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淬火百炼成钢 “号手就位”定国安邦 ——电视剧《号手就位》观后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作者:齐雅丽 时间:2021-04-12
文/齐雅丽 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 电视剧《号手就位》是近年来较为少见的全方位反映火箭军发展壮大的一部大剧。 作为定国安邦、维护和平的战略力量和国之重器,火箭军和其他的兵种一样,在高度保密的必须下,一直有着神秘的色彩,这是军事力量的必然。那么,在这个前提下,如何展示这支神秘之师的强大和发展,让在鲜为人知的情势下保家卫国的军人们为人们所了解,进而展示新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底牌和王牌,既是一种需要,更是弘扬铁血精神的艺术使命。电视剧《号手就位》的拍摄正当其时,全剧从士兵的成长入手,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这支部队的精神风貌,不仅题材好,人物塑造的角度好,而且制作水平和艺术呈现的效果也好,看后让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是一部难得的、值得肯定的上乘之作。 该剧改编自小说《斑斓.毕业了,当兵去》,以“毕业了,当兵去”为切入点,以当代大学生夏拙、欧阳俊、易子梦、林安邦等四位青年从优秀大学生成长为合格士兵的经历为主线,以火箭军的改革发展为中心,精心打造了让人为之向往的军营氛围,树立起可触可摸又可敬可爱的当代军人新形象,也让观众在可能的程度下对这支威武之师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知。概括起来讲,就是沿着一条主线、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一种力量。这种设计和制作,既层次清晰又丰富多彩、既庄严整肃又青春活泼、既可观可赏又震撼鼓舞,成功地完成了对题材的把握和使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揭示主旋律、展现正能量又显现艺术性、呈现高品位的相得益彰,这是全剧留给人的总体印象。 先说一条主线。夏拙等四位大学生,无疑是当代中国的青年才俊,他们出生在21世纪,学习成长在条件已经相对完整优越的教育体系下,掌握了前沿的文化科学知识,是令人羡慕的一代,也是多少代人艰苦卓绝奋斗后最愿意看到的后代的成长状态。这一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安宁的国度,享受了良好的氛围,学习了丰富的知识,他们精神状态积极向上、青春飞扬、率性阳光,是新时代发展所要依仗的最为可人的力量。但同时,他们又缺乏艰苦岁月的历练,几乎没有承受过磨难,对生活、对人生的体悟相对较为简单。加之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受到纷纭复杂的价值观的冲击,思想上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思潮的浸润,所以是否具备崇高的信仰、坚定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是否具备奉献与牺牲精神?虽然不能贸然否定,但人们总是会在心底画上问号、表现出一定的担忧。这应该不是杞人忧天,这可能也是代际传承中正常的忧思和考量。如何让他们能有一个正向的成长和发展,如何能让他们的青春勃发与英勇顽强有完美的结合,如何能克服他们性情中的一丝脆弱与迷茫,如何能使青春百炼成钢?当兵去!无疑是淬火的最佳选择。从这个角度出发,这部剧的起根发苗就站位准确、选择适当。 但这些大学生穿上军装之后是否就成为了一名军人?形式上当然是,但要真正成为一名军人,远不是穿上军装、有了军籍那么简单。他们必须要在看似被动地接受严格训练的基础上,再去亲身感知军营的氛围、学习老兵的传统并承受一系列的压力、挫折、惶惑之后,在身体上、精神上接受双重的洗礼,进而主动地转换角色,为自己在内心确定崇高的目标并将之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这样的历程过后,他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兵”、一名合格的当代军人。 全剧围绕着青年学子成长为一名合格战士这样一条主线,设置了完整的剧情链条,串起了“淬火成钢”的全过程。先是一般意义上的服从意识的训练,这些相对散漫又极具个性的学生,当然有着普通人的遵纪守法和道德意识,但对于严格的部队纪律,他们的接受和适应必然有一个过程。