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备受关注,其中文化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共谋文化发展大局。他们提出的意见建议涉及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法、文旅融合事业人才机制以及加快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建设等等多个文化领域。
全国人大代表杲云:
建议制定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法
建议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法》。
目前,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缺乏国家立法支撑,日常管理面临多重困境。通过国家立法保护红色文化资源,是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坚持精细化立法的生动体现,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聚焦“合理界定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明确立法基本原则、建立科学认定制度、明晰各方责任、强化非国有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突出合理利用”等方面,通过顶层设计整合各地立法实践,加快制定全国性的法律规范,将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有机结合、形成合力,解决地方立法“碎片化”问题,促进全国红色文化资源协调、规范、有序发展。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陈勇:
建议将抗战历史加入香港本地教材
建立中国香港抗战历史纪念馆,保存好香港的抗战遗迹,同时将抗战历史加入香港本地教材。让我们的下一代知道自己是谁,永远记得和平的珍贵,不被外面的反华力量忽悠洗脑,而做出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全国政协常委吴为山:
以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助力党史学习
加强对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研究和评论。专题研究经典作品背后的党史故事和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总结归纳怎样用美术作品讲好党史。
围绕建党百年精心组织创作,打造新时代的红色经典美术作品。通过举办“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班”,以创作带动教学,在出精品之时出人才。
举办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建党百年美术展览,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一些革命老区的纪念馆、博物馆缺乏高质量的艺术品,相关机构应认真梳理资源,组织好规划、征集、创作,讲好红色故事。
全国政协委员迟子建:
将文化消费券列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
建议将文化消费券列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尤其是对边疆等经济欠发达、对文化产品有迫切需求的地区,由中央财政予以适当补贴。此外,还可以尝试打破文化消费券的地域限制。发放文化消费券,既可以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也间接打击了盗版,培养人们文化消费的习惯。
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以及人们对真正的文化产品缺乏认识,文化娱乐化、碎片化的倾向在所难免。现在信息技术进步是好的,但它容易把人变懒惰,令人不同程度地“失智”,沉浸于真正知识的人会减少,当它成为一种风气时,对文化是有伤害的。
全国人大代表阿来:
把真正懂文化的人纳入文旅融合事业
做文化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真正有文化的人花费精力投入进行深度调研,创新转化。
要解决文旅融合当中这些问题,首先最重要的是,怎么把真正懂文化的人,吸纳到文旅融合这项大事业里面。一个真正懂文化的人,他很可能既不是一个投资主体,也不是一个政府管理人员。怎么把他们的智慧、他们对文化深入的研究和理解融入到文旅项目当中?这其中涉及到人才机制创新问题,值得高度重视、深度探讨。
全国人大代表马一德:
完善国家文化公园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
组建国家文化公园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一体化知识产权政策体系,统筹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重点工程。
建立知识产权行政和司法协同保护机制。
拓展文化领域知识产权治理的法制维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国家文化公园共建共治共享。
全国政协委员张颐武:
以数字化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
以技术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数字化,鼓励数智文旅科技应用。
推广电子票证,实现无接触旅游消费。建议从产业政策层面大力推广电子票证试点,实现文化和旅游消费载体的融合,构建文旅融合的基础设施。在全行业推动文化和旅游消费凭证的电子化和一体化,实现数据打通。
把文化IP打造为线上线下融合的抓手。
全国政协委员魏玉山、阎晓宏、孙寿山、吴尚之:
加快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建设
建设出版强国,完成新时代党中央赋予新闻出版工作的新职责新任务,需要有行业高端智库的支撑。
新闻出版研究机构体制机制不活的情况普遍存在。因为没有纳入高端智库试点,未能享受到赋予智库试点的特殊政策,新闻出版研究机构作用的发挥受到诸多限制。
面对加快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建设,他们提出:加强新闻出版行业智库的顶层设计。
尽快遴选几家符合条件的新闻出版行业智库纳入国家高端智库试点。遴选符合条件的新闻出版研究机构纳入高端智库试点,有利于破解难题,有利于培养一批能力卓越、勇于探索的新闻出版行业科研领军人才,做到“出成果”与“出人才”并举,以更好地服务出版强国建设。
完善对新闻出版智库的管理。
综合央视新闻、央视网、《中国旅游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等
编辑: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