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显古都新风貌 展示中华精气神 西安交出十四运会精彩圆满答卷 来源:西安日报 作者: 时间:2021-09-28
曾经的跑道写满光荣,飞扬大地彩虹;所有的冲刺只为梦想,瞬间闪耀永恒。 13天,是一首难忘的欢歌,在古都大地上唱响了“全民全运 同心同行”的体育强音。 青春的脚步从未停歇,追求永无止境;把一切险阻踩在脚下,希望紧握手中。 13天,是一场逐梦的征程,汗水成就赛场上的丰碑,初心照耀未来路上的星辰大海。 熊熊燃烧的圣火9月27日晚在西安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上空缓缓熄灭,第十四届全运会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精彩落幕。以“简约、安全、精彩”为理念,西安倾心书写出“办一届精彩圆满的体育盛会”的答卷,向全国人民展现出城市的精气神和百姓的获得感;更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中国向世界展示大国担当、大国情怀的一次生动诠释。 万名健儿叱咤赛场 完美呈现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 看健儿追着未来出发,自信的中国任英雄叱咤。 作为首次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举办的全国运动会,本届全运会是展示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群众体育实力和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窗口,书写着建设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新篇章。 在第十四届全运会开幕之前,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了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和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代表,东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运动员和教练员代表等,同大家亲切交流,勉励他们奋力拼搏、再创佳绩。 过去的十几天里,来自全国的1.2万名运动健儿在赛场上挥洒汗水努力拼搏,24人9队38次创造12项世界纪录、2项亚洲纪录、24项全国纪录,再一次完美呈现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 在本届全运会上,陕西代表团共派出 700余名运动员参赛,参赛项目和参赛人数均创历届之最。他们以老秦人的“拧劲儿”,争一流、创佳绩,共获得竞技体育 19 枚金牌,15 枚银牌,23 枚铜牌;西安市运动员为陕西代表团夺得 9 枚金牌、9 枚银牌、9 枚铜牌。 群体赛事活动陕西代表团共获得9枚金牌、11枚银牌、12枚铜牌以及5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西安为陕西代表团夺得2金1银3铜。 陕西代表团以及29支运动队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取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赛出了陕西精神、陕西风格、陕西水平。 赛场上,陕西健儿夺得奖牌总计89枚。其中竞技体育57枚、群体赛事32枚,创造了历届全运会最好成绩。西安健儿不畏强手,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团结奋斗,充分展现了良好的竞技水平和精神风貌,以11枚金牌、10枚银牌、12枚铜牌全面超越历届的优异成绩,实现了西安竞技体育历史性新跨越、新突破。 “全民全运 同心同行”的一幅幅画面定格在这座千年古都,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将长留西安,散发着持久闪耀的光芒。 赛事有期 精彩无限 西安开启“后全运”时代 再谱新篇 十四运会精彩落幕,给西安留下了荣耀,更是将“全民全运”的精神和理念注入到这座城市的血液之中,让“全民健身”成为西安的又一张城市名片。 在本届全运会上,群众赛事活动包括19个大项185个小项,通过全运会,全国的体育爱好者不仅可以欣赏到各路健儿的精彩比赛,还有机会亲自加入全运赛事。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如今,西安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已覆盖全市,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日趋完善。开启“后全运”时代,西安将 “人民至上”写在最显眼的位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有体育运动的权利、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 牵手全运,是一座城市的幸运。未来,十四运会所释放的红利将在西安长久延续。 坚持“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西安提前谋划“后全运”时代各项工作,持续放大全运效应。在场馆运营维护上,坚持市场化运作,引入专业团队管理,实现赛后良性运营,避免场馆赛后闲置。在城市建设上,做好全运会后城建计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北客站枢纽二期建设,抓紧谋划二环、三环提升扩能工程,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在产业发展上,大力拓展体育健康、赛事活动、专业培训、文化休闲等业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在城市宣传推介上,乘势而上,精心策划,持续宣传千年古都城市发展的新成就、新变化、新风貌,让全运会成为西安的新名片。 