特别是对于必须绝对服从的要求,对于他们一下子是很难适应的。针对这一点,剧中并没有简单地从施加压力或给予惩戒这样的方法入手,而是以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和形式、从带兵人的以身作则、从老兵的模范榜样的带动等入手,让这些“新兵”从内心真正接受绝对服从这样一个法则的必须,并真正地内化于心。接下来是体能的训练,特别是对于应对突发事件和艰险环境的训练,则更是对这些青年人的意志品质的磨砺。这些刚刚进入军营的新兵,他们必须要在假设的条件下,接受一般人可能终生无法感知的困难和危险,接受磨砺和考验,进而练就钢筋铁骨和金子般的意志。这一点在剧中着墨甚多,设置的环境情节等也比较特别,程式和烈度也具有很强的逼真感。非常令人欣喜的是,这群原本曾经的“鲜肉”花朵们,经受住了严苛的考验,圆满地通过了成为一个合格的兵的第二关。 如果说纪律意识的养成和意志品质的磨砺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兵”的必须的话,那么,对于这样的一个群体成为“战士”的意义还远没有达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高科技装备和高技术操控的紧迫需求下,必须造就一批在承继传统的基础上再具备更高更强的军事本领的兵,这才真正是这部剧的着墨重点所在。以夏拙为代表的这群大学生战士,他们在这个环节上表现出了应该具备的特点,那就是相对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在这样的基础上,有了在心理上和身体以及意志品质上成为一个“兵”的前提下,他们把在学校学习到的书本知识和练就的思维模式,充分运用到了对于武器装备的熟悉掌握之上,相对较快地进入了角色。但同时,剧中并没有简单一味地叙写这些新战士的优越和优秀,而是进一步着墨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新颖的大胆的思维模式与严格的操控需求的结合。如果说一方面是描写了部队对这些学生兵的需求,那么随着展开的剧情和不断发展的情势,更揭示了这群“新兵”对部队的更大的需求。他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固然能够较快地接受一些基础要求,但更多的是要结合实践,在老兵们的带领下,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实现两者的化学反应,那就是互相促进与提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更为深入地展示了军事训练和部队历练对年轻学生们的提高与升华。这如果说是磨砺一个“兵”的第三阶段的话,才是真正要达到的境界:那就是新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共和国的一员,特别是掌握了一定科学知识的大学生们,应该积极投身国防事业,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而在他们成为好兵的同时,提升军事准备的技术水准,为共和国铸就坚实的盾牌,砺出锋利的长剑。 正是循序渐进的三个阶段,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兵的炼成过程,情节虽然不是迂回曲折,也没有更多的噱头悬念,但情节设置合理、进程自然流畅、情景真实可信。这条主线的延展成功,串起了整部剧的脉络,让全剧更加扎实稳固、人物更加生动鲜活。 在这条主线之外,全剧还有另外一条“副线”,那就是老兵群体的展示。当然,这条线也可以归之为主线,而且是实实在在的主线,只是为了条分缕析剧情,姑且称之为“副线”。 老兵郎永诚,包括陈浩峰、王显民、侯继东在内,则又是一个极具典型性的群体。剧中为他们设置了一级军士长的资历,这是艺术的凝聚式的表现,其实在现实中,一级军士长作为我军现行的士兵最高一级军衔,在部队非常稀有和罕见。能够达到一级军士长的资历,意味着要服役到士兵的最高年限,当然更是对一个士兵的高度认可。这群把青春乃至半生都奉献给部队的老兵,虽然他们一直是一个士兵而没有成为军官,但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必然是万里挑一的人才。也正是因为他们在某一个领域的高度专业,在部队的某一个时段也成为不可或缺的专门人才。但如果上述理由仅仅是说明他们留在部队的专业因素的话,那更多的更为深刻的意义还在于,他们甘愿把毕生奉献给国防事业的一种精神,一种高度凝聚的战士的精神,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兵王,也是我们部队里的兵魂。 郎永诚等四位老兵,不是普通概念上的老兵,他们是把“兵”当到极致的兵。