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着《奶奶的灯光》前进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 时间:2018-10-17
文/岳利平 近日,由内蒙古土默川籍青年作者张鹏飞以亲身经历为原形创作的长篇小说——《奶奶的灯光》,受到各大媒体的青睐和广大读者的喜爱。作为鹏飞的朋友和老乡,又有着近乎相同的人生经历的我,有幸参加了他的新书发布会,在第一时间享读了他的成书大作后,不禁感慨万千。 《奶奶的灯光》上半部讲述的是土默川平原上,一个平凡的村庄里,一位平凡的老太太艰辛的一生——悲惨的童年、离奇的事件、童养媳婚姻、吸大烟的丈夫,几乎饿死的岁月、艰难的生存、解放的希望、勤劳的收获、苦尽甘来的日子。下半部分写的则是奶奶的孙子——作者,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一个普普通通农民的儿子,一个怀揣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人生宿命梦想的年轻人艰辛而曲折的人生求学奋斗之路。看似两代人的故事,因为一个生动而贴切的名字——“奶奶的灯光”而贯穿起来,并浑为一体。 象“奶奶”那样悲惨的人生,在土默川平原上几乎是普遍的景象。与其说那是作者奶奶的一生,毋宁说是千百万人的奶奶姥姥的一生,解放前中国农村妇女的一生。象作者那样艰辛求学,期望改变人生命运的年轻人,在那个时代的中华大地上也比比皆是。然而即使在那样艰难的岁月,“奶奶”依然是善良而坚强、智慧而充满爱心的。这也正是中华民族、中国妇女最为可贵的精神品质。正是这种精神品质,仿佛一盏明灯,照亮作者、照亮中国人前进的道路。正是有了这盏明灯的指引,才有了作者奋斗的人生,有了下半部精彩的故事,才使我们有机会徜徉在像土默川人一样朴实的文字中,感受土默川人的精神和幽默,追寻土默川人艰难的脚步,聆听一曲来自土默川的漫瀚调。 我一直固执的认为一部好的作品需要两个最基本要素:一是动人的能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的事件和情感,二是通俗朴实的语言,就像那些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伟大诗篇,无一不是朴实而通俗的。我以为《奶奶的灯光》做到了。在这个浮躁喧嚣、故弄玄虚的时代,作者用自己的坚守用最朴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土默川人艰辛平凡而不屈奋进的故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在土默川平原上生长芦草,根一节一节,扎的很深,无论在盐碱地,干沙地,还是湖泊中,都能坚强的生长。在盐碱地,它细细的茎叶,紧紧地长成巴掌大的一团,用它发达的根系吸吮着微弱的营养,抵抗着盐碱的侵蚀;在干沙地,它蛰伏着,一旦有点点的雨水,甚至是潮汽,它就迅速窜出,沿着干地不断向远方延伸,随时准备从它的节间扎出深根;如果有一片湿地湖泊,它就能长成如椽巨苇,任鱼儿嬉戏,供水鸟休憩。这不正象是生长在土默川平原上的农民吗?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却有着一样的不屈,一样的奋斗,一样的精神——黄河岸边土默川人坚守、坚持、坚韧的奋斗精神。 《奶奶的灯光》就如一股时代清流,冲开喧嚣纷乱的快餐文化,滋润我们的心灵,仿似一盏海上灯塔,激励人们不为浮云遮望眼,沉稳前进。如果你是土默川及其周围作者同时代的人,那么你幸福了,《奶奶的灯光》就象是你的回忆录的一部分,你能从中找到熟悉的人和事,你的影子,为此我在读《奶奶的灯光》时四次写下了读后感。如果你不是生长在那片黄色的热土上的人,更不是作者同时代的人,那么你也幸福了,《奶奶的灯光》会让你了解感受到不一样的人情,不一样的风俗,却一样的真挚的心。 