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栏 > 书法艺术 >

第四期寻觅真经公益书学堂第六天

来源:卜里书院 作者:述石 时间:2018-08-20

教学内容

一、龙藏寺碑(二)

1、秦朝和隋朝历史有许多相似之处。秦承三代,开启大汉,隋接六朝,开启大唐。秦终结三

代文字,统一小篆,隋兼容六朝书体,开启唐楷模式。

论及隋代或唐代书学,龙藏寺碑都是绕不开的关节点。高二适先生曾跋:“龙藏寺虚和高穆

,风度峻整,应为隋碑上品,日夕摩挲,其味盎然。”

2、笔法十二诀适用于任何书体的法帖。龙藏寺碑中的“勒”和“切”多,这是隶变的特徵,

也是古意的表现。这一点可以和初唐书家比较,龙藏寺碑的动作较小,而初唐书家动作较大

3、写字追求熟后生,生从敬中来。对于传统经典,我们要心存敬畏,敬则惧,惧则生。

4、草草的意临是对古人的大不敬,是以己意写古人意,尤其是初学者的大忌。我们要努力和

古人无缝对接!

二、临摹龙藏寺碑

1、关注龙藏寺碑中的特殊点画

(1)隶书遗韵

(2)行书笔意

2、纸张统一大小,叠格子,可适当放大,临写内容任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集中评议。

3、还原书写性。书写性不是随意性,而是还原自然书写状态的本象。手随笔性,产生点画,

笔随手势,产生字势。自然书写,书写自然。

4、体会龙藏寺碑结体宽博、点画瘦劲的古朴幽深的特点。

三、古典诗词常识

七言绝句的四种基本句式(一1234;二2412;③3412;四4234)

一仄起仄收不入韵

1.仄仄平平平仄仄,

2.平平仄仄仄平平。

3.平平仄仄平平仄,

4.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平起平收入韵

2.平平仄仄仄平平,

4.仄仄平平仄仄平。

1.仄仄平平平仄仄,

2.平平仄仄仄平平。

③平起仄收不入韵

3.平平仄仄平平仄,

4.仄仄平平仄仄平。

1.仄仄平平平仄仄,

2.平平仄仄仄平平。

四仄起平收入韵

4.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平仄仄仄平平。

3.平平仄仄平平仄,

4.仄仄平平仄仄平。

教学场景

教学场景

杨成辉老师点评作业

董大龙老师示范

张国朝老师示范一

学员作业

心得体会选编

1

今日下午,观摩往期学员优秀临作,叹羡之馀,晚间複聆听国朝先生“勇于否定自己”之谆

谆教诲,取镜自鉴,颇多感慨。

余习书有年矣,尤以近年辗转流连于各类书法培训班,自恃于篆隶楷行草诸体多有涉猎,然

往往醉心众美,既无取法乎上之识,亦无术业专攻之志,泛泛涉猎,浅尝辄止。所谓“朝朝

有戏,本本不清”。以斯习书,而欲有所得,岂不悲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培训班后,当谨尊国朝先生“走正道,求精法,耐寂寞”之良言忠告,痛下决心,

摒弃积习,追本溯源,回归晋唐,潜心精研一家,实践自然书写理念,籍由一窥翰墨玄奥。

诚能如此,则不负国朝先生教导之宏恩,亦馀生之大幸也!(甘肃 张琪洲)

2

勤学多思 寻觅真经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书须学思结合,方能有所获,有所长,有所进

。今日学习,耳听、眼观、手书、神思,收穫颇丰。

其一,听张老师讲“力到底,画尽而力不断,切不可在画的尽头泄”,顿悟掠(撇)之书写

,反复练习、比对,虽仍不能佳,但进步显见,心中甚喜。

其二,观“石槽碾米”视频,对老师所讲“定点书写”有了深入理解,并由此想到老师所授

笔法十二诀皆取法自然、源于生活,若能联繫生活实例仔细揣摩,加之勤奋练习,必可得其

真义。

其三,写了字请张老师看,老师一针见血指出“钩”书写之坏习气(钩写不好,困扰了好久

,虽时常练习琢磨,但总不得法),并予以点拔,遂思及张老师所讲汉字之隶变及杨老师所

做“人”字不同书体的比对,悟得其写法从隶书中来,写之,得其法,并真正领会老师所讲

学书须瞭解汉字之隶变,追根溯源,先知其理,而后书其字,决心认真研读高二适先生所著

《急就章》及其他相关书籍。

书学路漫漫,吾辈当心存敬畏、心怀感恩,勤学多思,锲而不捨,不负期望,寻觅真经。(

陕西 白丽)

3

学书要师法古人、以古为师、师法自然。张国朝先生总结的书法十二字诀,不但能打通临习

古帖之路的古法书写,而且在《龙藏寺碑》的应用,也适用于各种书体。

对于每天的课程,先生都会运筹帷幄,悉心安排。今天的课程安排:先生深刻剖析《龙藏寺

碑》——课堂作业临《龙藏寺碑》——学员相互观摩学习——师生互动质疑——老师归纳总

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对书学的认识又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收穫颇多:一、通过临《真

草千字文》的墨蹟本,可以较好的帮助我们解读《龙藏寺碑》碑刻,让书写变得合理;二、

更深刻的体会到如何书写《龙藏寺碑》的体势宽博:即空间的比例关系,加强横向取势,用

笔体现在横画、捺画;三、写字的过程会出现:生——熟——生,熟而后生,再带生涩的地方

,那正是动人之处。生,从对古人的敬畏中来。(广西 潘华)


编辑:思羽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