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天天都是读书天(二)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 时间:2022-04-23
4月23日,我们再次迎来一年一度的“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在这个关于阅读与书籍的节日里,《文化艺术报》邀请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共同谈读书、谈生活。他们之中,有著作等身的作家,有新闻出版行业的从业者,有教书育人的灵魂园丁,有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乡村女性,有依靠阅读放飞心灵的普通工人,还有借助阅读扶智扶志的驻村干部…… 无论何种身份,阅读都在滋养着每一位读书之人的心灵。恰如作家弋舟所说:“喜欢阅读的朋友是有福的,人生如果要找到一个不会背叛自己、永远对自己有益的事物,那一定是阅读。” 用阅读来擦拭心头灰尘,让自己越来越干净 张红春(书法家,教授) 又到谷雨,今春最后一个节气。最近在整理近五六年来的自作诗词和以自作诗词为内容书写的书法作品时,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屈指一怔,五十年读书写字岁月过去,“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而“不知老之将至”(王羲之《兰亭集序》)。“半百”这个词让我蓦然看见自己两鬓的霜花,感慨有加。此生能与书法、诗词结缘,带给我如此之多的心灵宽快和意思悦适,何得天之厚如是哉!抑或是前世今生的遇见?不由又感恩天地,感恩五十年前父母对我的书法开蒙和人生引导,感恩家人和师友们鼓励支持和不吝指教。 读书、临帖、生活,是父亲的嘱咐,也是我今生的课程安排。 没有慧根,没读多少书,但尽本事多读书,有用无用的都读,读自己喜欢的书。能只读自己喜欢的书,无疑也是人生一大幸事,不功利,只得些意思。读了不一定能记住,而终觉没白读。倒没有变得“聪明”起来,似乎更糊涂了些,却也更喜欢自己了些。读书让自己欢喜,也是在终生寻找和塑造那个更喜欢的自我。昔日写过一首诗,《雨中读书得句》:“就雨将茶读好书,佛经随喜复心初。旷然天地明如洗,不让阴云蔽旧庐。”读书使人心境旷朗。北大一位校长说过一句话:“你触碰过的那些文字,会在不知不觉中帮你认识这个世界,会悄悄地帮你擦去脸上的肤浅和无知。”用阅读来擦拭岁月落在心头的灰尘,让自己越来越干净。 苏子瞻诗词文章书画笔墨在有宋一代是魁首。黄庭坚在品论苏东坡书时说:“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耳。”让人无法比肩的,还有他“适意”的人生态度和旷世才情,这些都源自他的“学问文章之气”。 半百过后,对人生和自身也有更多的认识。天地无涯,人生渺渺。不能望苏东坡等先贤项背,但能读先贤文章,临写他们留给我们精彩绝伦的书法作品,来生发我们美好明朗的心境,也是难得的福报。蜉蝣之翼,采采衣服,苔花牡丹莫论高矮,一样绽放出自己在世间的姿态。生活本就是诗,读书是诗,写字是诗,赏花是诗,想思是诗,洒扫入厨亦是诗。活着,就活在诗里。 2022年4月20日 于忘言居 (张红春,长安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女书法家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书协副主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阅读可以扩展我们有限的阅历 方英文(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阅读可以扩展我们有限的阅历,深刻了解人性与世界——也等于同时了解了我们自身,这无异于精神漫游、情操提升。我建议大家每天读书一小时,这样等于每天度过一小时隐士光阴,等于每天安安静静地、自私自利地享受一小时纯粹的自我存在感。如此坚持三个月,气质肯定起变化,胸襟也会不知不觉地开阔起来。我自己偏爱阅读历史和人物传记,且看书是做笔记的,好的篇目往往毛笔抄一遍,那叫愉快,享受!抄录好文章时,你能体会出伟大作家的心率搏动,语言节奏之音乐美感,以及非凡卓越的识见。我的许多手札就是摘录好文章里的词句,信手写来。 人生一定要读几本好书!不必求多读,但其中至少要有一两本书,值得一字一句读完,过段时间再读,慢慢消化理解。 阅读史学著作,可以打开重新认知世界的窗户 厚夫(教授,作家) 我青年时期是个狂热的文学青年,一门心思想当作家。 1990年,我进入大学任教后,因为职业的原因,我读书的兴趣相对收敛和固定了。教师的职业决定了必须不断阅读,不断充电,不断思考。在大学工作几十年来,我的学术兴趣虽然不断位移,但读书的爱好却一直没有变化。 多年来,我的读书单大体分为这样几类: 一类是对专业图书的阅读。这些书随讲授课程与学术兴趣而变化的。我的学术研究由当代散文转向延安文艺与路遥研究,这样我的阅读重点也不断转移。