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活动资讯 >

文艺出版关注现实题材的重要收获 ——电视剧《黄土高天》原著《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党晓绒 时间:2018-11-29

长篇报告文学《一号文件》 作者:莫伸 出版:太白文艺出版社时间:2012年12月 本书先后入选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陕西出版传媒集团重大出版项目。出版后,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四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荣获“第二届陕西图书奖”和陕西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荣获“第十五届北方省、市文艺图书评奖一等奖”。

莫伸(右一)在宝鸡市陈仓区天王镇采访调研

莫伸在米脂县孟家坪村采访

○ 党晓绒

由著名作家莫伸创作、太白文艺出版社策划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一号文件》,被改编成38集电视连续剧《黄土高天》,并作为向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献礼的重点剧目,于11月1日起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并引起较大反响。作为原著的策划人和责任编辑,欣慰和激动之情,绝不亚于原著作者莫伸老师和电视剧的主创人员。因为,曾经与同仁们的付出、与莫伸老师的合作,被以另一种方式再次呈现而高度肯定;也因为,这是一位从业多年的文学编辑和太白文艺出版社关注现实题材策划原创作品的一次重要收获。

结缘“三农”

作为文学编辑,常常浸泡在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之中,时间久了,就会受到某种感染,也会有一些思考。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农民调查》让我深深地震撼。恰巧,2007年9月,我得知农业部在杨凌举行“全国发展一村一品工作会”和“一村一品现场交流会”,就与“80后”女作家杨则纬一同前往听会。那次会上,来自全国的农业工作者,进行了会议交流,参观了7个村子的“一村一品”,有杨凌上川口村的铜鼓乐器、周至裕盛村的苗木花卉、周至周一村的美味猕猴桃、凤翔竹园村的双孢菇、岐山北郭村农家乐的西府美食,还有武功南可村的手织布和凤翔六营村的泥塑,让我们既开了眼界,又饱了口福。那琳琅满目的农产品以及洋溢在农民们脸上的笑容,久久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此后,我几次与在农业厅任职的杨黎旭老师探讨以什么方式去反映这种面貌。得知了“三农”这个概念,更了解到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已经发布了近10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眼前这些深刻的变化,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系列“一号文件”的推动和促进。我的思路立刻被“一号文件”点亮!一个新的选题呼之欲出。

我在网上找出十个中央“一号文件”和有关信息资料;在书店、网络上查找购买同类图书;向农村的亲戚了解情况;上门请教原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三农”问题的姚生泉主任和省委政策研究室农业处董顺利处长等,了解了更多信息,拿到了许多珍贵的资料。我发现,从1982年至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发出5个与“三农”有关的“一号文件”;2004年至2008年,中央再次聚焦“三农”连续出台5个“一号文件”,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果。为此,我策划了长篇报告文学《一号文件》选题。

事实上,从2009年至2018年,中央又连续发出10个“一号文件”,它们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最理想的作者

我常常觉得,一本书也会有它自己的命运。长篇报告文学《一号文件》就是我编辑生涯中的“幸运儿”。

选题是2008年调研、2009年完成策划的。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一号文件》被列入年度选题计划予以申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图书选题分析小组的出版行家、专家们在全国几百家出版社上报的几千种年度图书选题中,敏锐地发现了它,并在分析报告中做了点评。看到那天的《中国新闻出版报》,我兴奋的心情难以形容。更令我和社里激动不已的还有接下来的一连串惊喜。收获这一切的同时,我感到了一种压力和责任,也体会到了一种做编辑以来从未有过的崇高感和使命感。实施原创、打造精品,这部以反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农村、农业、农民深刻变革和变化为主旨的现实题材自主原创文学作品,将是我们在2012年为党的十八大献上的一份厚礼。

很多出版社自主策划的原创文学图书选题,没有能达成预期,主要是因为没有一个非常适合的优秀作者。《一号文件》不是一般选题,作者的分量占比更重。在酝酿选题思路的初期,我细数多年来熟悉和了解的作家,搜索着理想的作者。最终,将目光聚焦到了曾经受太白文艺出版社委托撰写过1996年版《大京九纪实》的作家莫伸身上。

此前,我曾因一部纪实文学《都汶记事》与莫伸老师建立了信任。2009年12月的一次会议上,我趁会议间隙,问莫伸老师有没有兴趣写一部农村题材的报告文学。他说:有。仅仅三言两语,我没有想到,他回答得如此干脆,且这么有兴趣,便约定回头详谈。

2010年6月,经过电话预约,我到家正式拜访莫伸老师,跟他详细讲述了我策划《一号文件》这部农村题材文学图书选题的缘起、初衷和设想,以及我几年来为此所做的前期准备工作和找到的一些图书和资料等。当我郑重地邀请他担纲这一重大选题的作者时,他是那样的激动,那样的侃侃而谈。对于“三农”,对于“一号文件”,他有话要说!