这样说并不单纯指他们的服役年限和年龄,更多的是他们用几十年的军旅生涯把“兵”的概念演绎到的极致。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已经臻于化境,是当之无愧的专家,是平日训练的教练,更是危急时刻的定海神针。更为高尚和可贵的是,他们已经渗透到骨子里的“兵”的精神,那就是绝对忠诚、勇于担当、无私奉献、敢于牺牲。正是这种“种子”般的精神,不但教育引导着一茬一茬的“兵”成长起来,更把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永恒地延展下去。 这样的老兵,他们技术上的专家地位,是部队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如果他们提早脱下军装,也许能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当然还有与家人的团圆幸福生活等等。但他们几乎是隐姓埋名,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站位上,从青春年少到两鬓微霜,一直为国防事业竭尽精诚,牺牲了大量的个人利益。这种精神在和平年代弥足珍贵,也正是这种和平年代里的牺牲,才换来了持久的坚实的和平。 这些老兵在培养新兵成长的过程中,除过言传身教,其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十分巨大。夏拙等几乎是他们下一代的新兵,从他们的身上不但学到了军事本领,更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奉献,进而与他们一样坚定了忠诚。一条主线一条副线,或者说共同的一条主线,就是这两代军人的共同历练,正是这样的线索设置和情节延展,让观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一支强大的军队的养成,一群优秀的士兵的打造,一支威武之师的炼成。所以说,从以上这些士兵的战斗生活轨迹的延伸上,整部剧实实在在地站了起来。 如果说还有同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元素,那就是全剧中安雷旅长、吕征连长等各级指挥员形象的塑造。从中高级指挥员到基层指挥员,他们是这支部队的中枢神经,肩负着带兵管理、组织训练、指挥作战的重任,在这支部队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号》剧对各级指挥员的塑造也十分成功,他们适应火箭军的高技术特点,在新的时代,都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能够驾驭高科技装备。同时,他们又具有了运筹帷幄、身先士卒的指挥官精神,完整严密地掌控着人员的成长、训练的施行以至战备的到位,以他们为骨干的军官团体,是国防力量的骨架,是最为重要的的支撑。通观全剧,这些角色的塑造一是比较真实可信,没有一味的拔高,没有刻意的过滤,而是把他们的真实的形象完整地进行了展示,让他们有血有肉;二是比较符合时代特征,他们身上继承了老一代军人的特点,纪律严明、作风硬朗、无比忠诚,同时,他们又能结合新时代特点,在部队管理和训练组织中,充分运用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把部队建设不断推向新的高度,让部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可以说这些指挥员们,是新时代军人的领头者,是这支国防力量的中坚,是“号手”中的佼佼者。 在一以贯之的以人物成长变化为剧情发展延续的骨架的同时,全剧还在允许的范围内,对火箭军的装备更新、训练改革、战法发展等进行了诠释和演绎,让普通观众对这支强大的国防力量有了更为形象直观的了解。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的以火箭军为代表的的军事战略力量,是在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勒紧腰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正是有了这样一支重要力量,共和国才有了强大的底气和坚硬的腰杆。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世界风云的不断变幻,我们不但要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更要以大国担当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所以,发展这支战略力量,让它能够坚定地支撑起和平,是我们的题中应有之义。