学术研究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瞭望世界;不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无法做到创新。 另一类是休闲性阅读。我少年时期养成喜欢历史书的习惯,这些年更加痴迷。有这么几本历史书值得一看。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这些书也能拓展视野、激发思维。 我的理解,历史的存在是客观的也是真实的,而对于历史的叙述却具有主观性。我记得西方美学家齐美尔曾说过这样一番话:历史学家其实和艺术家或文学家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非本质差异,两者都存在对事件与人物的主观建构,所以说历史学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视为文学家或艺术家。阅读史学著作,可以打开一扇扇重新认知世界的窗户。这些史学研究方法,我后来在撰写《当代散文流变研究》与《路遥传》中均吸收与运用了,而且效果也不错。 (厚夫,本名梁向阳,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延安大学路遥与知青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路遥传》作者) 我为完善知识结构而阅读 李焕龙(安康市图书馆原馆长,现安康市慈善协会义工) 每个人的在校学习,无论时间长短、文凭高低,其知识所得都是有限的。而弥补实际使用时的知识不足,尤其是工作、生活上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关键要靠阅读。 我热爱阅读,是因为工作需求,是为了完善知识结构。刚参加工作时,在乡镇从事文秘、宣传、财税、民政、司法工作,我除了阅读政策法律书籍,系统读了大学文秘、财会、政法专业教科书,使我因具备专业知识而被人称为"小专家“。三年后进城,到县广播站及后来的安康电台、电视台、电视报社当记者、做管理,我除了阅读大量业务书籍,还系统读了大学新闻专业的本科教材,并针对农业报道、党政宣传面大量广的实际,选修了中央农广校、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的三个专业,通读了相关课程的书藉。从事文学艺术研究工作后,我除了阅读文艺、戏剧、曲艺、书画专业书籍,还选修了大学中文、戏剧、哲学、美学专业的教材。退休之前,在图书馆工作五年,除了选修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专业,读完本科教材,使我受益最深的,是“阅读推广人"系列丛书。这一套书,不仅使我认识到了阅读推广对于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性,而且学会了做好阅读推广工作基本技能,从而使本馆在创建读书会、开展团队阅读等方面创出特色,两次被评为全国的"全民阅读”先进集体。或许正因为如此,自己成了中国图书馆学会的阅读文化研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当一个门外汉,被人称为“专家”时,我想,这是得了专业知识阅读及"完善知识结构"这种阅读方式的大益。 退休之后,更要通过阅读来学习。那么,如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呢?有两件事,给我的体会很深。一是当我突然患了糖尿病,初时因为不懂而恐慌,心理压力很大。后来读了有关糖尿病是什么、怎么治、怎么吃等相关图书后,明白了,开朗了,能与疾病和谐相处了,控糖很快成功了。病情好转后,到市慈善协会当义工,头个周很茫然,我便一口气买了19本书,两个月读完,马上学懂了慈善业务,迅速入门。当同事们问我为啥入行如此快?我回答:读书帮我在学善、行善上完善了知识结构。 书籍很多,人生有限。为了不至于盲目读书,我始终明确一个阅读目的:为了完善知识结构。 (作者李焕龙系安康市图书馆原馆长、图书馆学会会长,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文化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联盟常务理事。系陕西省散文学会、民俗摄影协会副会长,杂文、喜剧学会常务理事,安康市作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我的“强迫”读书 白忠德(教师,作家) 以我浅见,大凡读书,就其动力而言,总逃不过主动与被动四字。有些书,是我们主动接近;而有的,则是被动接受。后者又有两种情形:一种为自己所逼;另一种为别人所迫。作为一名写作者和大学老师,我是经常干些胁迫自己、也迫使学生读书的事儿。 我家在农村,父母是农民,忙着一大家的生计,没空督促子女读书,加之家里也没有书。小学上得晚,也不晓得学习,初中、高中都应付了课本和考试。