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明艳一树秋 ——李艳秋隶书创作的人生“三味”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张默 时间:2018-12-06
一个人最终收获的,注定是其贯穿一生的挚爱。在众多的陕西书家中,李艳秋以隶书独步、独到、独存,在一波三折、一唱三叹、走一步看三步,一步三回头的人生节奏与命运韵律里,李艳秋猎猎其风、嘤嘤其声、呦呦其鸣,是那样的荡气回肠、又是那样的百转千回。 一个人最终收获的,注定是其贯穿一生的挚爱。在众多的陕西书家中,李艳秋以隶书独步、独到、独存,在一波三折、一唱三叹、走一步看三步,一步三回头的人生节奏与命运韵律里,李艳秋猎猎其风、嘤嘤其声、呦呦其鸣,是那样的荡气回肠、又是那样的百转千回。 世事繁花一甲子,此生明艳一树秋。回首近乎半世纪的追风翰墨之路,“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她走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她经过;到如今,她之于她的书法创作颇有些“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况味。 十年前的2008年,丁亥岁,斯年举国悲喜交替,先是汶川地震的哀恸,后是北京奥运的豪迈,已逾天命之年的李艳秋接受了一项特殊的挑战,为佛教圣地草堂寺创作巨幅勒碑作品《妙法莲华经》核心要义,挑战的过程李艳秋融入对生命的思考,不仅体现为对艺术的严谨苛刻的追求,更有对天地终生生死忧患的感悟,历时半个月时间,最终创作成笔墨通泰、气韵高古、庄严相济的鸿篇巨制。 李商隐诗云:“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艳秋生于1952年,壬辰龙年深秋入冬之月。父亲沈阳人,母亲天津人,身为满族后裔,却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李艳秋在家里排行老三,传统中国家庭中,“三姑娘”似乎总是给人留下“既能吃苦又能干”的印象。对于李艳秋来说正是如此,受到喜好书画的父亲的影响,家里孩子从小都去跟随专业书法老师练书法,调皮的弟弟受不了老师打板子、烫烟头,姐姐也受不了老师的厉害,没几天都不去了,偏偏李艳秋有股子倔劲儿,因为喜欢,所以琢磨,勤思勤写,勤写勤思,从“不被看好”到“获得肯定”,在李艳秋少年清瘦、清秀的面容里,不难找到答案。 命运是何等多舛,又是何其垂青?对于跌宕起伏的命运来说,如若没有一种超常的韧性,任何一股风都有可能熄灭理想的灯、瑰丽的梦。对于女性来说,要想成事往往要比男性付出更多代价。在岁月的河流上,再大的风浪都没能阻止李艳秋对书法的坚守与追求,作为“小三届”的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她下到农村,办板报、写标语、写文件,保留着书法的火种;她回到城市,回到家就躲进她的阁楼,回到宿舍就伏在木箱子搭建的书案前,没日没夜没黑没明地写,“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那个年代里,尽管李艳秋并不能预测来路何在,光明何处,但她相信“艺多不压身”,一路走来的老师们是这样给她说的,她也是这样说给身边的朋友、同事的。 一路走来的李艳秋,与命运紧密地扣合,似乎都可以融入隶书一波三折的笔意,从人生阶段来看,起于童年学书到下乡插队是第一个阶段,从返城就业到友谊商店是第二个阶段,从求学深造到从任职教院是第三个阶段。一个人的一生,能够与时代和命运共舞,便是了不起的人生态度,一方面源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另一方面是自然有着可遇不可求的命运垂青。应了那句老话“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80年代的第一春,那时“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正风靡神州大地,对于李艳秋的书法创作来说更是响起人生第一声春雷。当年举办的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陕西初选五十人入选十七人,李艳秋与石鲁、陈少默、刘自椟、宫葆诚等大家同时入选,成为陕西最年轻的入选者。次年,由著名作家茅盾题签的作品集正式出版,至今仍被书法界、收藏界所推崇,也让今天的人们得以欣赏到在改革开放伊始、知识年代复兴之时,中国书法的春天里、明媚的春光、和煦的春风、滋润的春雨。李艳秋的入选作品,是唐人钱起《送僧归日本》,诗曰: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现在看来,这幅充满青春气韵的初出茅庐之作,从书法角度看,古意新意同在,又写出了自我;从内容角度来讲,何尝不在昭示着李艳秋的书法修行,“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是大沉潜,“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是大志向——可谓“明艳一灯影,秋心万里明”。 