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韵四千年 重现石峁魂
崔炳元《石破天惊——中国神木石峁遗址礼赞》交响乐开始创作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梁飞燕 时间:2021-03-17
崔炳元先生在神木石峁遗址采风 施宏 摄 崔炳元(右)与王洛宾先生合影 第二交响曲《成都》首演成功,中国音协主席赵季平到场祝贺 沧海桑田,亘古苍穹。黄土昆仑,东方黎明。四千年的沉默,四千年的回声…… 日前,著名作曲家崔炳元先生的《石破天惊——中国神木石峁遗址礼赞》交响乐正式开始创作。作为神木市第一部交响乐作品,该作品将用五个乐章,来表现和颂扬石峁遗址这一伟大的考古发现,预计创作时间为五六个月。 此次为石峁作曲,已不是崔炳元第一次用交响乐进行文化名片型创作了。作为我国交响乐领域颇具影响力的著名作曲家,近年来,“音乐谋城”成为崔炳元创作风格的标志性符号,为沈阳作第一交响曲《盛京的故事》,为成都作第二交响曲《成都》,为昆明作第三交响曲《行进交响曲——献给云南陆军讲武堂创立110年纪念日》,为敦煌作第四交响曲《敦煌》,为苏州作交响音画《姑苏人家尽枕河》……他的作品频频在音乐厅上演,有人评价:他的作品犹如包揽了祖国山河大地的磅礴、壮丽和畅快,他的音乐扎根中国文化,取材于中国音乐,讲述着中国故事。 这一次,他要通过交响乐讲述一个什么样的石峁故事?这座距今4000多年的古遗址又将会与交响乐擦出怎样的火花?远古的“依稀之声”如何幻化为今天的黄钟大吕?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崔炳元先生。 用交响乐“重现”北方先民的精神气质 2021年2月底,应当地宣传部门的邀请,崔炳元来到神木,开始了为期三天的采风活动,而他此行的目的是为这座“石头城”创作一部交响乐作品。“亲临现场,感觉非常震撼,我们从皇城台俯瞰群山,视野非常开阔。考古实证4000多年前,石峁已显现城市的雏形,显示了那个时期人类的巨大智慧。在华夏历史上,石峁是重要的一笔。所有出土的文物雄辩地证明了石峁先民的伟大。无论从历史、文化还是从考古学角度来看,石峁遗址的发掘都是我们文化艺术领域不应该忽视的大事,它具有非常深远的人类学价值。” 恢弘壮阔的皇城台给崔炳元先生留下了极深的印象,通过实地考察和大量文献阅读,他将这部交响乐命名为《石破天惊——中国神木石峁遗址礼赞》。“整部作品计划分为五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四千年的回声’,第二乐章是‘皇城台之赋’,第三乐章是‘口簧与骨笛的对歌’,第四乐章是‘玉雕成器’,最后一个乐章是‘文明的曙光’。” “作品时长30分钟左右,我期待能够以交响乐极其丰富的表现力,‘重现’北方先民的生活状态及精神气质。通过五个乐章不同素材发展的‘推想’,构成石峁遗址的不同场景。作品完成后将会有演出,同时也会制成黑胶唱片、CD,进行推广传播。” 在崔炳元先生看来,交响乐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比较适合表现石峁遗址考古发现的艺术方式。“音乐没有语义性,但是音乐本身具有一种缜密的、宏大的思维性。我个人觉得,这种雄浑壮阔的音乐形式,属于交响乐的思维方式,跟当年石峁人的思维方式一定有暗合的地方,在思维上一定有相同的动机。” 乐曲反映音乐家对文化事件的思考和审美主张 “自我的审美选择是重要的,把自己的审美选择通过音乐让别人了解,那么音乐家的姿态就很重要,不能高高在上,要以平视的角度告诉听众,我眼中的这座城市是什么样的。”采访中,崔炳元先生这样说道。 对于崔炳元的作曲风格,评论家王纪宴曾说:“听他的音乐,扑面而来的质朴、雄浑、优美、感人的旋律,在让听者感受到音乐之美的同时,还有另一种力量,那就是将当代音乐注重作曲技巧而缺少‘可听性’的疑虑扫到九霄云外。崔炳元的音乐创作属于‘有旋律’的古老传统,不仅如此,他作品中的那些源源不断的旋律,深深植根于华夏大地。” 此次并不是崔炳元第一次用交响乐进行文化名片型创作。从2000年开始,他陆续为成都、敦煌、沈阳、苏州作曲。在他看来:“交响乐有它独特的思维方式,作曲家要将所有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东西,通过思考、解读、推演,最后用交响乐表达出来。” 2008年,崔炳元创作了《九曲秧歌黄河阵》,该部管弦乐序曲创作素材源自流行于黄河流域的民俗活动。当时,深入陕北实地采风的崔炳元发现传统闹秧歌中转九曲独具特色,承载着祭天避灾、求安祈福的功能。于是,他以陕北民歌固有的音乐特征为素材,运用交响乐的多声思维描绘热烈欢腾的景象,展现淳朴的民风。 随后,交响音画《丝路长安》、交响诗《炎黄颂》、歌剧《貂蝉》、交响音画《大秦岭》等陆续问世。2018年以来,崔炳元先生继续创作了《盛京故事》《成都》《进行交响曲——献给云南陆军讲武堂110周年纪念》《姑苏人家尽枕河》等优秀作品,一部部作品都用音乐向听众生动表达了一个个“城市印象”,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文化风格。 致力于做兼具时代气息和人文精神的音乐 一直来,崔炳元都源源不断地从中华文化中汲取营养,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充满民族特色而又体现人文精神与时代气息。 纵观崔炳元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他的作品始终自觉地与文化、地理疆域发生着联系。作为一个东北人,崔炳元先生在工作生活多年的十三朝古都西安,感受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热烈浓厚的西北风情,并将它们吸纳汲取,深深融进了他的音乐。 “我个人对于作曲的题材选择是极为慎重的,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我涉猎的题材,绝大部分都是历史人文类或和文化有密切关系的题材。公祭音乐、大禹治水等题材都闪烁着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智慧光芒。做这些题材,我心里充满了敬仰,也希望通过我的思考、审美选择,在音乐中传递给人们。” 在他看来,作曲家要想具备文化思考的能力,需要终生学习,终生读书,终生去了解文化领域中的一些杰出著作和人物,杰出的思想成果。要有丰富的手段和丰富的形式用交响乐表达,这种表达需要终生去探索。 “这次为石峁创作交响乐,也是基于这样一个初衷。或许它不能像流行歌曲一样火爆、吸引流量、成为热点。交响乐不可能做到这样,也不必要做成这样。它就是润物细无声的,不求有轰动效应。但是它要追求一种文化价值,一种久远的文化价值。这也将体现我们这代人对石峁的思考,对石峁的敬仰,以及对石峁遗址的保护、继续挖掘的希望。” 崔炳元先生与词作者王六先生在神木 施宏 摄 第一乐章:四千年的回声 作词 王六 天大大 地皇皇 生灵众 时光长 山巍巍 水泱泱 文明启 华夏长 第五乐章:文明的曙光 作词 王六 沧海桑田,亘古苍穹。 四千年的沉默, 石破天惊! 啊!石峁城, 文明前夜,华夏启蒙。 黄土昆仑,东方黎明。 四千年的回声, 石破天惊! 啊!石峁城, 笛鸣簧鼓,风雨兼程。 编辑:高思佳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