好不容易上了大学,迷上了新闻,发了一堆“豆腐块”。真正的文学阅读是从毕业留校后开始的。没有童子功,又缺乏上学时的滋养,我的文学园地,好比一片荒漠,也杂草都不长。要写出好作品,必须先从学习名家的优秀作品起步,看他们是咋样记人、叙事、绘景、抒情的。每天下班后,把自己关在不足十平米的宿舍,抓起书就看,常常熬到深夜。有时躺进被窝,激动得睡不着,就又翻身起来,趴在书桌前,延续书中的欢快与苦痛。看得多了,笔下活泛了,就开始发表出版,再也没消停下来。 从名家作品那里尝到了甜头,几年前我从行政转为专业课老师,就把这种“胁迫”转嫁到了学生身上。这个大多是以作业形式现身的。比如作为写作课老师,只要讲文章的开头结尾,我就会以鲁迅的作品为主、辅以其他作家,先让学生抄其开头结尾。而针对旷课、上课看手机、或违反其他规矩的,我就罚抄名家名作,强迫他们读书学习。 我时常记着老祖宗的话:“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就读书而言,有时逼迫一下,或是被勒苛一下,反倒成了好事,从书中学到了知识,习得了做人。 (白忠德,佛坪县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碑林区作协副主席、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获首届吴伯箫散文奖、第七届冰心散文奖等多项。) 读不完的书 马忠(编辑,批评家) 有人问我:“你是怎样走上文学批评之路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一时很难回答。事实上,我写所谓的评论,完全是读书使然。因为爱好文学的缘故,结识了全国各地许多文朋诗友,每当他们有新作出来,总要赠我分享。每收到一本书,我都会在认真读完之后,写上少则几百字、多则数千字的读后感。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惯。随着收到的书越来越多,写的书评也越来越多,量的积累自然引起质变,最终操持起了批评这个活儿。 在我看来,一本好书,不仅可以令一个人变得明智,甚至可以深深地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与命运。二十年前,我只身南下广东,经历了人生中最为低谷的日子,吃尽苦头,睡过天桥。就在我几近绝望的时候,路遥《平凡的世界》赋予了我激情和力量,主人公孙少平身上总是闪耀着希望之光,在所有的挫折面前,他始终没有失去理想,没有失去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这本书犹如一针强心剂,彻底改变了我的精神与生活状态。 回顾这些年所走过的路,我深深体会到:人是在希望中走向远方的!就如同《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孙少平,他的毅然、坚定,不卑不亢,不屈不饶的精神,一直鼓舞着后来遭遇很多次人生窘境的我。 书非借不能读也 白玉稳(教师,作家) 爱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让别人爱读书是一件很受罪的事。我们管不了别人,就做好自己。每天看几行,读几页,再感悟一番,自己娱乐自己。 买书的人,通常读得不认真,也没有效率,书还是要借阅,我相信“书非借不能读也”是真话。拿别人的书是要还的,不能搁置,更不能束之高阁。自己不讲诚信,估计以后能借到的好书就不会太很多。 选择性读书很重要。人不能到了书店就眼睛发花,你得明白你喜欢什么,你需要什么,还有你敬仰那个作家。我们的时间很重要,而书浩如烟海,你是看不完的,所以必须有选择性。 任务型读书和兴趣型读书是两回事。任务型的,是为了某个目标非读不可的,从事某个领域的工作,就必须读专业的书。他们需要考试,通过选拔来发现人才。兴趣型的就不一样,你喜欢什么就看什么,没有具体的任务,也没有时间的要求。往往兴趣型读书是快乐的,而任务型读书就有可能痛苦。现在是用证件说话的年代。没有那几个本本,你在社会上可能寸步难行。 “世界读书日”来了,各类的读书活动很多,这样也好,起码让人知道,一个民族不读书是不行的,一个社会应该是书香社会。能给人提醒,就说明重要,我们也必须适时而动,去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养成一个阅读习惯,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意义。 (白玉稳,陕西蓝田汤峪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陕西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陕西省散文学会教育文学委员会主任,西安市教育学会教育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出版散文集《白云深处》《百味》《不跪的山羊》。《百味》获奖第三届丝路散文奖。) 