多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火箭军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但着眼国际形势,我们不能满足现状,不能固步自封。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之下,我们倾心倾力,不断发展壮大这支国之重器,进而能成为大国的底牌和王牌。而《号》剧正是从这样的正确出发点开始,对这支国防力量的发展壮大进行了科学的描叙,这样描叙的效应,让观众不独有了相对直观和直接的了解,更是从很大意义上提振了自信,振奋了精神。对于军事力量的展示,当然要在可能的条件下进行,而在这样的可能下,“尽可能”地全面深入展现,是编导掌控得法,也充分展示了对军事知识细致了解的“内行”的功力,这一点也是非常值得赞许的。 有了忠诚勇敢、智慧优秀的士兵,有了技术先进、门类齐全的装备,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坚实基础,但还需要一个更为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在和平年代的演练,进而把人与技的结合与优秀,演变成胸有成竹、战之必胜的战力,这一点极其重要。为了展示这一环节,全剧设置了许多的训练和演习情景,而且设置的非常科学逼真,以至于让观众也被“代入”,设计和展示都非常成功。其中不独是实弹发射的壮观和震撼,以及技术操演的精准,更有着眼于士兵的意志品质考验的桥段,情节曲折、景象逼真,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和艺术震撼力。特别值得赞许的是,全剧接近结尾时的一次演练,充分运用现代通讯技术,更是揉进人性人心的考量,其中设置的逼真的外部敌情,让观众也被“蒙蔽”,进而达到了考验、检验、验证、确定一个忠诚士兵的凛然品质的目的,也让剧情有了充分的悬疑跌宕,无疑提升了观赏性。 纵观全剧,从士兵的成长线索延展,到武器装备的更新进展,到战斗力增强的发展等,兼顾了各个侧面。但万变不离其宗,整部剧突出的就是人的成长、品格的养成、素质的提升。从而又一次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一切战争因素里,最重要的永远是人。只有百炼成钢的士兵,才能赢得一切战争,这一点被牢牢把控在艺术创造中,在整部剧中未曾偏离,这是艺术创作的准确把握和牢固坚守,也是对艺术规律的完整遵循。 上述是对整部剧线索设置、剧情进展和核心着力点的一点分析,也可以看作是对整部剧艺术内容的评述。除此之外,这部剧的表演、调度乃至美术、音乐等,也都呈现出了较高的艺术造诣。 主演李易峰等几位年轻人,本来是走偶像路线的“小鲜肉”,由他们来塑造士兵形象,也是艺术的大胆尝试和积极拓展与突破。一段时间以来,对于一些年轻偶像的表演,颇有许多诟病,如果是仅仅出于“流量”和收视率的考量,那在一定程度上是“冒险”的,毕竟传统意义上的士兵形象与这些“青春偶像”是有一定差别的。但是,正是剧本的完整充实、导演的准确调度,给了演员以更大的表演空间。而演员们优秀的艺术潜质和表演才能,也在一部内容正向又充实的大剧中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尤其是李易峰饰演的夏拙,从一个“世界最强大脑”的聪明绝顶的大学生,演到摸爬滚打的士兵,再到成为“号手”中的佼佼者,最后成为合格的基层指挥员,跨度很大、转变也较大。但演员准确把握了每一个身份的特质,准确到位地进行了展示,从而让观众首先感到真实可信,其次又在心底里接受了这一全新的当代优秀军人的形象,这一点难能可贵。还有饰演几位老兵的演员,比如饰演郎永诚的演员,曾经在多部军事题材的剧目中成功地塑造了士兵形象,这次的演绎仍然准确到位,展现了对部队生活的熟悉以及较强的表演功力。其它如吕征的扮演者,更是把耿直坚强的军事主官的形象把握的恰到好处,让观众看到了军人的孔武有力和忠诚勇敢。还有一众的其他角色,也都较好地诠释了剧情、塑造了人物,这一系列表演的成功,让整部剧的着力点坚实落地,也让全剧艺术水准牢牢地站在了较高的位置。 《号》剧有充实完整的剧情做基础,有一条主线串起,有一众演员的优秀表演支撑,进而较为完美地成就了一个上好的艺术作品。通过这部艺术作品,让观众对国防事业的发展有了较为深刻全面的了解,对当代军人的精神有了较为深切细致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激发出一定的民族自豪感,也更加激发起对于新时代大国崛起的信心。 青春淬火、百炼成钢,“号手”就位、大国安康。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哲浩、杨永林整理) 编辑:小树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