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活动资讯 >

45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倾情寻访1037位抗战老战士 聆听,那一段段

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 时间:2018-09-03

在浓墨氤氲的黑色封皮上,鏖战正酣,狼烟四起,数名战士各司其位,愈战愈勇——这是一本由无数“小人物”汇成的英雄史诗。步兵、航空兵、文艺兵,卫生员、情报员、理发员……一个个老兵刚毅的形象在字里行间站立起来,他们用各种方言讲述着抗战史。今天,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之际,精选102位抗战老战士口述历史资料集辑成的《烽火记忆——百名抗战老战士口述史》(以下简称《口述史》)一书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张然

见习记者 徐梦云

本版图片由省文明办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提供

与时间赛跑,大学生志愿者寻访抗战老战士

“我们在和时间赛跑,想记录多一点,更多一点。”今年26岁的张若愚是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史专业的在读博士生,也是参与寻访的大学生志愿者之一。从2017年8月开始,他已经走访了一百多位抗战老兵,无论寒假、暑假,还是双休日、小长假,他的脚步从未停过。

“今年1月,我们去常州采访了黄埔女兵周玉云老人。老人刚过完百岁生日,精气神非常好,耳聪目明,思路清晰,和我们聊了3个多小时,滔滔不绝。”张若愚遗憾地告诉现代快报记者,7月份传来老人辞世的消息,这让他难以置信,也非常悲痛,“周老给我们详细介绍了当时军校女兵行军、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也和我们分享了她在兵站医院抢救护理伤员的各种故事,这都是她给我们留下的珍贵史实资料。”

记者了解到,2017年暑期,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委网信办、省民政厅、团省委以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为契机,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寻访千名抗战老战士”活动。450多名像张若愚一样的大学生志愿者,用各种方式寻访到1037名目前生活在江苏的抗战老战士,并拍摄了数千小时的影像或录音资料,整理了数百万字的口述史文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课题组全程参与,给与了专业指导,并对其中部分抗战老战士进行了深度访谈。

“真实是口述史的生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首席专家、南京师范大学抗日战争研究中心教授、《口述史》主编张连红说,在访谈、整理、定稿的过程中,地域方言以及一些因年代久远而记忆模糊的人名和地名,对编者都是极大的挑战。值得关注的是,这本书还加入了抗战胜利后老兵的个人生活史。“从口述史的价值来说,老兵一生完整的口述史,其价值无疑最高。读者可以通过了解抗战对老兵个人生活的巨大影响,感受到触手可及的抗战精神,进而传承这种精神。”

每位老战士都是一部带着历史体温的抗战史

1936年,陕西黑龙口镇的集市上,年仅13岁的凤甲寅看到红军正在招兵,“因为当时家里很穷,天天挨饿,希望到部队能有口饭吃。”而谈起当初当兵的原因,出身黄埔军校的老兵石永固说,“不当兵能行吗?日本人侵略我们中国,我还能坐在家里等着他们打?”

“每个老兵都是独特的,他们能历经战火的洗礼活下来,都是英雄。”张连红告诉记者,书中访谈的百名老兵,他们在抗战期间均为普通士兵或下级军官,他们口述的内容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但是他们都是抗日战争的亲历者、参与者,这些看似琐细零散的经历,却能让抗战历史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抗战期间,因为担心父母受到牵连,大部分老兵很少写信和家里联系。老兵印行由于参加新四军,父母曾被汪伪的和平军抓起来吊打,要他们交出儿子。很多老兵参军时,都是自己偷偷去的,父母大都不同意。老兵凤甲寅的母亲裹了小脚,走不动路,在得知儿子参军后,追了几十里的路,只为见上一面。但是凤甲寅和母亲说:“我不回家,我下了决心要呆在部队。”好男儿胸怀家国,但他们也时常会想起自己的小家。八路军老兵焦庭振刚参军时,有时候特别想家,他“就朝家的方向磕个头”。

曾亲自押送谷寿夫上刑场的中国远征军老兵唐泽其,清晰地记得在缅甸野人山行军时的艰辛生活,遍布山中的蚂蟥、蚊子、蛇虫令人不寒而栗,“饥饿和疾病导致每天都有战友倒下去,等到了印度新维接待站时,一百多名战友只剩下20多个了。”

新四军老兵叶开发还清楚地记得打游击战的艰辛,“没有地方睡,就睡在河边的草下面,或者是把老百姓家的草堆捅个洞,钻进去睡,衣服都不脱的。”

这部口述史填补战时

军队生活的历史空白

在武器不够先进的情况下,我们是怎样和日军对垒的?在《口述史》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答案。