阅读要能够为我所用 史铭(媒体人) 自古以来,读书是很私人化的事情,没有人读书时想过跟自己的社会角色关联。现在很多人读书目的性很强,并不注重知识的转化。我的观点是:阅读要能够为我所用。 鲁迅、曹雪芹都不是学文学的,但他们都是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的人,有时候能出成绩的并不一定是自己的专职。我们鼓励大家做一粒“读书种子”,就着自己的兴趣,多读书、读好书。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经典浩如瀚海,虽然看不完,但读经典就像是跟古人对话。书读得多了,我们才能够写出、表达出人人心中所有,笔底却无的东西。 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国文化的学者。中国文化的载体一直发生着变化,石刻、甲骨、青铜器、竹简,纸书,一直到现在的电子产品,我们不需要贬低数字阅读,读书也不仅限于读纸质书。当下,阅读载体的变化,让读书更便捷了,每个人都有个行走的书房——手机。不论是哪种载体,能够静心阅读,把书读活,将知识转化为精神财富,并能够“学以致用”,我们才算真正拥有了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宝贵且免费的财富。 关于阅读的技巧,我的方法是做延伸阅读。比如读张爱玲的小说时,我会再去看王安忆的书,会顺带把李鸿章了解一下,看完李鸿章会去了解盛宣怀,了解天津和上海开埠……这样纵向、横向去延伸阅读,便于我对所读内容有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的认识,才能把文“化”为己用。 阅读,使我反省、催我上进 张银萍(陕西眉县文化馆干部) 读书是一种思考,一种领悟,拨亮的是我们的心灯,升华的是我们的灵魂。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好多人浮躁空虚,苦闷彷徨。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从自身因素着手。北宋大儒张载曾说过“动非自外”,意思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外部因素,而在于内部动力。读好书对于提升和完善个人综合素养,有着“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 小时候,学习不像现在这么紧张,我总是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如饥似渴地涉猎课外读物。当时最喜欢的书是各类连环画;稍长大些,我又迷上了引人入胜的少年文艺。当时没有财力购书,就从小伙伴那儿借阅。有时候从晚上熬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钟,囫囵吞枣地看完,如期归还,为的是“再借不难”。 书籍,为孤陋寡闻的我打开了外面多彩的世界。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活的人物形象、充满睿智的语言以及字里行间真善美假恶丑的信息,一点一滴在我的心灵中筛选、甄别、积淀,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教育着我、洗涤着我的心灵,升华着我的人生境界,使我反省,催我上进。 有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所以,我们要把多读书、读好书作为一个好的习惯传承下去。让我们爱尚阅读,在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阅享人生! 书里有阳光 高鸿(中学一级教师,副校长) 打小喜读书,爱做读书笔记的秉性一点未改,读书是足不出户的旅行。喜读书,远离名利场的热闹,获得灵魂的享受,日子和美国作家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一样明净。 读书强大内心。“人读书越多,越不会被外在的环境所困扰,越不会被寂寞、孤独这样可怖的东西所折服。因为,书会逐渐在人的心灵里建造一个王国。”书读得多了,无形中就会帮我们披上一身铠甲,赋予我们前行的勇气。让我们在漫长的岁月里,历经沧桑,内心更加强大,如同《平凡的世界》一样不平凡,这是满满的文化自信。 去年,患病在家,夜色漫长,书就像春日里的暖阳,不炽烈,但却温暖。带着体温的文字,犹如一粒粒珍珠,闪烁在眼前,璀璨于心灵深处。有书作伴,温凉的世界多了一份温馨,滋味幽长,无尽暖身。作家梁晓声曾说:“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备受挫折的时候,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让你安静从容地面对。” 有人读书的地方,就有光。读典籍,指尖划过千年时光的烙印,与古人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是书籍的力量。