王维正老师说:“《奶奶的灯光》以故事的真实性,主题的励志性,语言的抒情性,历史的折射性,独具特色而别开生面。” 我以为《奶奶的灯光》不仅是一本小说,也是一部土默川人的百年缩微史。 附: 读《奶奶的灯光》有感 (一) “奶奶” 三寸金莲踩羊肠,一生坎坷铸刚强。 绝望曾咽多少泪,儿孙绕膝醉慈祥。 童年 年少不怨时运舛,只把艰难度娱欢。 忽如一夜童真去,多少怀恋总油然。 夜里十点半,终于在软硬兼施、监督加辅导下,孩子在做了4个小时功课后,睡觉了。我终于可以捧起周末专程参加发布会收获的,老乡作者亲手签名,散发着浓浓的土默川人文气息的新书《奶奶的灯光》,细细品味。思绪随着作者细腻的笔触回到了千里之外,我熟悉的那片土地…… 读到“奶奶”的艰辛和不容易,让我想起了我那同样是小脚老太太充满坎坷和艰辛的姥姥,不禁潸然而泪。读到作者上学时的趣事,特别是那些只有用“此地话”才能读出效果的语言(如猪囧了,意思是猪拱了),不禁哑然失笑,我的思绪完全跟着作者回到了童年…… 多么想一口气读完啊!可是早上还要早起,不能睡太晚了,再说,还是读的慢点吧,让我对童年的回忆再细一些,让那些很少想起甚至已经叫不出名字的曾经也给过我帮助、感动、快乐甚至取笑的人再一次清晰,让我的童年再来一次,并且不再逝去。 觉还是睡了,但是并不踏实,似乎有几句诗就在嘴边,但是就是说不出来,在半睡半醒之中,又可气又可爱的蚊子把我叫醒了,我赶紧把脑子里那几句迷迷糊糊的诗句记到手机里,要不早上肯定忘(早上果然想不起来了),蚊子就饶他一命吧,因为没找着! 2018年6月27日 (二) 暗恋 一骑黄衫眼前过,从此倩影埋心窝。 郎有情来妾无意,笺语碎梦泪婆娑。 黄衫少女立云端,飞骑送来碧玉簪。 正喜不再单思苦,一声惊哨泪痕残。 前夜逃逸的蚊子,凌晨又把我叫醒了。打开手电,它就静静的待在我的枕头边。今天它一点都不可爱,因为我正睡的香甜,脑子里也没有迷迷糊糊的诗句,于是我手起掌落,它付出了生命,我看到了鲜血。 蚊子事件后,虽然很快睡去,但也很快醒来。四点多,窗帘已经透进了阳光。作者第一次站军姿时,眼前出现的那个黄衫少女立云端的情景一下进入我的脑海,昨晚临睡前想写首关于黄衫少女的诗又无处遣词的囧境一扫而去,脑子里迅速形成上面两首诗。 是啊,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每个少年都会有他心中的黄衫少女,为她魂牵,为她梦萦,但是那个黄衫少女呢,她心中的白衣少年却往往不是他。 作者的记忆力无疑是极强的,黄衫少女的信笺的内容记得何其清晰,当然不排除为了情节的需要,作者也可能进行了创作。但是作者对二十多年前每一位任课老师的特点之描述,特别是对其中一位老师的讲义之记忆犹新,不得不赞叹其记忆之强。 诚然,少年时懵懵懂懂的初恋暗恋让少男少女们品尝了若隐若现、若即若离、若得若失的甜蜜与失落。这也是少年人情感十分动人的部分,但往往时过境迁,而那时的另一种情感却随着时光的推移却历久弥坚,那就是兄弟般的同学之情。 似乎每个班,每个年级都会有那么一个上知天下知地中间知肚皮的神人,他那里总会有源源不断的八卦信息。同学们在一起时的支持帮助,插科打诨,甚至是打上几架,多年后都会成为那最美好岁月最真挚的收获和回忆。就我所知,他们当中热心的阿Q、慧勇、王建,依然是热情的,他们依然是好兄弟。 致敬青春,就是致敬青春那纯真的情义。昨晚,跟着作者的思绪回忆了浓浓的同窗之谊,今晚,将体味作者那生死之交的战友之情,这是我不曾有过的。 2018年6月28日 (三) 梦 绿色军营绿色梦,铁血柔情铸忠魂。 此生不曾束戎装,憾对七尺男儿身。 对于祖祖辈辈都面朝黄土背朝天“修理”地球的农村娃来讲,离开生他养他的黄土地,看看外面的世界,换一种活法,这不仅是他的梦想和追求,也是父母的殷切期望。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文化、有出息,日子过的不再那么艰难。 从古至今,农民子弟要跳出自己所在的那个阶层,最可行最靠谱的途径就是读书,在今天依然如此。所以农村孩子们拼命的学,父母使劲的供,但是由于家庭熏陶、周围环境、学校条件、经济支撑、观念眼界等等先天不足的原因,农村孩子、农村家庭实现自己的梦想之难是许多城里人想象不到的。