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方舱医院医生的六小时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徐明卉 时间:2020-03-13

  山东医疗队医护人员准备进入方舱医院

  日照市政府领导与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话别

曹伟所在的医疗队是山东省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日照市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


  曹伟,山东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医生,莒县人民医院肿瘤科三病区主任、主治医师。他所在的医疗队2月9日到达武汉,被分配到汉阳方舱医院工作。这个方舱医院由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改建而成,一同进驻该方舱执行医疗任务的有山东省、四川省和福建省三支医疗队。 
  家乡有难咱不去谁去 
  曹伟原来有一头浓黑的头发,到方舱医院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剃光头。这样可以轻装上阵,避免交叉感染,节约穿防护服时间。他给自己拍了一张照片,发到朋友圈、微信群里。朋友、同事看到了纷纷点赞,有的还进行了转发,引来一些曹伟不很熟悉的人也添加了他的微信。“曹伟加油!”“祝你胜利归来!”“做好防护,平安回家!”看到这些留言,他心里暖暖的。 
  为了支援武汉,曹伟三次向医院领导递交申请书。他和妻子都是湖北人,一起求学,毕业后一起到山东莒县人民医院工作。2019年,他被评为莒县“好医师”。此时此刻,他觉得自己不能辜负这份荣誉,关键时刻,党员不上谁上?对他的请战申请,妻子双手赞成:“家乡有难,咱不去谁去!”因为工作需要,他前两次申请都没有被批准。第三次递交请战申请书时,曹伟对院长说:“我老家在湖北,疫情当前,我应该奔赴一线为家乡出点力!” 
  经过研究,曹伟的申请终于获得批准,加入山东省第八批赴鄂医疗队,成为一名光荣的医疗队员。他和另外12名山东医疗队队员分成一组,进入方舱医院开展医疗工作,负责近400名新型冠状肺炎患者的医疗。 
   全副武装 
  方舱医院,是应用“整装卸”理念设计的现代化机动医疗系统,主要担负重大灾害救援、应急支援保障、突发疫情等任务。以前方舱医院主要是部队应用,是可快速部署的成套野外移动医疗平台。武汉疫情严峻,使方舱医院发挥出巨大作用。汉阳方舱医院的B1区由白色的木质挡板隔出49个单元,一共960张床位,山东医疗队和四川医疗队各负责一半。这里集中隔离治疗各社区确诊的新冠肺炎轻症患者,避免他们在社区产生交叉感染。到方舱医院能给患者及时治疗和观察,防止病情加重,降低病重率和病死率。 
  快到交接班时间了,接班进舱的医生和护士要提前做好准备。进舱之后要连续工作6小时,中间不出舱,不喝水、不吃饭,也不能上厕所。否则要重新消毒,重新穿防护服,麻烦不说还耽误工作。领取的第一件物品是纸尿裤,一个护士说:“我以前都是给孩子穿的,没想到现在轮到自己了。”还有医用口罩、一次性医用帽、防护服、防护鞋、护目镜。每个人都很自觉,进舱前少喝水,尽量在工作期间不解手,实在不行只能用尿不湿应急…… 
  穿防护服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先后要经过好多步骤:戴口罩、戴防护帽、戴第一层手套、穿隔离衣、戴第二层手套。一个护士拿来透明胶,把手套与防护服接触的地方进行粘贴,必须密不透风才能达到防护要求。然后穿防护鞋套、穿防护服,戴第三层手套,戴护目镜。护士再次用透明胶把护目镜与口罩接触的地方进行粘贴封闭,手套与防护服接触的地方同样这样做,不能有泄漏。进舱的医护人员“全副武装”之后,护士拿过一支黑色签名笔在每个进舱医护人员的后背写上他们的职务和名字——大家穿着一样的防护服,很难分清谁是谁——写上职务和名字方便患者辨认。又在名字下面写上“加油”,进舱医护人员都这样互相激励。 
  没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做不好方舱医院里繁琐的医护工作。 
  工作期间要密切观察重症患者生命体征,体温和血氧饱和度,交接班之前必须做好医疗记录,需要记载的事项不能遗漏。这些医疗记录对患者的进一步医疗很重要,必须尽心尽责。 
