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活动资讯 >

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中国蜀道》述评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支旭仲 时间:2017-11-27

原题:

一条千年蜀道 半部中国历史——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中国蜀道》述评


blob.png

提起蜀道,人们马上会想起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无疑是千百年来对蜀道最生动贴切的表述,险峻也成了蜀道留给世人最突出的印象。其实,蜀道不仅以险峻著称,她还是中国古代一条凝聚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的景观大道;蜀道是我国保存至今、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蜀道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的沿线遗存和相关文化现象具有珍贵的遗产价值。大型人文地理学术著作《中国蜀道》(7卷10部)就是对蜀道最具权威性的研究和介绍的图书。它们是《中国蜀道•交通线路》(第一卷)《中国蜀道•历史沿革》(第二卷)《中国蜀道•人文地理》(第三卷)《中国蜀道•文化遗存》(第四卷上下)《中国蜀道•建筑艺术》(第五卷)《中国蜀道•艺文撷英》(第六卷上下)《中国蜀道•科学认知》(第七卷上下)。这套书还是国家十二五出版规划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三秦出版社历时4年完成了这部洋洋洒洒440万字,收录1000多帧珍贵照片的大型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

蜀道是以汉唐首都长安为起点,横贯秦巴山脉,以成都为终点的、长达数千公里的七条国家级交通线路,即故道(也叫陈仓道)、褒斜道、子午道、傥骆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及其各条支线道路,如汶川道、阴平道等。

中华民族的智慧 坚忍不拔的精神

一条千年蜀道,闪烁着辉煌的中华文明智慧之光。作为连接周秦汉唐政治中心与成都盆地的交通动脉,众多风云人物在这里上演过异彩纷呈的历史活剧,中国历史的车轮在其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作为穿越秦巴山地、分合多变、通塞不定的道路体系,蜀道不同路段或分支被称为南三北四七条道路,每条支道都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蜀道的开通修建所体现的勤劳智慧、攻坚克难以及蜀道行旅者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的大无畏气概,本身就是我们国家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蜀道的建成是一个奇迹,它凝聚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开拓进取、坚忍不拔的创新精神。

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第四卷和第五卷。文化遗存卷以西安的蜀道遗存、关中平原的蜀道沿线遗存、秦岭分水岭以北的蜀道遗存、秦岭分水岭以南的蜀道遗存,以及汉中平原、安康、巴山、四川盆地的蜀道遗存,全景式勾勒了蜀道的文化遗存,展示了人类在修建蜀道本体道路时修建的古遗存、遗址、遗物、古建筑物、古居民点,尤其是沿途的兵站、驿馆、码头、商贸等古人活动的遗迹遗存,使蜀道更加具有厚重感、丰满感及立体感,充满了敬佩感。建筑艺术卷着力于与蜀道相关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研究,探讨了栈道的概念及秦蜀栈道的起源、发展,并详细研究栈道的各种类型及相关做法。同时,叙述了古代桥梁的基本情况及蜀道上桥梁的分布,重点展示一些典型桥梁的建造艺术以及古代关隘的基本信息和蜀道上关隘的分布情况。可以说,这是一部展示与蜀道相关的各类建筑物或构筑物的艺术魅力,探寻其在历史上产生、发展、消亡过程的学术著作。同时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和工匠精神。

跨越学科的构架 学术研究的典范

我们以全国政协组织的蜀道申遗工作为契机,组织全国各地研究蜀道历史文化、线路交通、文化遗产、建筑艺术、文献档案等方面的专家编纂了这套《中国蜀道》。作者们立足中国古代社会,在前辈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博采历代史传、地志、政书、杂著和诗文以及碑刻资料,运用历史学、历史地理学、文化学、考古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以连接秦蜀的蜀道交通命脉为场景,蜀道之间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为线索,以蜀道上发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事件为主题,全面描绘了蜀道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开创了大型线型文化遗产学术研究的光辉典范。

这种学术典范主要体现在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三卷。第一卷对横贯秦巴山脉、长达数千公里的七条蜀道交通线路,即故道、褒斜道、子午道、傥骆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做了实地的考察。在此基础上,作者立足中国古代社会,在前辈学者严耕望、李志勤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博采历代史传、地志、政书、杂著和诗文以及交通史碑刻资料,以连接秦蜀的蜀道交通命脉为场景,蜀道之间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为线索,以蜀道上发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事件为主题,全面地描绘了蜀道的历史画卷。有鉴于此,我认为,本卷的学术贡献有三,一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及结论超越了前辈学者;二曰展示了蜀道完备的交通体系和各条线路之间的相互联系;三曰揭示了蜀道对历代王朝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第二卷对蜀道的史前史做了全面的综述;采用文献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夏商周三代和秦汉时期的蜀道问题做了细致的考察;利用正史、地方志、文人笔记和诗词,对魏晋至明清时期的蜀道问题做了令人信服的论说。书稿清楚地展现了古代蜀道沿革的历史轨迹和不同历史时期蜀道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作者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充分利用出土文献和石刻材料考证蜀道问题,并注重对交通史研究中的文化现象的阐发,从新的视角透视古代蜀道与社会的联系,展示了古代蜀道所特有的文化内涵。第三卷以蜀道区域历史政治地理、历史人口地理、历史城镇地理、历史军事地理、历史宗教地理及历史文化地理几个方面构架全书,全面描绘了蜀道的历史地理、民族宗教及民俗文化风情的历史画卷。书稿的贡献在于丰富了读者对我国蜀道的经行区域与历史人文地理状况的认识与理解。 以上三卷科学地构建了蜀道研究的范例。

创世之作 填补空白

蜀道以险峻而著称于世,是中国古代一条凝聚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的景观大道;是我国古代先民开创并保存至今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在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它的沿线遗存和相关文化现象具有珍贵的遗产价值。可以说,一条千年蜀道,半部中国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蜀道》填补了对蜀道学术研究从整体上、宏观上进行全方位总结的空白。

要说填补空白,这主要体现在第六卷和第七卷。第六卷汇集了古往今来的吟咏蜀道的诗词歌赋以及笔记、游记、日记。这些诗文文献采用四库本、丛书集成本以及个人稿本,版本价值极高。本书还汇集了与蜀道相关的书法绘画、造像摩崖石刻以及与蜀道相关的一些珍贵的老照片。这里有美国国会图书馆藏的蜀道长卷,有美国裕兴公司提供的蜀道旧照,还有李约瑟拍摄的蜀道旧影。这些绘画作品、长卷、摄影资料,更是直观、真实地反映了蜀道的历史风貌,尤显珍贵。这些独具特色的文献资料揭示了蜀道独一无二的文化内涵。第七卷辑录了故道、褒斜道、傥骆道、米仓道等蜀道的文物、考古报告、调查报告等,另外,还收录了严耕望、李之勤及其他学者关于蜀道的论述。这些作品涉及蜀道的考辨、古栈道的科学价值,蜀道与政治、经济、军事、区域文化交流的关系,蜀道的科考探险、杂论及域外蜀道的研究十个方面相关联的问题,为学界认知蜀道建立了科学的基础。

最近,《中国蜀道》(7卷10部)在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评选中获得了中国出版政府奖的正奖。这是时隔24年后,陕西出版界再次获得此项殊荣。我衷心希望大家喜欢这套承载着厚重的中华历史文明的《中国蜀道》。


编辑:金苗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