甚至连委托创作的合同都没有签订,莫伸老师就推掉了几家带着定金前来求写剧本、求拍影视剧的邀约,推迟了手头正在做的一些事情,很快投入了收集资料、采访和创作中。他说,我们有必要沉下心来,到农村中去走一走看一看,到农村中去住一住想一想,进而把我们的所见所闻以及对这一切的思考呈现给广大读者。我说,只要有时间,我与您一起去。

此后,我进一步完善选题方案,并择时申报项目,莫伸老师则迈开了去往各地农村的双脚。

2011年12月18日,莫伸老师发邮件给我:晓绒你好:

我把《一号文件》一书的目录写出来发你,供你参考。当然目录毕竟只是个虚拟中的东西。具体操作中我会根据实际情况增减。

莫伸

2011年12月19日,我回复莫伸老师邮件:

谢谢莫老师!目录已收到。我觉得已经很好。如有新变化,可以在采访和调研中再做调整。

这个项目我觉得可以作为“迎接十八大”的重点图书来打造,所以咱们尽量往前赶。争取在2012年10月前能够有眉目。稿酬的事情已跟党社长提说几次,不会让您太吃亏。我知道这样您会很辛苦,收入也远远不及您拍电影电视剧,所以我会尽量努力。天气寒冷,还望您多保重身体!晓绒

当《一号文件》备受各级关注和重视后,它便作为自主策划的现实题材重点原创文艺作品,受到社里高度重视,成为社长主抓的重点项目。2012年8月初,我陪同党靖社长拜访了莫伸老师。这一次的交谈,我将《一号文件》的一系列好消息告诉了他,我们更有了底气,也更坚定了双方合作的信心。8月11日,我与党靖社长在西影路上的一家茶楼与莫伸老师正式签订了合同,我惊讶地发现,他的原名竟然是孙树淦。

走访一村又一村

一部报告文学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访和创作的深入程度。莫伸老师列出了一系列既重大宏观又鲜活具体的问题,一一去现实中求证。两年间,他没有休过一个节假日,只要是书中写到的村庄,不管有多偏僻、交通有多不便,他都要把问题搞清楚、弄明白。

我帮莫伸老师查找资料、寻找线索、购买图书资料、打印相关素材、联系采访对象,也跟着莫伸老师一同学习。同时,经常与莫伸老师沟通、交流,讨论书稿的主旨和方向以及具体内容和细节,并联系在省农业厅召开创作座谈会,采访来自农业一线和农业主管部门的农村工作者和农业专家。一些采访,我也参与其中。

在这个过程中,我用音频、图片和文字记录并见证了一位具有良知、善于调查研究、能够吃苦耐劳、珍惜时间,具有百姓情怀、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的辛劳付出和艰苦采访、创作过程。最令我难忘的,有两次采访。

一次是2010年7月我陪莫伸老师去临潼采访一户桃农。莫伸老师就那样连续几个小时坐在低矮的小凳子上认真倾听着农家大姐的诉说,问她家里几口人、靠什么生活、靠什么供孩子上学,问她为什么说种桃树不赚钱想要砍掉桃树等。采访完后,我们冒着酷暑来到桃园,莫伸老师动手摘起了桃子,他说,这么好的桃子卖不出去,不如我们带回去一点分给亲戚朋友们。他拿出下乡干过农活的麻利劲儿,转眼就摘了一筐。我虽望尘莫及,但在农家大姐帮助下也摘了一筐。临走,他拿出300元钱,塞给农家大姐,我跟他没争过。没想到大姐让他丈夫追出了好远,要把钱还给我们。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莫伸老师对农民的朴素感情,也体会了农民的纯朴厚道。