  终于到了交接班的时间,出舱程序十分繁琐,但每个步骤都是必要的: 
  在缓冲间,曹伟先要用消毒液在手套上消毒,脱掉外层手套。双手再消毒,戴上新手套,摘掉外层帽子。手套再消毒,脱掉护目镜。手套再消毒,脱掉口罩……直到小心翼翼脱掉防护服,脱掉防护鞋,最后从头到脚喷酒精消毒,之后才能成为“自由人”。走出隔离区,长长舒口气,第一件事是赶紧上卫生间。脚沉得像坠了一块铅,他只想快点回医护人员住的酒店休息,能自由伸个懒腰都是享受。 
  “遥远”的70公里 
  作为医生,曹伟每天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筛查出重症患者,3小时梳理一次。治疗轻症患者以口服药物为主,进行抗病毒治疗。对患者的医疗方案在不断完善之中,正在开展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方法,只要对治疗新型冠状肺炎有效,就不停地进行多种方式的尝试。 
  每当穿上防护服,喝水就成了一种奢侈的事。穿着防护服,等于把人密封在里面,不能喝水,还总流汗。汗水顺着脸颊流到嘴边,曹伟不自觉地舔了舔,有点涩、有点咸。长时间穿防护服呼吸会有点困难,甚至头晕、心悸、胸闷,眼镜会蒙上薄雾,看东西有些朦胧…… 
  “曹大夫,有个患者情况不太好,你来看看吧!”一个护士急匆匆走来。那是一位六十多岁的患者,上午指脉氧还跃90,下午就掉到70,患者病情明显加重,必须转院治疗。很快,担架送进方舱医院。这是一种特制的担架,患者躺到担架上后,会拉起一个罩子把他罩在里面,与外面完全隔绝。 
  看着患者被担架抬走,曹伟在心里暗暗为他祝福,也不由想到妻子和孩子,想到父亲和母亲。曹伟的父母住在咸宁,春节前他本来已经订好了机票,准备回去看望父母,却因为疫情没能成行;现在汉阳方舱医院离咸宁只有70多公里,坐动车不到半个小时,曹伟却依然只能止步于此,不能回去探望二老。 
  曹伟不敢告诉父母自己在汉阳方舱医院。工作结束后回到住处,他照例给父母打电话报平安:“我挺好的,你们在家好好待着,少出门,多保重。”母亲不知道儿子离自己并不远,以为儿子在莒县呢:“孩子,你要注意保护自己啊,武汉这面有医护人员都感染了,可不能大意。” 
  治病 更要治心 
  看到曹伟,许多患者的眼神充满热切的期盼。“曹大夫,”一个患者看到曹伟防护服后背写的名字,“最近我能出院吧,家里还有老人需要照顾呢!”类似这样的话曹伟听得太多了,患者最害怕出现加重情况,一旦出现就要转到定点医院进一步治疗。新型冠状肺炎与“非典”感染不太相同,就是少数轻症患者会突然加重病情成为重症患者甚至是危重患者。这给一些患者带来恐慌,心情很压抑。这样的精神状态会影响患者的免疫力,形成恶性循环。医生不但要为他们进行医疗,还要适时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这种情形曹伟从事医疗工作还是第一次遇到。 
  一个中年患者操着浓重的地方口音,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曹伟是湖北人,听得懂湖北方言,患者也因此喜欢与他说话。轻症者不需要更多的药物医疗,主要是加强观察护理,很多患者是心理出现问题,曹伟就扮演了心理疏导的角色。他安慰中年患者说:“轻症患者都可以治愈,昨天不是有六个人出院了嘛!”这话引起对方的不快:“有一个出院的和我同一天来的,他治好了,我为什么没治好?”曹伟笑着解释:“你们同一天进来不假,但每个人的体质和免疫力不一样,用药是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绝对不会厚此薄彼……” 
  换位思考,患者的焦虑是可以理解的。对待患者不能性急,某种意义上说,治心比治病更重要。一次,刚送走一个转院患者,其他患者也情绪低落,很怕这种噩运降临到自己头上。曹伟忙说:“没事的,你们看这几天的疫情通报,感染率在逐步下降,治愈出院的人越来越多,正在往好的方面转变。转院是进一步治疗,没什么可怕的。”他的话起到了一定作用,患者心里踏实了一些。 
  这天,方舱医院新收进一批新冠肺炎感染者,是从两个社区转来的。四五十个患者忽然进来,要安排床位,要告知注意事项,要提醒不要摘下口罩……护士免不了有点手忙脚乱。 
  患者们还在不断提出各种问题: 
  “护士,我带来的药能吃吗?” 
  “护士,我忘戴口罩了,你们这里有吗?” 
  “护士,我要在这里住多久,什么时候能出院啊?” 
  “护士,卫生间怎么走啊?” 
  一位女患者操着浓厚的地方口音说话,护士没听懂,患者情绪激动,大声吵闹起来。曹伟急忙过去安慰:“大姐,你别着急,有话慢慢说,都好解决的。”患者觉得自己发烧厉害,要求马上测体温、做检查。曹伟用湖北方言跟她说话,女患者的情绪稍稍平稳。曹伟帮助护士登记,让她对这位女患者进行相关检查。 