许多人知难而退,当然也有很多人知难而上,于是就有了很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复读生,有的多达八年之久,号称八年抗战。然而有勇气知难而上的,能成功的也并不多,大多数不得不回老家子承父业。不过近十几年,由于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村人进城打工,他们凭借自己的双手不仅创造了财富,也在城里扎下了根,用另一种方式离开了自己土地,当然在农忙时候,他们中的不少人还会回去。 参军,是一个男人,特别是一个荷尔蒙分泌正旺的青春少男激情澎湃的梦想。绿色戎装,英姿飒爽,激动了多少少年的心房。那个时候,她不仅是男儿心中的梦想,也是他实现另一个梦想的另一条道路。在经过艰难而审慎的抉择后,作者踏上了参军的列车。他在军营里不仅锤炼了意志,收获了友谊,而且实现了梦想。军营中的那些艰难和苦楚都成为他成长的磨砺和点缀,何况对一个饱受艰辛而有充满内心煎熬的农村孩子来讲,这又算的了什么呢!多年后这些磨砺不仅是他们成长的经历、友谊的见证,更成为他们美好的回忆和酒后吹牛的资本。 彼时,他的一个老乡,仍然在继续着他已经放弃了的道路,经受着他曾经的煎熬……多年后,他的书勾起了他那从未谋面却渊源很深的老乡的深深的回忆…… 2018年6月30日 (四) 小重山·大学 千般挣扎万重辛。二十年追梦,旦夕真。多少苦难亦甘醇。仿佛见,人间处处春。 人生何逡巡!谁可胜其右?自在身。百花齐放愿遂人,心潮湃,岁月盛缤纷。 这部分读完已经一周多了。一直想象前面三部分一样,写几句诗,奈何才疏学浅,一时不能如愿,所以感言虽多,却久久未能成文。周日夜逼迫自己,以三小时填词一首,虽不能令人满意,亦聊做惯例之开场。 作者的大学是军校,既有部队的严厉,亦有高校之活泼。在我看来,无论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军校,还是个性张扬、自由自在普通高校,最受人欢迎、景仰、追逐、效仿的是学识、雄辩、奉献、担当、体魄,当然还有颜值(个人认为,自古至今,颜值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的事,此处只为增加气氛)。作者几乎占尽了大学生吸引力的各项指标。然而,基于农村出来又复读几年的“老”同志的天然自卑,他谨慎地观望着。幸运的是因为他从小对文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他找到了表达他的情感和才华的平台。所以他的大学生活是超越于自己过往经历,超越于许多同期大学校友日常和心灵之情感的,因为他的文学素养,之于同窗情、战友情、恋人情,有着让人佩服、羡慕乃至妒忌的情怀。于是他徜徉在紧张的学业里、动人的文学里、浪漫的恋爱里,令人艳羡。 当作者开始他灿烂的军校生活的时候,我也经过艰苦卓绝地努力,来到北京郊区上了我的大学。大学生活,眼花缭乱。同学们个个风流俊逸,才华荡漾。而我年龄又大,学识又浅,几乎没有特长,除了年龄(比同班年龄最小的同学大将近7岁,我记得她当时15岁),那时我是自卑的,其实一直如此。但是同学们是热情而尊重我的,一声大哥让我的心无比暖和,我的老师特别是辅导员的关心和帮助,让我终身感谢。 虽然那时我除了正常的完成学业外,没有参加任何社团,但我仍然觉得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值得留恋的。 如果说大学前的学生生活是相似的,那么大学的学生生活几乎是独特的。她不仅赋予人身体上的自由,更赋思想上自由,学生们除了完成必须的学业外,可以自由的读书、运动、参加社团、演讲、表演、创作、恋爱、喝酒、游戏,更重要的是实践、思考。 没有体验过大学生活的,是一种遗憾。 2018年7月11日 编辑:职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