穿过千年期待,追着未来出发。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激发出的巨大热情和举办全运会焕发出的精气神,将转化为抢抓机遇、推动工作、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千年古都将奋力谱写西安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当好东道主 服务十四运 为精彩赛事贡献西安力量 “希望所有村民,作为我们的‘全运嘉宾’,能够在‘西安家园’里体验到来自陕西、西安衷心的问候!” 全运村是全运会期间全体村民的“大本营”,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十四运会全运村是历史上开村到闭村时间最长的。比赛之余,来自全国的运动员、技术官员、媒体记者们在这里度过了一个个难忘的日夜,也真切感受到西安贴心的服务和满满的热情。 每位入住全运村的客人都获赠一份独具陕西特色的礼物——《印象秦岭》茶杯和茯茶。全运村执行副村长杨祎介绍,《印象秦岭》茶杯是专为十四运会定制,杯身绘有秦岭的绿水青山,体现绿色全运的主题,盖钮选用西安市花石榴花,寓意赛场竞技如石榴花一样绽放,红红火火、充满希望。茶杯传承耀州窑工艺,彰显陕西的历史文化。 巍巍秦岭,镌刻周秦风骨;熠熠耀瓷,回响汉唐余音;酽酽茯茶,蕴藏秦川灵韵…… 为办好一届精彩、圆满的体育盛会,全市以体育为舟、全运为媒,向世界展示千年古都的新风采新气象,1300万西安人民深感荣耀和自豪。全市以十四运会凝聚人心、鼓舞斗志,调动各行各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广泛开展“塑美创佳争优”活动,以最美形象、最佳团队、最优服务展示古都魅力、绽放古都精彩,“当好东道主、服务十四运、奉献我的城”。 西安市执委会汇聚了众多精兵强将,下设综合组、文化宣传组、城建组、竞赛组、安保组、现场保障组,全力以赴服务十四运会。 十四运会期间,执委会各组环环相扣、紧密配合,服务保障全面有力,宣传报道有声有色,安全保卫平稳有序,疫情防控科学严密,确保了赛事活动精彩纷呈,获得多方面的广泛称赞。 以竞赛为核心,执委会竞赛组先后制定了17项决策运行和管理制度、20余项总体工作方案和150个专项工作方案,协助指导各项目竞委会完成了赛时工作“五图两表”。邀请竞赛组织专家到各项目竞委会开展了50次业务指导及桌面推演、30次赛前实战模拟演练,举行了10场测试赛,有力保障了各项赛事成功举办,打造了“全运经典时刻”,展现西安担当,贡献西安力量。 办好一次会 搞活一座城 魅力西安尽显新风采新面貌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 在这个革故鼎新的大时代,十四运会为西安留下的财富,不仅仅体现在体育事业发展上,更成为西安梳理发展思路、全面提升发展质量的新起点。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西安乘全运会东风,全面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不断提升城市品质;牢记“国之大者”,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施全域治水碧水兴城,打造山水之城、生态西安;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充分展现千年古都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开放与包容完美融合的独特魅力。 十四运会开幕以来,西安在各路媒体镜头中一直稳居“C位”,国内外主流媒体不仅及时报道了各项赛事,而且深度聚焦本届体育盛会的创新、改革与惠民理念。 《人民日报》刊登《全运会为城市添彩》,文中称,“对于东道主,展现全运会的精彩不止于赛场和选手,还意味着环境、交通等条件的改善,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振兴……” 新华社文《从天人长安到全民全运》中写到:“十四运会点燃的运动激情必将改变西安人的生活。从宏伟壮观的西安奥体中心、智慧绿色的全运村,到全面更新的一系列场馆,将实现‘即时效应’到‘赛后效应’的接力。” 《光明日报》发文《古都西安焕然一新》:“蓦然回首间,一个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的西安,已巍然屹立在世人面前。” 央视新闻频道以“绿色能源助力全运会”为主题,点赞本届全运会坚持绿色办赛,“所有的比赛场馆用电都来自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预计可减少煤炭燃烧6.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1.17万吨。” 《The 14th National Games is held in Xi'an, the thousand-year ancient capital city》通过全球通讯社联盟在美洲地区、亚太地区逾40个国家以英语、西语、日语、韩语、马来语等5种语言同时发布,并在第一时间被当地主流媒体、门户网站及重点资讯网站广泛转载落地,总量近450家次。美国国际日报网、纳米比亚通讯社、委内瑞拉南方电视台等海外媒体对十四运会进行了重点报道。 “参加了4届全运会,西安这边观众最多,最热情!我在这里很幸运,感谢西安!” 9月21日中秋之夜,在十四运会男子百米大赛中夺冠的苏炳添这样说。一时间“福地西安”刷屏网络。 就在全运会赛事如火如荼举办之际,西安全运会赛事驾驶员尹家新捡到一枚全运会金牌寻回失主的消息、为全国人民喜爱的全红婵找回心爱娃娃的消息,在人民网、光明网、中国青年网等媒体广泛传播,古城正能量借着强劲的运动风弘扬。 一场全运会,让更多人看到美丽西安展示出的新风采新面貌。 编辑:慕瑜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