读书,其实就是一次次思想的操练。喜欢书的人都自带光芒,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别人。 阅读为我打开了世界 黄燕(安康市平利县城关初中英语教师) 小时候,尽管家里并不宽裕,母亲卖几个鸡蛋也要给我换回几本小人书。一盏油灯下我在桌前读书,母亲在桌后做着针线,每每我读到动情之处,母亲便停下手中的活,或微笑或皱眉或惊叹,这些回应让我读得更加卖力,更加动情,母亲也听得更加入神。一种“我会为母亲读书”的成就感,激发了我要好好读书的欲望。 记得初二那年暑假,大地似乎被烤得要冒烟了,草木都低下了头。我和母亲顶着烈日在地里翻薯藤,我的每一根睫毛上都挂上了汗珠,突然感觉眼前一黑便晕倒在地里。我醒来听到的第一句话是,“你要好好读书,书读多了就不用吃这样的苦。”这彻底改变我学习的态度。 从那以后,我白天在教室里专心读书,晚上在路灯下读书,放牛时在山坡上读书,从语文课本到作文大全,再到文学著作,我都如饥食渴,生怕错过每一次读书的机会。阅读打开了外面的世界,让我有机会到大山外“读书”,也让我拿到了“铁饭碗”。 我师范毕业回到乡里,每天面对大山,与学生为伴,与书为乐。我们在教室里、操场边、山脚下,朗读、默读、表演读……读法多样;《西游记》《小王子》《十万个为什么》……种类繁多;读文字、读图形、读音符……形式各异。书籍带领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古今,畅游中外;开启了“山里娃”的心智,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升腾起一个个美好的梦想;我的教学生活也变成了一种求索、一种成长、一种乐趣。“最是书香能致远”,我始终坚持静心读书,潜心教学,从书中汲取营养滋润心田、丰满理想,从而成就学生的成长,书写自己的人生。 以阅读来慰藉寂寞下的灵魂 陈迟(一线工人) 台湾女作家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我当初读书,单纯粹是为了打发时间,消除寂寞,慰藉心灵,并不是想要改变些什么。 每天两点一线的上下班,在我的身上体现得可谓是淋漓尽致。在我的心里,从小就有一个远方,那里有无尽的星空和草原,有雄壮的雪域高山,有平静祥和的湖泊和森林…… 我每天畅游在书海里,寻寻觅觅,那些远在天涯的地方。读书时,我的灵魂跟着作者播撒的一行行思想种子行走在路上。前头带路的作者,讲述的情节若是喜庆了,我就会乐出声,要是悲悯了,我也会不禁流下几颗眼泪。 在阅读的过程中,让我了解和认识了很多世界各地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以及迤逦风光。也知晓了太多太多骇人听闻的事情。 阅读,给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书籍就像解压器,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陪伴,是思考,更是在自己最无助,压力大的时候一种抚慰、灵魂上的救赎。 阅读,是对人生的一种探索。一本书就是一把钥匙。读一本书,你就会打开一扇门。人的一生要走很多路,路上的门千奇百怪,有的人或许一生就打开了一扇,平平淡淡,而有的人则打开了无数扇,丰富多彩。 旧钥匙插在了旧门上,可我还是要继续阅读,才能打开自己脚下的新门,让生活更加美好。 阅读让我青春无悔 陈菊艳(咸阳宝石钢管钢绳公司职工) 我是石油制造业一名普通工人。从学校踏进生产车间大门,冰冷的钢铁和轰鸣的机器是我工作的主要内容,平淡无奇的生活有过痛苦更有快乐,婚姻中的另一半常年戍边,两地情思书信往来。我在阅读中深深到会到“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思念和无奈,给自己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无数孤寂冷清的夜晚,阅读陪我度过许多难忘岁月;在嘈杂的工房和烟火日子中,也曾迷茫困惑,甚至停滞不前,孙少平的形象和精神激励我努力前行,不管是否成功,也要拼搏一番,不给生命留下遗憾,阅读让我青春无悔。 我生活的天地很小,八小时的工作之余就是家务和孩子,是阅读给我带来了开阔的视野和广袤天地,我在阅读中认识了自己,认识了许多有趣的灵魂,从他们身上学会了宠辱不惊,在困境中看到了柳暗花明,阅读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少年时读书,心怀梦想,渴望诗和远方;工作后读书,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真谛,珍惜身边的一切。喜欢读书,与书为伴,我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在生活的五味俱全中阅读人生这本无字的书,从孩童到中年,阅读,一直陪伴在我的身边。 