  检查后,护士告诉曹伟说:“一切正常,体温稍高一些,但可以降下来。”随后,曹伟耐心开导女患者,尽力安抚她的狂躁情绪。在耐心开导下,女患者终于平静下来,对自己刚才的行为表示歉意。 
  “野马”与太极拳 
  上大学的时候,老师曾讲过“野马结局”,曹伟一直记着:非洲草原有一种吸血蝙蝠,经常叮在野马的腿上吸血,很多野马被吸血后死掉了。但动物学家研究后发现,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很少,不足以使野马毙命,野马是怎么死的呢?原因是野马被吸血蝙蝠叮上后,自己暴怒进行狂奔,把自己活活折腾死了。老师说,很多人在面对难堪事情时,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激动,大发脾气或歇斯底里,结果小事变大一发不可收拾,把自己害了。 
  曹伟想,不能让住方舱医院的患者无所事事,心情烦躁就容易胡思乱想,不利于医疗,容易出现“野马结局”。他看到一位患者在床前的空地打太极拳,交谈时知道他是太极拳爱好者,经常打太极拳。曹伟忽然产生一个想法:把喜欢运动的患者组织起来打太极拳不是很好吗,适当做一下运动,互相交流能缓解患者的不安,对医疗也会起到一定辅助作用。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那位喜欢打太极拳的患者,问他能不能当临时太极拳老师,对方高兴地答应了:“当然好,当然好!我是怕影响别人,不好意思张扬。”愿意学习打太极拳的患者被组织起来,跟随这位临时的太极拳老师学习。有的患者之前没有接触过太极拳,模仿得不伦不类,引起一片笑声。曹伟有些欣慰,能笑出来就好啊…… 
  是孩子 也是战士 
  看着大家学习太极拳,曹伟心里有点发痒。他也是个喜欢运动的人,真想跟着比划几下,可不敢运动,怕出汗。密封在防护服里,身上总是湿漉漉的。最怕的事情是身上发痒,没法挠,强忍着。这些平日里举手之劳的事,现在想做到却是异常的难。 
  人不是铁打的,总有疲惫的时候,生理也会有极限。一天,曹伟看到一个女护士交接班之后,蹲在地上嚎啕大哭。她只有二十出头,在父母面前还是娇生惯养的孩子,在方舱医院就是白衣战士。大家不知道怎么安慰她,让她放声哭一场也许是情绪发泄的最好办法。 
  第二天交接班的时候,曹伟又看到那个年轻女护士——现在完全变了个模样——她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义无反顾地走进方舱医院。 
  患者王阿姨担心隔离的丈夫和孩子,情绪低落,一夜失眠,眼圈都是黑的。“阿姨,我给你做按摩吧,会舒服一些。”年轻女护士给王阿姨做按摩,不一会儿自己就呼哧带喘了。她一边按摩一边开导,千方百计抚平王阿姨的焦虑。没有患者知道,昨天她自己还嚎啕大哭过。 
  “太感谢了!”王阿姨连声说,“你们山东人真好。能和你拍张照片发给我老公和孩子看看吗?” 
  “当然行啊!”女护士招呼曹伟帮忙。曹伟举起王阿姨的手机:“朝我这里看,打个手势吧!”女护士和王阿姨举手做“V”,她们内心充满对胜利的渴望…… 
  看到王阿姨用微信发照片给老公和孩子,曹伟十分感慨:正是有这样坚强的医护人员,才有了战胜疫情的底气和保证。进方舱不能带手机,不然一定要拍几张方舱医院里的照片给网友看看。 
  他想起昨天在微信群里看到的一首诗:“白衣战士赴汉阳,生死安危抛一旁。期盼英雄平安归,举杯欢庆凯歌扬。”知道有很多人在关心着他们,曹伟攥紧拳头,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最幸福的事 
  网上有人发微博说:“你们就是战士,就是在战场上打仗。武汉人民感谢你们,历史会铭记你们。”而对于方舱中的医生和护士而言,会不会被人记得,并不那么重要,只要能救治好更多的新冠肺炎感染者,让他们康复回家,就是最令自己幸福的事。 
  这场疫情改变了很多人,医务人员成为冲锋陷阵的战士,战斗在第一线保护人民的安康。有一首诗这样赞扬他们:
  我歌唱抗疫的白衣战士
  是歌唱一条乘风破浪的航船
  每位白衣战士都是恪尽职守的水手
  每位白衣战士都是高高挺拔的桅杆
  他们义无反顾日夜奋战
  给多少患者送去希望和温暖
  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
  他们尽显崇高的风范

编辑:张瑞琪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