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演艺 >

秦腔新编历史剧《李白长安行》: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的佳作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覃彬 时间:2020-10-06

文/覃彬


ͼƬ1.png

李白虽不是陕西人,但他人生的重要时刻是在长安,他也显名在长安,在长安这个当时的世界级的政治舞台上和文化中心,他充分展示了一位浪漫主义诗人的才情与豪迈。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创作新编秦腔历史剧《李白长安行》,就讲述了李白在长安时发生的故事。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而长安是中华文明的一座高峰,“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这两者的相遇,正如热油滚进了辣面,浓烈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我们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在这方文化的参天森林里,我们左顾右盼,失去了文化的敏锐,而剧作家不然,在仰望星空时也时时回望历史,历史的担当和文化的自觉催生了这部剧、这台戏,也让我们戏曲舞台上又“忽如一夜春风来”。

陕西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千年的岁月长河中,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甚至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紧要几步,一幕幕,一出出,都在这里上演。站在当下,从今人的视角如何重新认识这些事件和人物,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的讲话,为这个问题的破题指明了历史性的方向,那就是:“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

该剧叙述了李白天宝年间待诏长安期间发生的一些故事,因为是艺术作品,所以有大胆的基于艺术创作的历史虚构;因为是历史剧,所以又有小心的基于历史事实的艺术创作。这台戏围绕边关书禁展开,这是主线,同时又有爱情的副线,两条线交织推进,从而刻画出李白浪漫中有睿智,愿舍生、重取义的艺术形象,但我更看重这部作品内在的历史价值和深层的现实意义。书,禁与不禁,不仅仅是回望历史,也是直面现实,笔者觉得,这是一部历史与现实结合的难得的佳作。

一是这部作品洋溢着文化的自信。历史上的大唐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朝代,开放的胸襟铸就了盛唐的气象,包容是长安的底色。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边关书禁的放开,不仅仅是一项文化制度的存废,也不仅仅是救人或成全一段真挚的爱情,而是文化自信与保守的较量,文化的自信自然让保守的文化制度走到了尽头,薛仁和花燕是这种保守制度覆灭的导火索,而李白就是这种覆灭的燃烧剂,李白身上的自信也不是一个人的自信,而是一个朝代的自信,一个民族的自信。

二是这部作品充满了历史的重读。历史学家眼中的李白和艺术家眼中的李白是不一样的,艺术家总是从自己的认知中来刻画李白的艺术形象,这样的艺术形象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李白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政治上的陌路人,理想与现实的背离贯穿他的一生。这是历史,但艺术家想象的翅膀总是不愿被冰冷的历史束缚,李白先后两次入长安, 李白始终生活在权力的中心,他难道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上真没有搭一把手吗?难道大唐走向极盛的辉煌中他真的是醉眼旁观吗?在这种历史的反问中,剧作家移植了一个历史事件,将历史上真实发生的金城公主求书一事放在李白身上,这是一种历史的假设,也是艺术的虚构,但这种假设和虚构让李白的形象更丰富,也让历史更有温度。

三是这部作品为当下提供了深刻的镜鉴。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现状。戏曲里,边关书籍的走私演变为朝堂上放与禁的针锋,是对一个文化制度的不同态度,也是对文化功能作用的差异对待。只有文化能拉近心与心的距离。时至今日,在建设“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下,文化的交流交往显得更加突出。1000多年前的唐朝用文化延续了绵亘千里、泽被至今的古丝绸之路,今天我们更应该用文化重铸中华文明发展的新辉煌。基于此,可以说这台戏也是古丝路精神的生动诠释和现代表达。

作为一部刚搬上舞台进行首演的原创作品,能够达到这样的艺术高度,带给人深刻的思考,成为近年来陕西省不可多得的一部叫好叫座的历史剧,实属难能可贵。相信,在剧作家和院团的倾心打磨下,经过后期在演出中的不断提升,这台戏一定能成为内容与形式完美融合的“三精”作品。


编辑:子墨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