另一次是2012年初在陕北那十多天的采访。那些天,陕北的天气还是严寒雨雪天,我们在榆林市政策研究室主任马维骥和办公室主任李能飞一行的陪同下,连续在榆林市榆阳区、米脂县、靖边县、神木县,后又到延安市吴起县、志丹县等县、镇、村采访,几乎每天都是早晨7点半出发,尽早赶到采访地,听取汇报、参观现场、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常常工作到很晚,期间,不管是下着雪还是刮着风,或者是黄土漫天、脚步泥泞、爬坡下沟,莫伸老师从不瞻前顾后,不在乎苦、脏、累,依然是那样坐在小凳子上一边采访,一边记录,甚至顾不上喝水、上厕所。吃完晚饭回到宾馆,他稍稍休息,便立即开始整理一天的采访记录,甚至抓紧时间写作,常常熬到凌晨三四点,无法入眠时,便靠安眠药强迫自己睡上几个小时,然后又重复第二天的采访……陪同采访的许多人都感叹不已,对莫伸老师肃然起敬。我问他:这么高强度的工作,您身体怎么吃得消?他说:我不觉得苦。应了这个事情,我就要把它做好。这样的所见所闻,使我了解了一位敬业的作家、一位可以沉下到最基层去的作家,一位把文学当成神圣的事业来做的作家。正是这样一位作家,让这部书稿的品质有了可靠的保证。

采访归来,为了配合出版社结项出版时间,莫伸老师依然是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夜以继日地赶写书稿,以至于把自己累得几次病倒……他每写完三章就先发给我,最后再整体进行修改、统稿。由于有采访途中及时的整理和写作,仅几个月之后,我便拿到了令人兴奋的70万字《一号文件》初稿!它使我们见识了他驾驭重大题材、创作厚重作品的功底和能力!

协同作战打造精品

2012年8月23日,经过三次大幅度修改的70余万字的《一号文件》定稿后,留给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几十个环节和12月底前结项的时间已经非常紧张了。太白文艺出版社从社领导到相关部门到我,都不敢有半点懈怠和马虎。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打造一部精品。

作为责任编辑的我,首先夜以继日进行了全稿贯通和初审通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修改意见,跟莫伸老师商榷把书稿删去10万字左右,不仅使其在规模上更好把握,在内容逻辑上也更顺畅。同时,为慎重起见,我们一边将书稿打印成若干份,分别交给著名报告文学专家李炳银,著名文学评论家畅广元、李星等和省委政策研究室农业处处长董顺利,省农业厅畜牧局局长兼党组书记杨黎旭,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原省社科院院长杨尚勤以及诸多社科院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农村基层工作者等,请他们全稿审读对内容进行把关,一边以莫伸老师为主,把书稿中涉及的数据和资料发给受采访者进行核实,对一些观点和提法,与有关专家进行了探讨和落实。然后,综合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再度对书稿进行订正和完善。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每位专家审读完书稿都非常激动,或者提笔评论,或者与人分享,或者推荐给领导、朋友。董顺利处长审读完书稿非常高兴,马上推荐给了我省“三农”问题研究专家、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梦熊。郑主任带着厚达600多页的沉甸甸的书稿,辗转山东、海南出差,历时二十多天,坐火车,乘飞机,还有会议间隙,《一号文件》成了放不下的“伴侣”。他说:这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农民的关系史、一部中国农村农业的变迁发展史、一部中国农民生存挣扎的奋斗史。郑主任又激动地将此书推荐给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等领导。

为了能让此书有一个与其厚重内容相匹配的完美形象,我们先后找四位设计师设计了十几个封面和版式,经过再三打样、对比后才确定装帧方案;我们选用了为上海世博会绘制过大型作品的户县农民画青年画家陶春燕10幅具有现代感的农民画作品,作为内文每章插页配图;纸张、印制工艺也是挑了又挑。

《一号文件》出版后,很快受到党政领导和专家学者以及基层农村工作者的广泛青睐,也收获了几十篇评论文章和很多荣誉奖项。2013年7月3日和2014年4月25日,两次规格较高、规模盛大的长篇报告文学《一号文件》研讨会分别在西安和北京成功举办,百余领导和专家、学者以及农村基层代表等参加热议。《一号文件》的思想价值、艺术水准、认知意义以及作者、出版社等均被高度肯定和褒扬,有专家表示,《一号文件》是一部可以传世的警世之作,不光有学术意义,还有资政价值。把《一号文件》改编成纪录片或电视连续剧,就是由中宣部领导在那时倡导的。

“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我踏过的路径上,阵阵花香鸟语;我耕耘过的田野上,一层层金黄翠绿……”与莫伸老师不谋而合,我们一致认为把任志萍老师这段歌词放在书的封底上,可以恰切地表达我们对这部书以及它所包含的内容所倾注的情感。中国农村改革波澜壮阔,40年描绘了壮丽画卷;进入新时代,“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全面振兴目标这一新的历史奇迹正在不断创造。电视连续剧的热播,再次带动了《一号文件》销售,到目前已经再版重印了6次。作为出版人,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和参与其中,并以更新的视角、更好的选题、更出色的作品见证这一世界伟大的历史进程。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