程雪青19岁就加入了新四军,回忆起那段烽火岁月,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土制坦克”,“那时候我们的武器装备十分落后,为了攻占敌人的碉堡,就在四方桌上铺棉絮, 再浇上水,然后士兵就顶着这样的桌子进攻敌人的碉堡。子弹打在泡水后的棉絮上,就失去了威力。”正是这样的“土制坦克”,一次次帮助他们躲开了敌军的枪林弹雨。

“当时老兵的战斗经验都来源于生活,有些‘土法子’特别管用。”张连红感叹地说。他记得在访谈中,有名老兵还回忆到另一种攻打日军碉堡的奇特战术,就是将腐臭难闻的狗猫鸡鸭等动物尸体扔进碉堡。“这其实根本算不上武器,但是日军受不了这样的臭味 ,从而逃离碉堡,这就给我们提供了机会进行突然袭击。”张连红告诉记者。

“由于当时处在战争的特殊时期,许多重要战役和重要事件,特别是战时军队生活细节,都没能留下文字记载。而抗战老兵的口述资料,填补了这些历史空白。”张连红介绍,这本《口述史》不仅记载了抗战期间部队衣食住行、官兵关系、军民关系、武器装备、情报侦察、卫生教育、奖惩抚恤、通讯情报等,更将战时的爱情婚姻、娱乐生活都一一呈现,“了解到这些最真实的战时军队生活,我们才能真正体会抗战胜利来之不易,更能感受到中国士兵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和令人动容的家国责任。”

省文明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组织寻访抗战老战士活动并编辑出版这部《口述史》,不仅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壮怀激烈的集体记忆,更是以此教育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不忘抗战历史,铭记抗战英雄,从伟大的抗战精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让历史照亮未来

这是一部抗日战争亲历者的口述史,是一份记载那段烽火岁月的珍贵史料,更是一本警示和教育人们砥砺奋进的鲜活教材。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凝聚起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共同意志,涌现出千千万万的抗战英雄,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战英雄们身上所展现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凝结成为伟大的抗战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为传扬英雄故事、弘扬抗战精神,2017年暑假期间,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委网信办、省民政厅、团省委以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为契机,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寻访千名抗战老战士”活动。2个多月时间里,全省45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冒着酷暑、走街串巷,用各种方式寻访到1037名目前生活在江苏的抗战老战士,用镜头和文字记录、留存口述历史资料600余份。南京师范大学抗日战争研究中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课题组全程参与,选派有经验的研究人员对寻访工作和资料整理进行指导,并对部分抗战老战士又进行了深度访谈。在此基础上,我们精选了其中有代表性的102位抗战老战士的口述历史资料,集辑出版这部三卷本的《烽火记忆——百名抗战老战士口述史》。

历史是由无数生动的细节构成的。一个个抗战亲历者看似琐细零散的经历,却能让抗战历史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抗战研究要深入,要做好战争亲历者头脑中活资料的收集工作,抓紧组织开展实地考察和寻访,尽量掌握第一手材料。在这次寻访活动中,当大学生志愿者联系94岁的魏愉同老战士时,他激动地说:“你们赶紧来,趁我现在还记得,这也是为国家作的最后一点贡献。”正是带着这样的崇高责任,一位位耄耋老人为年轻的学子们讲述了自己刻骨铭心的抗战记忆。虽然他们的讲述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但恰恰从普通士兵的视角,反映了热血男儿和巾帼英雄保家卫国的壮行义举,反映了贫苦孩子和富家子弟的共同抗战决心,反映了抗战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反攻阶段的艰苦卓绝斗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反映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重大关系。阅读这部口述史,透过一个个生动的历史细节,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在长达14年艰苦岁月中中国人民的英勇牺牲与顽强抗争,能够深刻体味抗战过程的惨烈和抗战精神的伟大。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记录和保存抗战老战士们的珍贵民族记忆,正是为了让后人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牢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让历史如镜、丰碑不朽、精神永恒。我们要用好这部口述史,切实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确立崇高的价值追求,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江苏大地是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蹂躏最为惨痛的地区之一,也是反抗侵略、奋起斗争最为壮烈的地区之一。如今,硝烟早已散去,但曾经的牺牲和抗争永远也不能被遗忘。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壮怀激烈的集体记忆,用伟大的抗战精神聚合新时代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谨以此向抗战英雄致敬,向抗战历史致敬!

(此文为《烽火记忆——百名抗战老战士口述史》一书序言,标题为编者所加)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