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由来见性真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张丁 时间:2018-08-13
1920年5月7日陈独秀致胡适、李大钊信札。陈独秀在思想、教育、文学等方面的成就人所共知,但对他的书法成就了解的人就不多了。 1920年5月7日陈独秀致胡适、李大钊信札。 陈独秀在思想、教育、文学等方面的成就人所共知,但对他的书法成就了解的人就不多了。其实,陈独秀不仅精通书法理论,而且在创作上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可惜的是,由于历史原因,他的很多作品散失了。所幸还有一部分陈独秀文稿和信札存世,这些手迹书写时轻松潇洒、笔墨精妙、畅快自然,是代表其书法艺术水准的重要作品。 从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所藏陈独秀致胡适等《新青年》同仁的信札中,可以看出,他的书法具有相当的功力和独特的魅力。讨论《新青年》编辑事务的几封信,多用“锦云堂监制”八行笺写成,毛笔竖写,新式标点,行草笔法,一气呵成。当时,陈独秀正在上海、广州筹备建党,思想上正在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踌躇满志,反映在文字上,也是气势磅礴。《新青年》何去何从,他急需得到北京同仁的反馈,故一再催促大家的意见,下笔也如长江之水,一泻千里。1920年7月2日写给高一涵的信,使用的是劳工神圣社印制、带有红色抬头“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字样的横格信纸,而书写上却打破常规,采取毛笔竖写,形成一种错落美,且段落标点,一丝不苟。1925年1月,陈独秀在上海主持召开了中共四大。2月,他给老友胡适接连写了两封长信,送上挚友的理解、意见和建议,语气平缓,笔法老道,于圆润中不失刚毅,于恭敬中不失老辣,于清静中不失温暖。尤其是23日这封信长达5页,每页都有涂改补充的痕迹,属于真正内心流淌出来的文字。 这种在书信中书写的文字本“无意于书”,属于自然流露,浑然天成。《民国书法史》一书的作者孙洵在《陈独秀与书法》一文中说:1962年,他在南京大学中文系陈中凡教授家中读到陈独秀给陈中凡的亲笔信,“实在是字势雄逸,爽爽有一种潇洒之气,纯从王羲之《十七帖》《初月帖》演化而出。更妙者,因信中涉及文字学的讨论,夹杂众多大篆、小篆结体。” 陈独秀出生于诗书人家,自幼打下了深厚的国学根基,对书法则格外用心。他曾在《实庵自传》中回忆:“我喜欢临碑帖,大哥总劝我习馆阁体,我心里实在好笑……习那讨厌的馆阁字做什么!” 1910年前后,陈独秀曾旅居杭州,度过了一段诗酒豪情的生活,“垂柳飞花村路香,酒旗风暖少年狂。桥头日系青骢马,惆怅当年萧九娘。” 他除了与刘三(刘季平)、沈二(沈尹默)等友人“经常作诗,互相观摩”之外,还在潜心研究甲骨文,同时“总要每天写几张《说文》上篆字,始终如一”。可见,陈独秀早年一直保持着练习书法的兴趣。 1917年初陈独秀就任北大文科学长后,支持北京大学成立了书法研究社,以马衡、沈尹默、刘季平为导师,吸引了文、理、工科学生参加,开了全国高校风气之先。1919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文,针对美术界提出批评。他从家藏清初“四王”的作品分析,反对一味地临摹古人,推崇“扬州八怪”的革新精神,强调书画要有个性,主张写实、写生,此举被认为具有美术革命的意义。 “珊珊媚骨吴兴体,书法由来见性真。不识恩仇识权位,古今如此读书人。” 这是陈独秀1934年在南京老虎桥监狱中所写大型组诗《金粉泪》56首之第36首,高度概括了书法美学的本质,即书法是对书者心性情感的反映。陈独秀光明磊落,个性鲜明,他的书法正是其个性人格的反映。他认为被誉为“吴兴体”的赵孟頫的书法是“珊珊媚骨”,当然此处是指汪精卫,对这种书风所代表的“媚骨”人格进行了鞭挞。 陈独秀集中研习书法还有一段时间,就是在其出狱后移居四川江津的那几年。这一时期,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的后人葛康素与陈独秀多有接触,他曾在文章中述及陈独秀曾寄给他论字三则:“一、作隶宜勤学古,始能免俗。二、疏处可容走马,密处不使通风; 作书作画,俱宜疏密相间。三、初学书者,须使粗笔有骨而不臃肿,细笔有肉而不轻捝,然后笔笔有字而小成矣。笔划拖长宜严戒,犹之长枪大戟,非大力者不能使用也。” 葛康素的外祖父邓艺孙是邓石如曾孙。陈邓两家为同乡世交,陈独秀与邓艺孙之子邓初亲如兄弟,至老相扶。葛康素的父亲葛温仲为邓艺孙女婿,曾与陈独秀一起留日,归国后又共建爱国会,发动拒俄运动。葛康素毕业于复旦大学, 抗战期间在江津国立九中教书。他1944年在《书学》杂志发表文章称:“居白麟时,祖母每谈先父友陈仲甫先生,故余幼龄即熟知陈先生。余早年丧父,是以先父友余尤敬之。后余居外家铁砚山房东楼,其间有三木橱,藏先外祖及舅氏与友人往还书信,暇时辄取读之。其中如曾国藩先贤手札,端楷书成;曼殊和尚短笺,字颇娟秀;均堪鉴赏。然较夥者乃陈仲甫先生书信也。先生作书,文笔跌宕痛快,字迹亦潇洒生姿。每于深夜,置浓茶一壶,挑灯阅之,趣味无既也。” 此处强调陈独秀所写书信“文笔跌宕”“潇洒生姿”,结合人大博物馆藏陈独秀致胡适等信札,葛氏所言,真是确论。由此想到,2009年此批信札甫一面世,即引起学界和藏界极大关注,除了本身“文笔跌宕”的学术价值外,其“潇洒生姿”的书法亦让众藏家流连忘返,过目难忘。 台静农1946年赴台任教,带去了一百余封陈独秀写给他的书信。1996年台湾出版了《台静农先生珍藏书札》,收录了这些书信,均按照真迹影印,原汁原味,真实可靠。这些书信只有少数几封是用小篆书写,而大多数是以行草信笔而成,笔意法古生姿,是研究陈独秀书法的珍贵资料。 编辑:张瑞琪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