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栏 > 书法艺术 >

臆度书法的学习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刘 勇 时间:2018-08-31

学习是一件无从说之的事,大抵只在一念之间,所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是一件无从说之的事,大抵只在一念之间,所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每每看到很多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地把孩子们早上送到这个班,中午送到那个班,下午又送到那个班,晚上又送到这个班,我就扼腕而叹。盆景永远长不成参天大树,是因为欣赏者的一己之好扭曲了它们的个性。

我们常说孔子是圣人,圣人说的话应该就是至理,至理是有着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的。可惜的是我们常把圣人喊在嘴上,却把圣人的话抛在了脑后。

学习是一定有它的门径的,孔子的这句话便是这门径的前提。首先我们要明白自己是一个“浅尝辄止”的“知之者”,还是一个“呕心沥血”的“好之者”,抑或是一个“独具天分”的“乐之者”。这句话也隐含了学习的三个境界,对于一个独具天分的人来说首先必须有对“技”的尝止,做一个最起码的“知之者”;进而要有“好之者”那种呕心沥血的精神,从而达到对“理”的认知;最后才能依据自己“独具天分”的乐之者之心,玄悟“道”的指归。

经过了这一系列,只要你是这一门类的“好之者”,任何枯燥的操作在你的心里都是一种美轮美奂的艺术享受。所以庖丁解牛,手之所至纯以神运而不以目视,刀我两忘而心俱归一,故能指于大道行于自然。

书法的学习也是一样的,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它是一件枯燥得不能再枯燥,单调得不能再单调的事情。既没有画图的色彩斑斓,也没有音乐的韵律和谐。其实,对于任何门类的学习,他在“技”的认知阶段都是枯燥而单调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学成有人学废的原因。

我自幼在家庭的影响下学习书法,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我发现自己真的喜欢它,到今天也有二十多年了。

人好说取法乎上,可究竟哪种“法”算的是“乎上”,谁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人都是有一己之好的。今人好说取法莫学唐以下,可有哪个写的字超唐迈汉、逾清越明,在今天我们只能写今天的字。至于莫学唐以下的说法,只是一种厚古薄今、贵远贱今的好古之癖。我们学习他人,应该本着用他的形式丰富自己语言的心态出发,所以古人今人皆可学。不是笔墨当随时代,而是时代铸就笔墨。这么看来,在学习书法的开始,你的老师只要不限制你必须学某某,你就是幸运的。

“器慎于初染,染于青则青,染于蓝则蓝”,这话说的真好,既然喜欢他就不妨染上他的色。人的喜好是会随着年龄、境遇的变化而变化的,我刚开始的时候很喜欢欧阳询、褚遂良的楷书,后来又喜欢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行书喜欢王羲之、米芾。于隶书我最早喜欢《曹全碑》《礼器碑》,后来又喜欢上了《西狭颂》《石门颂》。一阴柔一豪放,互补短长,相得益彰。我甚至固执地认为《曹全》放之即《石门》,《石门》敛之即《曹全》,《曹全》可医习《石门》之糙,《石门》能补习《曹全》之柔。后来又有一段时间迷上了王觉斯,又恋上了秦、汉简。至今仍对二王小楷情有独钟,至于以后的喜好,随喜吧。

既然,喜好有所变就不妨随着喜好的变化染上不同的颜色,力争让自己变成一个大染缸,有着调和众色的本领,使自己变得色彩斑斓却和谐统一。时人好言创新,新怎么创?能自然而然地融合古今、博洽众法然后才能顺理成章地成就一个我。新不会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它一定是经伟大母体长期孕育后的精灵。石头缝里虽然蹦出了个孙猴子,他却艰难地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得道成仙。所以,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强求不得、鼓努不成。

笔法、结构、章法为书法三要素,虽有迹可循、有理可彰,但随意所之方为得之。筋、骨、血、肉为书之四体,缺一即成残障。三要素赖于技之所运,四体得在道之所行。人每以眼高手低为虚妄,我却觉得书法学习当以有眼高手低之潜质为高,试想眼若平平,其心必实实,心若实实手如何能挥运高妙?所以,天分以外,养眼便是第一位的,故而杨守敬以为学习书法“天分第一,多读次之,多临又次之”。

今人说书好为技,故所出多为某某技法多少例,或某某速成多少天,结果是著者昭昭然不知所云,习者昏昏然不知所往。这倒应了一句俗话,“你不说我还明白,你一说我倒糊涂了”。古人言书好说理,故只言片语翻成习书之良方、度人之金针,若能细心体悟自可有顿、渐之得。

卖水果的挑着担子叫卖,你也挑我也拣,挑拣到最后担子里好的孬的统统归于买者。由此可见,买者是各有识见的,书法的学习也一样,同样是一本帖你也学我也学,学到最后是各有所得,至于所得为何,就赖乎其人,存乎其才了……

《文化艺术报》(2018年08月31日 06版)


编辑:职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