从女性角色来看,少年时她是勤学苦练、敏而好学的“三妹”,青年时她是崭露头角、芳华初绽的“三姐”,中年后她是传承书写、绵延博爱的“三娘”。少女时代的李艳秋,青涩始终伴随着苦涩,但都无法掩饰她笔下的朝气与锐气,她最开始喜欢的是魏碑,但是很快钟情于隶篆,最终把所有的热爱倾注在了隶书创作上,在对秦篆与汉简溯源之中,在对字形与书魂的心摹手追之中,李艳秋始终明确的是传统与现实之间,相互呼应的大道、正道、明道。她的确是那个执笔如舞剑的三妹,早期书作中笔墨劲健,有一种硬气与侠气,很容易令人将她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少林寺、木棉袈裟、侠女十三妹等电影中的侠女联系在一起,只不过是以笔为剑的“书侠”;相比较一般女性书家来讲,李艳秋较早脱颖而出从“三妹”成长为“三姐”,一方面是得到全国大展的历练,另一方面是接受市场检验,在当时接待外宾的西安友谊商店,来自全国书画家的作品在此代销,李艳秋的作品受到欢迎销路看好,书法再次改变她的人生,进入到友谊商店,成为专柜店员的同时成为对外交流的“友谊使者”。也正是始终铭记“艺多不压身”,她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选择了继续前进,选择到西安美院、西安交大的进修,一方面书法再造、一方面绘画拓展,技术越来越娴熟,道路越来越宽阔、艺术越来越活络,这一时期的书法创作,饱满、圆润、洒脱,陕西新生代女性书法家的书风跃然纸上。从长期实践到理论认识,李艳秋最终实现了中年突破,进入到陕西教育学院,成为一名书法教育者,在与学生的“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李艳秋完成了自己从实践到理论的挑战,历时数年完成并出版《隶书实用章法》,将自己对隶书的热情完全倾注其中,并传播给热爱隶书的莘莘学子。师者如父亦如母,任职陕西省书协副主席并分管高校妇女儿童工作过程中,李艳秋有着“三娘”般的热情与担当,将书法教育、书法活动和慈善、公益、爱心融为一体。为此,她的奔走、呼吁、付出,往往不计得失、不计回报,人与书呈现的面貌,如风行水上,水波微漾,一波三折,线条明快,线质优美,开阔、温润、舒展,特别是现在的落款仿佛一挂艳阳下的“金柳”缀于正文之后,与文互彰,微风静美,有一种抵达之后的超越。 打开李艳秋的人生相册,你会发现从“黑白岁月”到“出彩人生”,她的书法人生始终绽放着花开般的笑脸。如果说个人始终是时代浪潮中的一滴水,热爱则是李艳秋的源头活水,坚守是李艳秋的灵感之泉。中国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根脉和源头,根深叶茂、奔腾不息的过程中,自然不断更新、刷新新理念、新思想,在李艳秋看来,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书法如何创新,书法的普及、创作、传播,始终要接地气、聚人气、孕生气,如果没有最普通的老百姓的热爱与支持,书法的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就会减损。从书法创作上,李艳秋至今像初学者一样,每天坚持创作的同时坚持临帖,在对隶书的经典法帖恒久的临习中,保持着对古人的敬重。 书之道,人之道。李艳秋一路走来,熟悉她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印象:首先是骨子里的谦卑,热心热肠,热情热切,无论是来求教的学生,还是上门求字的爱好者,李艳秋都礼遇有加,她深知自己一路走来的不易,将每个热爱书法的人视作同道;其次是脑海里的敬重,这一点体现在对前辈师长上最为充分,无论是早年教过她书法的蔡铭武老师,还是将她收作弟子的书法大家沈鹏,还包括一路走来的霍松林、陈少默、钟明善、吴三大、茹桂、雷珍民等先生,在任何场合李艳秋始终不忘先生们的提携和扶助;其三是身心里的博爱,从入职高校成为书法教育者,到任职书协成为书法传播者,李艳秋始终奉行习书之道便是为人之道,热爱书法更应热爱社会,通过对书法这种传统文化的符号,将博爱像阳光一样遍洒社会的每个角落。 人有向明之心,才有艳阳高照;人有耕耘之志,方得秋之收获。对李艳秋来说,秋之丰盈如同一棵秋天的树,历经风霜雨雪依然挺立,历经花开花落终结硕果,正所谓“世事繁花一甲子,此生明艳一树秋”。 李艳秋,陕西教育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妇女工作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陕西省参事室(文史馆)研究员,陕西省政协委员,西安市政协常委,民革中央画院理事等。多次组织全省的高校、妇女、儿童书画大展并出版作品集。创办多处书法艺术教学、培训基地,培养、涌现了不少大学生书法爱好者与工作者,有的还多次入选全国性大展并获奖。被中国书协评为“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及中国文化部、文联“先进个人”;被陕西省评为“有突出贡献专家”和陕西省最具文化影响力功勋书画家;被陕西省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等。 编辑:慕瑜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