅先生当即遥指妍丽的武家坡说:‘如美女簪花。’我与段先生齐鼓掌称赞,说是一副绝妙的对联。现在两位先生都已去世,这事只有我一人记得了。”
  武家坡,西安人念成“五典坡”,位置在曲江池南。武家坡因秦腔《五典坡》而出名,该剧讲的是薛平贵、王宝钏的故事,从王宝钏彩楼抛绣球招亲开始,到算粮登殿结束。京剧袭之,改编为《红鬃烈马》。1934年张恨水曾赴武家坡游览,对五典坡及王宝钏的寒窑记录甚详:武家坡“就在曲江池南边的深沟里”,“这一道深沟,弯曲着由西向东南,在北岸上,有三个窑洞门,都封闭了,传说那就是王宝钏为夫守节的所在。南岸随着土坡,盖了一所小庙,里面有王三姐和薛平贵的泥塑像,像后面土坡上有个黑洞,说是能够点了油灯照着向这里上去,另外还有一篇神话。其实也不过是看庙的人借此向游人讹钱罢了。薛平贵、王宝钏这两个人,本来是不见经传的,这武家坡当然也有疑问。但是西安的秦腔班子,几乎每日都有唱《五典坡》这出戏的,其叫座可知,那故事深入民间也可知了”。
  五 游大慈恩寺(大雁塔)
  大慈恩寺距离荐福寺五公里左右。鲁迅在 7月17日先游荐福寺,再游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乃唐长安三大译经场之一。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因追念母亲文德皇后(唐太宗长孙皇后),下令在长安城东南晋昌坊的隋代无漏寺旧址上营建新寺。是年十月,新寺落成,李治因追念慈母之恩而建,故名“慈恩”,并亲自命名为“大慈恩寺”。
  (未完待续)

编辑:晓佳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