阅读的收获,远远超越我的付出 冀卫军(商洛电力职工,部门主任) 电力作为我国最大的社会公共服务行业,服务对象遍及千家万户,数量巨大,但真正与客户直接打交道的人,却非常少,除了少数营销和窗口服务人员外,大多数人的工作,都从事与电网、设备和网络的日常运维、检修、调控和建设等内部循环的管控工作,实行半军事化管理。 1995年,我大学毕业进入供电企业,从事电网设备运维检修、建设和行政管理等工作,和外界几乎是绝缘的。工作之余,渐渐喜欢上了阅读。除了满足工作需要,涉猎部分专业和管理书外,更多的是小说、散文、诗歌,以及哲学、时政、经济等方面的书籍。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虽然我阅读的初衷并不是冲着黄金屋或颜如玉去的,仅仅是为了填补工作之余的精神空虚。但真正爱上阅读后,它给予我的收获和回报,远远超越了我的付出和预期。 通过阅读,我从中间接了解了世界各国不同的人文、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形态的变迁和传承,不同作家、诗人多姿多彩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和世界,汲取不同人的生活和人生智慧与经验,丰富和积累自己的知识储备,锤炼和完善自己的阅历与品格,让自己从容面对和化解日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家庭中的问题和困难,人生健康而富足,生活充实而快乐。 书籍铺就成功路 李福钧(陕西秦农农村商业银行高级经济师,陕西金融作协会员) 回顾近六十年的人生经历,总结其中的感悟,我觉得最深切的体会是:书籍为我铺就了走向成功的康庄大道! 我自小出生在秦东潼关贫困农村的一个爱书之家,不到七岁,即被因儿女众多而不得不辛勤劳作的父母送进村小。在那物质极度缺乏的岁月,村小小小图书室里的几百种书籍,成为每周六下午自己最为渴望的精神食粮。求学的前几年成绩优异,一路风平浪静。可到了高中毕业,接连参加两次高考却都因微小的差距而名落孙山!之后,像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样,作为知识青年,重新回到家中,和祖辈父辈一起,开始晴耕雨读的庸常生活。床头有限的几种文学杂志和十多本秦腔剧本成为一天劳作后最亲密的挚友。同时,参加刊授和自学考试,让自己有了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追求。 1983年底,辞别父老乡亲,携笔从戎,踏上西去列车,进入部队这人生的第一所大学,按受肉体和心灵的双重锤炼。三年后,在即将脱下戎装的时候,却因缘际会考入更远更西的军校深造,虽然三年后的学历仅仅是个中专,但是,永远铭记在心的是,冬季青海高原寒夜里军校图书馆阅读难得一见的文学书刊带来无限暖意! 一年后毕业留校工作,我随学校从西宁迁居到古城西安。从钟楼书店、到西大街省图书馆,从笑称西安北大荒的东北郊徐家湾,到令人向往的南郊大学城里的西北大学图书馆,我凭借一张小小的借书证,如鱼得水,又如饥似渴,一边不断开拓阅读的领域,汲取知识的琼浆,一边努力写作,不但顺利完成了大专段自学考试,取得了毕业证书,而且积极写作,实现了电台里有声、报刊上有名,连续两次荣立三等功。 1998年冬,脱下军装,转业进入金融系统。面对陌生而又崭新的工作环境,我主动压缩周末和节假日的休息时间,报名参加中央电大本科段相关专业的进修学习。两年后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取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 与此同时,结合实际工作需要,不断通过对专业书籍的阅读,了解金融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技术应用状况,在此基础上,认真撰写出十多篇调研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其中四篇获得省级行业协会的表彰奖励。2015年,经过层层申报、逐级审查和严格考试,终于获得高级经济师职称,并被任职的秦农银行总行聘任,从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年届花甲,渐渐脱离具体工作,开始进入准退休时代。由于种植花卉中的海棠四品,引发了研究兴趣。接下来,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对海棠花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了进一步认识,从而坚定了继续前行的决心和信心。我也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能有署上自己名字的书籍得以出版发行,将两千多年历史的海棠花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编辑:晓佳 责编:高思佳 终审:吴汉兴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