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栏 > 书法艺术 >

全国第三届篆书展评审随感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高庆春 时间:2018-08-31

8月14日至16日,我有幸参加全国第三届篆书展在河南漯河的评审工作,亲身经历了3整天紧张而严密的评审环节,感触颇深。


8月14日至16日,我有幸参加全国第三届篆书展在河南漯河的评审工作,亲身经历了3整天紧张而严密的评审环节,感触颇深。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现在中国书协的评审机制相对科学和完善。初评阶段的预审、三人小组的初评、与其他组的交叉复查、初评自审,进行得有条不紊。复评、终评阶段集体审看、个人投票、再审看、文字审读、作品提名,十分缜密。最终选出的209件作品,得到全体评委的公认。本次来稿总数9148件,经过初评进入复评的572件,复评打票并排除重复作品上来了271件,在这里面经过文字审读、纠错,提出疑似问题的作品138件,又在这些疑似问题的作品中经投票(够半数票)保留了62件,最终产生了209件入展作品。平均入选率为2.3%。

篆书,笼统地说包括四大类,即甲骨文,大篆(含战国文字)、小篆(秦小篆、汉篆、清小篆),简帛书。无论是哪一类都要符合相应的文字规范和书写规律。

初评阶段,作品的第一印象决定取舍。在众多的作品面前,至少要做到三点:所书文字归为一类,有法源、有遵循、不杜撰、不夹生;章法上协调统一,虚实适宜;所用纸张材料与所书文字风格相配,给人以视觉美感。在此基础上,书写技法熟练或有适度个性化的追求,那就真是眼前一亮,非上不可了。这第一印象好的作品并不多见,大部分作品或写法不规范、或书写欠火候、或任意拼凑,或章法不顺、落款行草书水平欠佳、用纸颜色闹腾,最终与此展无缘。作品风格的协调与形式的合理搭配组合,打扮出令人看着顺眼的视觉效果,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真的很重要。

复评阶段,细节的优劣决定成败。进入复评的作品可谓初战告捷,胜人一筹,但也并非高枕无忧。复评的作品悬挂起来,就与初评摊在地上看不同,很容易发现新的问题。在众多风格各异、表现形式多样的作品面前,审看的重点就是细节的推敲。这里包括文字风格的协调、文字取法的准确、风格趣味的一致性、落款的书写水准、笔法的技术含量,以及笔法、结字、用墨的个性化特征等等,都是要看的细节。如果在某一方面有所疏忽,必然导致整体格调受到影响。这一轮投票是决定取舍的重要环节。篆书作品不是复制照搬古文字,必须体现整体的笔墨关照和书写性。对于细节的关注和锤炼,不断塑造个性化的表现语汇,也是有志于在书法艺术上有所成就的作者必须努力追求的目标。

终评阶段,文字审读区分高下。进入终评的作品必须经过文字的审核把关。篆书作为有特殊规定性的古文字,比其他任何书体都更讲究文字的准确、规范。每一种文字体系相应独立的文字及使用规律是必须要严格遵循的。这是古文字书写的特殊规定性。

在这一环节里发现很多问题,有的是基本的文字常识问题。如简化字对应的多个繁体字混用,例如“余”与“馀”,“發”与“髪”,“云”与“雲”,“谷”与“榖”等错用。还有任意拼凑添加偏旁,如将感动的“感”左边又加“忄”旁,“氵”旁任意加好多点子等等。还有随意上下左右挪移结构,造成误读或表意不清等错误。有的文字风格不统一,不同时期的文字混在一起。这些问题反映了作者文字的基本功还很不扎实,对于古文字的常识性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出现错误的原因有的是查看的工具书不够权威,或从手机字典上不加甄别地用字,更有甚者干脆造字。对古文字的准确把握和正确运用是篆书作者的基本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必须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据初步统计,本次篆书展各种类所占比例依次为:第一小篆,第二大篆,第三简帛书,第四甲骨文。小篆以清人小篆为大宗,秦、唐小篆次之。赵之谦、吴昌硕风格偏多,赵之谦的几近泛滥,只能优中选优。可喜的是杨沂孙、徐三庚、何绍基等风格的作品也时有闪现。大篆类风格近似或雷同的较多,如写《中山王器》的多且面目单一,抄录吴大澂《论语》《孝经》稍加形式改变的也有露头。眼界不高、取法面过窄、局限而导致作品撞车、趋同现象时有发生。

甲骨文与简帛书因其文字的独立性与复杂性成为文字审读的重点,也是问题最多的领域,导致最后入选者寥寥无几。甲骨文里没有的字忌讳生造。楚简里讹变的字也很多,用常规的写法为好。这并不意味这两个品种不被看好,相反,它们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发展空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学习取法。这提示我们,对于这两项要加以积极引导和扶持,并抱以宽容的心态对待这些作品,给予出现的机会。

本次展览中篆书大字作品本来就很少,复评上来的几件,经过严格的文字审读,非常遗憾地落选了。审读中有一件4言的对联,8个字就错了2个,必下无疑了。最后仅留下为数不多的两三件大字对联,远远望去显得挺孤单。

展品所用纸张依然多彩照人。大部分作者摒弃了前几年所采用的拼接、混搭、题跋、颜色过多过杂等形式。个别黑纸白字或蓝纸白字的作品,很难产生视觉共鸣,最终经过投票都没能入选。这也说明作者在纸张选用上更加理性、慎重,趋于文雅、高古。值得注意的是在209件入展作品中,仅有31件是使用纯白宣纸创作的。必须承认,纯白宣纸(生宣或半生熟)创作的难度比一般的色宣要大,白宣纸入选作品数量不多,并非白宣创作效果不好,恰恰相反,素宣、黑墨、红章,这三种颜色的搭配是中国书法最基本的元素,也是最佳的三种颜色搭配,是高雅而有生命力的,因而也是难度最大的。从这一点上说,这31位作者的勇气和胆识值得钦佩,也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

评审的最后环节是每位评委挑选一件有特色的作品,本来我是想从楚简作品里选,遗憾的是确实没有精彩之作,改换从大篆类作品中选了一件多字对联,那件写的既轻松又不乏趣味。

篆书是文字之本源,篆书展对于推动篆书的学习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我和大家一样,期待着10月下旬展览开幕的时刻!拉杂写下这些琐碎的文字,但愿会对篆书作者有所帮助。

(高庆春,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主任,全国第三届篆书展评审委员。)

《文化艺术报》(2018年08月31日 06版)


编辑:职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